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5200年前,青藏高原为热带地区,古人曾狩猎犀牛和白肢野牛
神秘的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的西北部,那里植被稀疏,平均海拔达到4千米,与许多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温差较大,氧浓度较低,并不适合人类和大多数动植物生存。这也是青藏高原物种数量相对较少的根本原因。
然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远古时期,现在群山的位置可能是那时的大海,现在的海洋可能是就是那时的群山,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的。

有科学家从当地的考古遗迹中发现,青藏高原也是如此,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也曾是一片蔚蓝的海洋,甚至淹没了珠穆朗玛峰。古生物学家从海拔6千米的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也证明了即便是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时期也曾经是一片古海。
近期,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诸多部门组成科学考察团队,已经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山纳舒扎遗址中发现的十具大型牛类和两具犀牛类动物遗骨进行DNA分析。结果获得了突破性的发现。大型牛类的遗骸归属于印度白肢野牛,而两只犀牛的骸骨归属于苏门答腊犀牛(Sumdara)。


白肢野牛是世界上最大的牛类,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云贵高原地区,肩高可达2米,体长可达3米多,体重能达到3000斤,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2吨,它们在印度地区群居生活,在青藏高原早已灭绝。
白肢野牛的四条腿的下半部分长有白色的毛发,并因此得名白肢野牛。它们发起怒来,连孟加拉虎都会掉头就跑,脾气相当火爆。当地人也对它们敬而远之。

而苏门答腊犀牛现如今是一种极其濒危的物种,全世界总共只有百头左右,虽然已经在加强保护,但是它们随时都有灭绝的危险。苏门答腊犀牛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与马来西亚交错的婆罗洲附近。其体型要比非洲的白犀牛要小得多。


但是现在青藏高原上已经完全看不到它们的踪影了。因为苏门答腊犀牛和白肢野牛只生活在热带地区炎热多雨的环境中,青藏高原的空气干燥,降雨非常少且气候寒冷,早就已经并不适合这两种动物的生存。而科学家发现挖掘遗骸的遗址断层时代大约在距今6000年以内的时期。
所以考察团队认为距今五六千年前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现在截然不同。科学家通过认真地对比古气候和以往的动物考古数据,考察队认为大约在5200年前的青藏高原比现在同地区的温度和湿度都要高。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气候。所以青藏高原也一度适宜人类和一些热带的大型动物生存。


科学家们分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人类曾经在青藏高原以白肢野牛和苏门答腊犀牛为捕猎目标。但是大约在四千年前,青藏高原的气候开始向寒冷干燥的气候变化,许多曾经在热带地区生活的动物开始灭绝,而缺少食物的史前人类也在此地消失了。对于此次发现,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