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低碳循环,我们在行动!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资源低碳循环产学研及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培养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举办了农业资源低碳循环产学研及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日期是6月27日至30日,主要的实践地点是天津市实验林场,共有十一名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一名药学院的同学参加。 在本次活动的实践座谈会上,我们与指导老师讨论了本次实践的目的、意义、安排和流程,对实践的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本次实践活动的具体行程安排如下: 六月二十七日下午三点,实践队全体队员与指导老师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B104举行实践座谈会,就本次实践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践安排流程进行详细的探讨与规划,对实践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 六月二十八日早上九点,全体成员于津南校区西门集合,队长对人数进行清点之后统一乘车出发前往位于天津市宁河区的实验林场。 上午十点左右,实践队抵达实验林场,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之下我们,我们参观了部分的新型高效处理农业设备,其中主要参观了秸秆转化生物炭的设备。与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不同,这套设备将秸秆、谷壳等材料加入粉碎机,粉碎后高温烧制并生成可利用的生物炭。生成的生物碳不仅可以用作肥料、燃料,在冶金、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上午十一点左右,我们到达位于宁河区的国家农作物品种综合区域试验站,在于福安研究员的带领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关于小站稻稻田的试验管理模式和一直以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我们了解到小站稻基地一共培育了42个优质水稻品种,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稻米,有力地带动了乡村振兴经济发展。
中午十二点到十二点半,实践队在天津市优农中心进行了午餐,于一点到达奶牛养殖基地进行参观。本次参观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排泄物等的处理工艺。固体排泄物会经机器进行高温好氧腐熟,然后通过机器转化为奶牛养殖的垫料,并最后转化为有机肥发酵等的相关产品。通过本次参观实践,我们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我们看到了各种与奶牛养殖有关的设备,体会到了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下午两点,我们前往稻蟹混养示范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稻田养蟹的地方。我们在实践活动后查阅资料,了解到稻田养蟹是一种“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稻种植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测土施肥、生物防虫害等技术方法,实现了水稻种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使养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减少,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既保证了水稻产量,又生产出优质水稻;河蟹养殖采用早暂养、早投饵、早入养殖田,河蟹不仅能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同时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六月二十九日,实践队员进行了讨论,对实践过程中记录的资料,照片等进行整理,交流实践收获与感想分别撰写部分实践报告,经讨论后整合,完成实践报告。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激发了我们对农业的兴趣和热情。我们深入感受到了农业资源低碳循环应用对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树立了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也认识到了农业资源低碳循环应用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空间资源,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我们更加敬佩和支持那些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方面做出贡献的专家老师们,他们用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服务,为农业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将把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宝贵的经验,继续努力学习农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做好准备。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推送文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农业资源低碳循环应用,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