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二十八)

2023-10-02 18:48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螳螂捕蝉 刘向的《说苑》记载:吴王准备讨伐荆国,有人去劝谏,但被吴王杀了,舍人少孺子怀弹连续三个晚上到后花园,衣服被露水沾湿。吴王见了,很好奇,问“你的衣服怎么湿成这样子?”少孺子回答说“这个花园里有颗榆树,树上有一只蝉,蝉每次会爬到树的最高处,悲鸣饮露,蝉不知道它的身后有一只螳螂,此时的螳螂只盯着它所要捕杀的蝉,不知道它身后还有只黄雀;臣装丸拉弓,瞄准那只黄雀,没注意而沾到露水了。” 《韩诗外传》说“楚王准备讨伐晋国,下令:凡是来劝谏的人,死罪。孙叔敖对楚王说‘臣的花园中有颗榆树,树上有只蝉正在那奋翼悲鸣,专心饮着清露,它不知道身后有只螳螂。’” 一个是说吴王准备讨伐荆国,一个是说楚王准备讨伐晋国,二种说法有些小差异。 广陵 西汉时期的扬州,无固定的治所,后汉时期治所在历阳,之后在寿春,然后又迁到曲阿,到隋朝、唐朝方才将治所定在现在的广陵。如今的广陵从后汉到晋朝,皆属于徐州,在东晋归为青、兖二州,所以广陵是青州、兖州、徐州的一个镇,在宋称为南兖州,在齐称为东广州,后周称为吴州,到隋朝、唐朝才开始叫扬州。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把广陵改称为扬州,其实时间离现在不是太久。古时候和现在的地理名称,经常变来变去,后代文人每议论到这些,一般都不会去勘察考对,往往将现在的广陵说成是古时候的扬州,比如韩皋认为诸葛诞等任扬州都督时,带兵讨伐晋,失败,故名为“广陵散”,其实他不知道当时的广陵不是扬州。 现在人以为黄相公家在广陵境内,《大观图经》以为是黄霸的家,因为黄霸曾经是扬州刺史,他其实不知道当时的广陵,不在扬州刺史的管辖内。 周日用注解《博物志》,以为“淮南王安得道轻举,今维扬马迹尚存。(大意:淮南王刘安得道后飞升登仙,现在的维扬还有当时的马迹)”其实汉朝的淮南王时期的维扬并非现在的维扬,这类搞错的事有很多,确实可笑。 广陵这个名称,来历很古了。当年隋炀帝喜欢繁华的广陵,在那建离宫别馆,并经常到此,那个时候广陵改称江都,不再称广陵,目的是避隋炀帝的讳。之后隋炀帝贪恋江都的繁华,很少回京都,后来竟然死在广陵,难道广陵这个名字是隋炀帝的先谶吗? 旄头罼网 沈约说“按照《周礼》来分辨所记载的法物,每样都会作很详细的考究,但里面找不到相风、罼网、旄头之类的记载,所以这些应该不是古时候的东西,可以明确了。” 我个人读张华的《相风赋》,里面说“爰在保章,世序其职,辨风候方,必立准极。”才知道这是出自《周礼》保章之意。所谓的“罼网旄头”,有很多种说法,在《宋志》里说“魏命晋王建天子旌旗,置旄头云罕。”徐广注解说“云罕怀疑就是罼罕”。在《诗序》里有句“齐侯田猎罼戈。” 晋武帝问侍臣“旄头什么意思?”彭推对曰:“秦有奇怪,触山截水,无不崩溃,惟是畏旄头,故虎士服之,此秦制也。(大意:秦朝有一奇兽,它若是触山截水,山水无不因其而崩溃,但这种奇兽只畏惧旄头,所以勇猛如虎的士兵都戴旄头,这是秦朝的制度。)”张华说“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事儿有些荒诞。臣以为应该是说壮士愤怒的时候,头发根根起立冲其所戴的头冠,旄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挚虞的《决疑》对这两种说法持暧昧的态度,不反对也不支持,只有徐爰说“案天文毕昴之中,谓之天街,故车驾以罼罕前引。毕方昴员,因其象。《星经》‘昴,一名旄头’,故使执之者冠皮毛之冠也。(大意:按照天文,毕宿、昴宿之间,称为天街,所以车驾的前面有罼罕引导。毕是方形昴是圆形,与星相相应。在《星经》中说‘昴,有另一名字称旄头。’所以持旄头的人戴用皮毛制作而成的头冠。)”《隋志》也是这么说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薛综的《东京赋》、潘岳的《藉田赋》,所说的“云早”,即是罼网了。《齐》、《陈》、《梁书》所记载的仪卫处,也可以说为“旄头云罕”,彭推的推理可见《列异传》。 香橙 《南史》记载宋,蔡撙向皇上举荐王筠,希望皇上任命王筠为殿中郎,武帝将奏牒推倒,说“牒在香橙下的地上。”又梁,萧猷任郡守时,喜欢和一些滥客交往,每次筵席设置香橙,并与这些滥客睡在一床上。武帝知道后,认为这是过失。所谓的香橙,怀疑是几、凳之类的东西,但没有证据。读《通典》,当时大驾以及皇后的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中,皆有香蹬,四位内给使共举,了知卤簿中也有这个东西,但字不同。又读姚思廉的《陈书》,他引晋宋成服仪,说“灵舆梓宮空侠御及香橙。” 这个“橙”字是指板舆(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见图一),世人将板舆视为侍奉母亲的专用物,比如白乐天的诗句说“朱旛四从板舆行”,白乐天的这句是引自潘安仁《闲居赋》中的“太夫人乃御板舆”的意思,当时的三公告老还乡时,也准许他们坐板舆上殿,比如傅祇坐板舆上殿,按此板舆并不是专门侍奉母亲的。梁韦睿也坐板舆,督厉众军,可知板舆不单说一事。 以珠为名 《海录碎事》记载说“越地风俗将珠当成宝物。生女儿会取名为‘珠娘’,生儿子会取名为‘珠见’。与绿珠的意思差不多。” 我个人觉得未必,将女儿取名为珠的,是表示珍爱,比如彭宠的女儿名为女珠,奇章公牛僧孺的所宠爱的侍妾名为真珠,这些都是表示珍爱。彭宠是南阳人,所以将女儿取名为珠,并非最开始源于越地的风俗。 相如大人赋 小宋(指宋祁)状元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全部用屈原的作品《远游》里面的句子。 我个人读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发现也是出于宋玉的《好色赋》。他呢,模仿将宋玉的《好色赋》而作《美人赋》,蔡邕的《协和赋》,曹植的《静思赋》,陈琳的《止欲赋》,王粲的《闲邪赋》,应玚的《正情赋》,张华的《永怀赋》,江淹的《丽色赋》,沈约的《丽人赋》,各各展转模仿,到现在。 大节七日假 国家规定冬至、元正、寒食三个为大节,放七天假,也就是所谓的“前三后四”,我考究后,发现在这个大节放七天假,很早就开始了。 读《通典》里面有讨论冬夏至日有一条寝鼓兵,于瓒说“按汉制,有冬至绝事不听政之条,而无夏至也。(大意:按照汉朝的规定,在有冬至这天官员不上班这条,夏至倒是没见到说。)”以此推理,夏至这天不应该有寝鼓这件事。郑瑶说“寻冬至寝鼓之义,虽无正文,恐有由耳。天德贵生恶杀,冬至少阳,初发萌芽之渐,欲省方奉顺动之象,以应至道,是以不省方事,安能鸣鼓?夏至少阴,肇起杀气自兴,宜有鸣鼓,以遏小人方长之害。二至之义,否泰道异,宜其不同。若以夏至俗人所重,则文武官可息一日,不宜前三后四等于冬至也。(大意:冬至寝鼓的原因,虽然找不到正文解释,但恐怕是有缘由的。上天的德行是贵生恶杀,冬至为少阳,阳开始渐渐萌发,可省方,泰是顺动的气象,为顺应至道,所以不省方的事,怎么能鸣鼓?夏至是少阴,杀气生起渐渐兴旺,必须遏制小人,不使其将来发展为大害。二至的意思,否泰意思不同,应该适应其中的不同。如果按照世俗人注重夏至,那么文武官可休假一天,不应该象冬至那样前三后四。)”通过郑瑶的说法,才知道七天放假的规定,隋朝、唐朝便已经有了。 又读《薛宣传》说“日至休吏,贼曹张扶坐曹治事,宣出教曰:‘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大意:官吏在冬至日放假,贼曹张扶依然在衙门里办公,薛宣见了,对他说‘你应该遵从基本的道理,冬至官吏应该休假。’)”所徭(通由)来久。颜师古注解说“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大意:冬至、夏至,官府不办公,所以官吏都休假。)”我个人以为按照于瓒的引用,汉朝夏至官吏不休息。 拨剌乖剌 杜子美的诗句“跳鱼拨剌鸣”,不晓得的读为拨次。按照张衡的《思玄赋》里中说道“弯威弧之拨剌”,注解说“剌,力达反。”李太白的诗句说“双鳃呀呷髻鬣张,跋剌银盘欲飞去。”李白将“拨”写为“跋”。所谓的拨剌,属于事物运动极快所发出的声音,比如箭鸣。 还有指力势不顺的,称为“乖剌”。乖剌,指乖戾。比如东方朔的“吾强乖剌而无当”,杜钦的“陛下无乖刺之心”。现代人说做事情很不顺的时候,也会说“乖剌”。剌音为赖的转音。 男子称寡 《王制》里说“无妻的老男人称为鳏,无夫的老太婆称为寡。”鳏寡,意思是独身的老年人。《孝经注》里面说“丈夫六十无妻曰鳏,妇人五十无夫曰寡。”可了知这个称呼也是有年龄限制的,《内则》里面有说“妾虽年老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大意:妾年纪还没到五十岁,每隔五天必须侍夜一次。)”那么妇人五十岁后,不再侍夜,也说明五十岁后的女人不能再嫁人。《正义》认为这就是妇人称寡的原因。但妇人没见到被称为鳏的记载,为何男子也称寡?在《左传》里说“崔杼生成及强而寡。(大意:崔杼生了崔成、崔强后因妻死而孤寡。)”《尔雅》说“无夫无妇,并谓之寡。(大意:没丈夫没老婆的人,都称为寡。)”从这些记载可了知男子也可以称寡。 馺娑承明 “馺娑殿”的娑,大家都读素可反,只有杨雄的赋读先河反。 “承明庐”原本是平声,但张曲江、李文饶当侧声用。 寒山大师的诗句“八风吹不动”,白乐天的诗句却说“汰风吹不动”,汰读闼音。 羹臛的羹,与地名不羹的羹,原本都读耕,但《鲁颂》、《楚辞》、《急就章》里都读为郎。 现代世俗认为相抵称为挨,正书此字,白乐天的诗句说“坐依桃叶妓,日醉依香枕。”坐依音乌皆反,也是挨字。 现代人说“不正”,是指夭邪,夭读为幺,可是白乐天的诗句说“莫言苏小小,人道最夭(wāi)邪。”这里的夭为伊邪反,不是读幺。苏东坡的《梅诗》也引用了白乐天的“夭邪”,现代人一般将白乐天诗中的“夭邪”为幺邪,他们不知道念错了,这类的事情其实很多。 又比如船夫将使风称为帆风,这个“帆”读去声,按照《唐韵》,去声有这一音,因而张说的律诗说“夏云随北帆,同日过江来。” 随笔议论 后人的某些议论,往往与前人暗合。近代的《容斋随笔》有些说法与书史记载有些出入,说法很新颖。但读以前的一些杂说,他大部分的说法都与人家不约而同,十有二、三说法是一样的,比如认为真宗摘录蜀王的格言“尔俸尔禄”等句而作了《戒石铭》,这个说法在《野人闲话》里也能见到。 《广韵》为“杬”作注解时,说杬木汁可以渍鸭子,称为咸杬,这个说法在《唐书音训》也能见到。 黄山谷的诗句“月出虎夔藩”这句,是出自老杜的《伐木诗序》,但这个说法在《艺苑雌黄》也能见到。 诗句说“愿言则嚏”,意思是有人说我的时候我就会打喷嚏,但这个说法在《观风编》也能见到。 这类的非常多。还比如他在议论牡丹玉蕊,前人也都议论过,容斋难道不知道吗?还有之前的二事,也能在《续释常谈》见到,咸杬可在《玉篇》、《齐民要术》里见到。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二十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