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历程及改革思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国前的农村金融改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实践最早始于 1922 年创建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同12 月,“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中提出‘组织农民借贷机关’和实行低息借贷的建议。”①直到 1927年3 月,“毛泽东等三人以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名义,发表《对农民宣言》,提出要设立农民银行,解决高利贷问题。”②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金融改革与建设运动的序幕。
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金融改革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领导金融建设和改革,但主要是在城市工人中开展。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党领导金融的实践也随之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从党领导金融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看,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金融改革的初创阶段,同时也为后来各个时期的农村金融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根据地设立银行
在根据地建立银行,既是突破国民党统治区的金融封锁、开展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解决农民问题、满足农民信贷需求、调剂余缺、发展农村经济事业的必然选择。从 1928 年革命根据地第一个银行——海陆丰劳动银行的设立,到 1937 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改组设立,根据地地区共成立银行、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 57 个,发行纸币、铜币、银币、信用券等 217 种,有效的支持了根据地经济发展。根据地银行的设立,以“实行阶级经济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工农贫民, 兴办公共生产及各种合作社,统一货币制度,防止金融外溢,冲破敌人经济封锁, 巩固并发展苏区群众经济,帮助苏维埃政府创办一切建设事业,以促进革命的巩固与发展”①为宗旨,主要发挥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发行货币。为了确保根据地的币值稳定、流通顺畅,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提出“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基本上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财政的需要只能放在次要的地位”②的发行原则。第二,支持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在群众中发展信用合作社,是解决群众缺乏资本的主要方法,而且也是同城乡高利贷做斗争的有力武器。”第三,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发展苏区经济。“银行的资本最大部分要用于帮助各种合作事业的发展;并贷款给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帮助他们创办工具,购买耕牛和肥料,以支持工农业生产。”第四,阻止高利贷和资本主义的剥削。银行“积极吸收农村中的闲散资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上某些临时性的资金困难;打击高利贷的死灰复燃;促进根据地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947 年召开的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一方面,在土地改革过程中消灭了地主阶级, 废除了农村高利贷赖以依存的生存土壤,农村金融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 变;另一方面,分到土地的农民面临着购买生产资料的难题,需要中央在农村金融政策上给予支持,尤其是土地改革释放出来的千千万万的农业生产者带来的大规模信贷需求问题,迫切需要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为此,毛泽东在《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发放必要的和可能的农业贷款(以贷给生产资料为主,必须有借有还,严格区别于救济性质的赈款)。
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及改革(1949-1978)




从 1950 年到 1957 年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最为完善的阶段。从 1958 年开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逐渐遭到破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破坏并不是全面的倒退。文革期间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国家农业机械化战略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过也仅限于农村金融服务于农业机械化。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涵盖了农村和农业的所有领域。从信贷对象主体上看,辐射包括农民和国营农场两大类农村经营主体;从信贷对象行业上看,基本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全覆盖。虽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整体上比较健全, 但在服务结构上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轻国营农场而重农户,农村金融支持农户的信贷资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要远远高于国营农场;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轻手工业而重农业。在农业方面,基本构建起了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防灾减灾、种植业、渔业、牧业、农机建设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网。但是,在手工业方面, 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支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而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结构性失衡有其合理性。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1978-2002)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3-)
如果说 2003 年以前的农村金融改革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那么,自 2003 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已进入到发展和深化阶段。这一时期的农村金融改革克服了之前仅从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的单支脚走路的弊端,转而走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同步推进的改革思路。虽然围绕着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而进行的信用体系建设、农业保险推广、担保抵押品范畴的扩大等改革内容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信贷可能性的概率,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但这些都是伴随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而同步推进的产物,并不是这一时期农村金融改革的主流和核心主线。所谓的主流和主线是指农村金融市场的放开以及伴随而来的农村金融的发展。因此,就目前而言,新世纪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的两大典型特征是农村金融存量改革的深化以及农村金融的增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