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翻译19.01.2022
正文(图片1、2、3):在安克尔斯哈根教堂的街对面,是曾经的老教堂,那里有一座带着十字架的坟墓,已逝者的儿子是一位一直住在俄罗斯的富人,他让别人替他参加葬礼:“这位是他最爱的母亲,来自圣彼得堡的亨利·施里曼致信。”
那位父亲又把曾经的情人女佣请回了家,从没去过他亡妻的坟墓。村里的居民都觉得这是一件丑闻,所以他们在一个周日,拿着锅碗瓢盆站在施里曼家门口,叫嚣着,嚷嚷着要把他们的牧师赶走。施里曼家的其他人也被迁怒,家长们都不让他们的孩子和施里曼家的孩子一起玩。
大公爵亲自调查了这件事情,他的爸爸只好辞退了牧师的职务。对于他来说,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再继续抚养他的孩子们,所以他把孩子们送到了不同的亲戚家。海因里希被送到了他的叔叔家(Onkel,是大爷还是叔叔还是伯父,我也分不清。)这便是他不凡一生的开始,慌乱和不安充斥着他的童年,然而从现在起,一切都朝着更坏的方向飞速发展。他十四岁时离开了学校,在罗斯托克和汉堡的杂货铺打零工,贫穷和流亡是他最好的老师。在开往委内瑞拉的一艘船上,他这样回忆道:“我们从库尔斯港驶向大海,在12月11号到12号的晚上,我们遭遇了一场恐怖的风暴,把我们拍在了得兰斯基岛的沙滩上。”
在他十九岁那年,他被救了(我去维基百科搜了一下,他是立刻被救了,不是在当鲁滨逊),在阿姆斯特丹上了岸,在这里的一家贸易公司作为助手工作,住在没有供暖的阁楼里,每天工作很多,几乎没有时间好好吃饭和学习。外语是他最大的爱好,他几乎用了他一半的收入去上语言班。“我用另一半的收入来生活,过的好像一条狗。”功夫不负有心人,除了母语德语,他最后可以流利地说荷兰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俄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另外还有古希腊语、土耳其语、丹麦语、瑞典语、斯洛文尼亚语、波兰语、海地语、波斯语、拉丁语、中文。(这基本上可以和世界上所有人交流了,还真就那个填腹意饼,属实让我羡慕了。)在他的日记中他就使用了十种语言。
他的老板十分赏识这位年轻人,1846年,把会俄语的他派到了俄罗斯作为公司代理商。他用了16天的时间到了圣彼得堡,并且又花了更长的时间熟悉了沙皇俄国。除了作为代理商外,他还在这里独自做起了蓝染,一种蓝色的染料,之后又开始做硝酸钾,一种当时人们必需的炸药。沙皇的军队升级了他们的加农炮和火枪,也换了新的蓝色制服,所以他两样都卖。就这样他从一个贫穷的可怜虫变成了一个大商人,在圣彼得堡有一件四个屋子的大房子和仆人。
后来,一封信从那个新世界送到了俄国,是施里曼的兄弟发来的,他不久前移民到了加利福尼亚州,他在信中欣喜若狂地写着:这里到处是黄金!
这几年,成千上万这样的信息被被传播到了德国、意大利、英国和中国人的耳中。如同现在许多地方的人一样,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催促着他们启程来到了美国。无数的手工业者、临时工、女佣、小混混上了那条船。在美国的西海岸,圣弗朗西斯科从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座忙碌的大都会。加利福尼亚州的白人人口在四年时间里从14,000人增长到了250,000人。
然而,黄金并没有给他们这里的原住民带去幸福,而是带去了许多灾难。在淘金热的这几年里,加利福尼亚州的印第安人从150,000人被屠杀到了35,000人。
我们的主人公在1851年的春天来到了圣弗朗西斯科,那个给他写信叫他来的兄弟却已经死于伤寒。但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他先去给他的兄弟扫墓,然后便去了金矿矿井,并为淘金者建立了银行。淘金者可以到他这里来,把他们挖出来的黄金卖给海因里希,然后海因里希再把黄金卖给洛特希尔德银行。
那么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我以为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作者怎么不介绍介绍他的光荣事迹?直到我翻开了报纸的下一页,直接给我看傻了(图4),原来这只是开始,我还是太年轻了。不过好在这一部分的生词量比较少,翻译难度低了不少,慢慢来吧!
图片还是动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