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乡村改造还是去乡村化?

2022-01-30 22:34 作者:Elena-102  | 我要投稿


从乡村小学到城镇中学,再到城市大学,乡村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完成村民,半村民,城市居民的转变。相较农村,城市因经济水平更高,就业机会更多,故新一批乡村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往往选择定居城市。然而万事万物皆为圆。城市吸引大批人口定居的同时,乡村新一代人口减少,乡村留居者大多为村委会成员,故土于此的老人,因能力有所欠缺受挫归来的青年。老人自不计入生产,而村内公职人员随着政策及“高知”青年的培养完成更加规范化的结构转变,因此总体来说,归乡青年是乡村新的生产力。乡村的发展,乡村的方向,乡村的未来。大多系于此。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乡村作为重要组成成分,其结构也在变局之中。最切合实际的扶贫工作,应当为发展农业及简易工业(操作性要求相对较低),并行教育扶持,培养出的新一代人才方向大抵为:一、融入城市,完成身份转变。二、返回乡村进行乡村扶持。乡村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故在乡村完成彻底转型前,会一直需要返乡人才。贫困乡村在扶贫工作中得以发展,它们将成为日后的“传统”乡村。

“传统”乡村是指具备一定人口,无地理因素干扰,存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提供部分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农村。如果按照乡村的整体发展进程来说,贫困村处于探索期,那么“传统”乡村就处于中期。私以为农业的尽头是工业。当一个国家决定奋力发展,那么“传统”乡村更可能因不温不火,成为“遗忘”的对象。“传统”乡村维持着传统的劳作方式,“一人几亩田,机械不完全。”使开展大规模机器劳作变得不现实,由此在“传统”乡村,农民注定是一份低廉劳动低廉回报的职业。未“智”的农民对自身能力存在消极认知,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劳动多回报少是不合理现象,他们将此归结为没有知识就只能卖力气,力气活理所应当处于工作的最底层(他们忘了,能做力气活的人拥有着怎样的美好品质,那可是吃苦耐劳啊!)。因着不平衡的回报,在“传统”农村发展的中后期,部分农民转为商人。这些“商人”将作为老板开办一系列工厂,吸引农民完成“工人”的职业转变。在此阶段,工农并存。“传统”乡村已渐入“工业化”,返乡青年大多为“工人”而非“农民”。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小区在一段时间内兴建,各式店铺应运而生。此外,随着电子购物的发展,就生活方式而言,成熟后发展期的“传统”乡村已基本与小型城市等同。而与大型城市相比,主要是在各类场馆上有所欠缺——如剧院,冰场,博物馆等。于此得出:“传统”乡村的未来,是“去乡村化”——约等于“城市化”。

可是,就整体人类的美好生活而言,现代城市却并非大多数人的“舒适”状态。在一些发达国家,富人往往居于乡村。日后,若“传统”乡村发展顺利,乡村或将成为理想居住地:生活成本相对低廉,环境娴静明朗,节奏相对舒缓,人们具备一定的素质,司其职,谋其利,存质朴之风(似是现代桃花源)。若是从这一角度分析,就产生了新的问题:既是桃花源,那么乡村的发展便只能是“乡村”而非“城市”。乡村理想状态的本质仍是“乡村改造”而非“去乡村化”。


【一】乡村改造还是去乡村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