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四十九)李楠初登大赛直入四强 马琳再遇强敌激战晋级

2020-05-04 13:00 作者:皓维说  | 我要投稿

本来1999年世乒赛只有一章,但是由于资料太多,这光把男单女单八强之前的比赛写完就已经九千字了,所以果断拆分。

—————————————————————————————————————————

1999年7月30日,国乒众将抵达埃因霍温。

第一感觉就是热,其次感觉就是很潮湿。

其实国乒的教练组们也是没啥经验,毕竟八月份打世乒赛这种事儿一百年都未必能碰上一次,炎热的天气使得大伙动不动就是汗流浃背,再加上埃因霍温又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空气相当潮湿,不说别的国手们粘胶皮带来了不少麻烦。


疯狂刷胶水的大力哥

女单比赛王楠李菊分别是头两号种子镇守上下半区,抽签的时候王楠运气极差,上来三号种子海外兵团德国削球手田静落在了她这半区,接着抽5—8号种子,5号种子陈静落到了她的四分之一区,抽9—16号种子的时候,14号种子何智丽又落到了王楠所在的八分之一区。

全部都是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名将。

男单老瓦1997年之后身体素质和状态开始下滑(岁数大了),1997年日本公开赛之后就没拿过公开赛冠军,所以积分掉出了前四,导致了上半区的三号种子孔令辉不得不和老瓦提前相见争夺一个四强名额;刘国梁将遭遇状态回暖的佩尔森和老当益壮的盖亭。

而马琳则是无语望苍天了。

对比一下另外一位大咖王楠,如果都是排名高的种子取胜,王楠十六强以后决赛前的对手依次是何智丽、陈静和田静。而马琳的对手依次是萨姆索诺夫、金泽洙和孔令辉。

而且还很有可能有塞弗这么个老顽童和老瓦这么个常青树出来搅局。

我的感觉是国乒确实不是欧洲人,这脸挺黑的。

比赛前几天没国乒同志们啥事儿,也就是只有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的李楠要打预选赛,不过有李隼指导问题不大,预选赛连过三关杀入正赛。


在一滑冰馆打预选赛仍然是顺利过关的李楠

通过了预选赛的李楠第一轮闷头撞上了天津老乡,八一出身的四号种子削球手何千红。


当届比赛的四号种子,代表德国的何千红

何千红,1968年出生,也是68黄金一代的成员,不过没捞着参加国际大赛,1991年之后就出国打球了,在国内是两面反胶削球(又一位传说中的双反削球),到了德国把正手换成了生胶。

何千红绝对是削球手中的另类,我就没见过哪个削球手那么外向,在场上兴奋不已喜欢大喊大叫的(大家可以看看国乒的削球手大多数都是沉默寡言比较内向的),同时何千红作为削球手反攻意识很强,特别喜欢上台反攻,对于习惯了打稳削型选手的中国队来说那两年没少吃她苦头,1998年意大利公开赛上接连削倒了孙晋,杨影,直到决赛输给了张怡宁(张怡宁对付削球手胜率也挺高的,不过有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感觉,个人感觉远比时不时突然掉个线的陈静要高),开始引起教练警惕,随后的瑞典公开赛上何千红战胜了王辉,决赛轻取孙晋获得冠军。

可以说赛前没有人看好李楠能够爆冷。

然而当我仔细查阅了资料之后,我才发现何千红这一场能赢才是怪事儿。

何千红的正生反反的配置虽然比较稀奇,但是这种配置对于李楠来说却是司空见惯。李楠在天津有个名气不大的队友叫杜晶的,也是这种配置的削球手,所以李楠对这种打法是一点也不陌生。

其次,李隼对于颗粒胶绝对有着独门认识,不说别的,李佳薇、姜华珺、木子21世纪颗粒在三大赛上分别取得最好成绩的三位选手全被他教过,你给我找一个教颗粒胶履历比他还好的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人家家里就有打削球的,对于如何对付削球还真不是什么难题。

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的李楠在20:22失去第一局之后连扳3局,给了何千红一份枯涩的问候礼,一战成名。

被淘汰的何千红赛后十分懊恼,因为德国乒协有不成文的规定说世锦赛首轮出局的话不能打奥运会,这也促使何在99年下半年越战越勇削遍女队所有主力。

李楠赢了何千红后信心大增,干脆来了个黑马狂奔,先胜韩国女双名将李恩实,再克日本的小西杏,八分之一决赛3:1战胜王辉,顺利杀入世乒赛女单八强。

抽签比较倒霉的王楠在八分之一决赛遇见了何智丽,输掉第一局之后第二局前面王楠也没什么起色,一直落后到17:20,而这个时候王楠稳住阵脚,上演了自己在21分制时代的拿手好戏——赛点疯狂追分,连得5分22:20扳回这一局。

两边打成1:1后,何智丽就没有什么机会了,第三局直接输了个稀里哗啦,第四局还勉强打到了18:21,但仍然是1:3告负,告别了自己的最后一次世乒赛单打之旅,王楠赢球的同时也听到了好消息,成红霞爆出大冷3:0力克削球克星,前面淘汰了张莹莹的七号种子陈静,给王楠清除了一个大大的障碍。

爆冷陈静的成红霞

一向对削球有致命杀伤力的陈静那段时间正准备自己的学业以及台湾那边主持人的面试,连国际公开赛都很少参加,虽然陈静的技术和意识在当时仍然是一流水平,但是毕竟有些生疏,碰上国乒这群基本功扎实的削球手胜算确实不高。

王辉和成红霞这两位90年代末的削球手虽然没有什么高光表现,但是几次大赛都是顺利完成任务碰到自己人才输球,可以说是相当的兢兢业业。

而之前因为迟到被开除的杨影如果埃因霍温世乒赛能表现好点的话还是能重新得到教练组的看重的,甚至是有机会参加悉尼奥运会单打的,但是她很不争气的在和韩国头号女单柳智惠的较量中0:3惨败,一局得分都没上十五,她的前途也基本被国乒教练组判了死刑。

不过考虑到历次世乒赛国乒三号的战绩和心理以及邓亚萍1997全运会对于杨影的评价,对于我们的杨大主播打出这个成绩我也真不意外。

同样没能打进八强的还有1998年以来表现不错的林菱,身为11号种子的林菱1:3不敌巴托菲,也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对于林菱这位内向温柔的姑娘可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即使2001年以前她的表现依然亮眼,她都未能成为国乒征战大赛单打的选择,要不是大阪世乒赛前孙晋犯了错误,可能她都没有机会再替国乒打一次世乒赛,让更多的人知道国乒有一位叫林菱的姑娘。

日后在大阪下半区独自闯关的林菱

可能连巴托菲也想不到这位她击败的对手将像自己十四年前在哥德堡击败的何智丽一样影响中国乒乓球的历史。

不过巴托菲也没走多远,下一轮就输给了三号种子田静,止步十六强。

女单四分之一决赛的对阵是:王楠对成红霞,柳智惠对田静,孙晋对李楠,张怡宁对李菊。

王楠在轻松战胜成红霞的同时也得到了又一个好消息,柳智惠大战4局把王楠最头疼的削球手田静打掉,当然她也没想到柳智惠也差点把她掀翻。

下半区是不折不扣的爆冷半区,李楠黑马狂奔不算完,再次让一追三击败了孙晋,张怡宁有些意料之外的21:13,21:11和21:13,3:0横扫了李菊。

不过细想想也算是情理之中,虽然李菊在张怡宁的成名之战八运会上女单十六强淘汰了张怡宁,但是两个人的胜率对比张怡宁还是明显占优的,主要是因为张怡宁的球风是典型的北京队风格:护台好,两面均衡,球很粘。虽然张怡宁当时并不是打防御型弧圈的,但是相当出色的基本功(国乒基本功最好的三个半里,张怡宁占一位)使得张怡宁的防御有些溢出,而张怡宁此时又是女子技术男性化的打法,进攻同样给力。

这对于李菊来说有点难办了,李菊1998年后身体素质就不是很好(李菊到了荷兰一直扁桃体化脓,还是记者夏娃跑去给她做足底按摩才搞定),玩对攻,和张怡宁这个小年轻打身体实在是吃不消,玩防守,人家相持比你还六,这怎么打?

还是那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比赛打到这一步,最高兴的当属李隼了,女单四强的三位中国运动员都是自己徒弟,当然最头疼的也是李隼,万一没抗住,自己的罪过就大了。

我们就先不打扰李隼指导了,先说说男单赛场。

男单赛场第一个冷门就是1998年世界杯冠军罗斯科夫被淘汰出局了,同样悲剧的还有我们的拧拉之父科贝尔,推挡之鬼反手神格林卡

说真的我倒不觉得意外,这几位的反手那是一个比一个有名,而正手却是一个比一个感人,打法更是一个比一个古怪,在小球时代仍然正手和速度占据主流的舞台上早早出局实在是不意外。

当然国乒也没高兴多久,我们的世乒赛之王,现在的中国乒协副主席,当时的六号种子王励勤先生三十二强出局了。

淘汰他正是法国的“怪拍手”,世乒赛男团亚军——洛瓦,还是3:0

爆冷王励勤的小提琴拍球手埃洛瓦

论实力,王励勤正手之强大,别说绝对在埃洛瓦之上,就是放全世界范围,除了巅峰的老金和佩尔森能对着扛几拍,全无敌手;

论经验,1999年的王励勤已经是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男单冠军(虽然这个冠军含金量也就那么地,但是能拿的这个的哪个放在本国乒乓球历史上不是元老大咖,就是水谷隼也是日本第一位奥运会男子单打奖牌的得主),亚锦赛男单冠军,也是见过了大世面的人;

论体力,我觉得这个对于王励勤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事实上直到退役王励勤体力也没出过问题)。

可事实就是王励勤输了。

原因很简单,王励勤算是把比赛中途掉线玩出了花,心理素质不过硬的缺陷再度显现,决胜局9:3,18:14领先都让人家埃洛瓦给翻了盘,尤其是第三局18:14领先后硬是让人家连得了七分翻盘。

当然埃洛瓦这场比赛的状态十分不错,对于这种有点神经刀的选手来说,没感觉的时候就是个路人角色,但一旦感觉来了,那就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你就是把种子选手全拉上来打都白瞎。

然而埃洛瓦在大胜王励勤之后也没走多远,因为状态“神经刀”的他,将会遇到一个更“神经刀”的男人,然后被他给3:0横扫。

施拉格,这个已经第五次征战世乒赛的男人终于踏上了舞台的中心。


野球天王——施拉格(我就没见过还有那个职业选手打球时候有带表的)

施拉格,1972年9月28日出生于奥地利。

一般来说,知名运动员你看出生在哪儿就大概知道他是搞啥项目的,中国的基本就是乒乓球、跳水、羽毛球;东南亚不是羽毛球就是水上项目;日本韩国除了乒乓球就是击剑柔道之类;美国先猜篮球,再猜冰上项目(科普一下北美第一体育联盟真不是NBA),再猜田径游泳;西欧和南欧先猜足球肯定没错;东欧也是田径。

但是奥地利……除了足球名帅恩斯特·哈佩尔(这位也是一位大神,执教球队三度打进欧冠决赛,两度捧杯,还带领着荷兰队获得了1978年世界杯亚军,距离世界杯只差了5cm),我一个都不认识。

而奥地利的乒乓球……奥地利也不是没有进过世乒赛四强的大咖,巴纳之后又一位天王伯格曼也是奥地利出身(后来移民去了英国),但是这个和乌拉圭足球差不太多,也就是祖上阔过。

这就是施拉格的家乡,一个和乒乓球关系不大的国度。

至于施拉格为啥走上乒乓球这条道路,据大佬全言考证,施拉格他爸是个乒乓球教练,然后超喜欢乒乓球,但是水平吗……不甘心的他决定将自己的爱好传给儿子,于是从小便教儿子打球。

这个倒是没什么稀奇的,和盖亭、孔令辉、张继科、李佳薇、柳承敏和石川佳纯等比较相近,都是乒乓世家出身,父母希望自己孩子能实现自己当年没能做到的。

不过施拉格的成长之路……实在是能让国乒的各位躺在地板上哭。

施拉格5岁时,他与哥哥一起在家乡的一家乒乓球俱乐部学打乒乓球,然后一边训练一边读书,18岁时从一所计算机技术学校(奥地利和德国的中专还是相当靠谱的,施拉格眼光也不错,学了门未来挺有发展前途的课)毕业后入伍,然后成为了军队体育俱乐部的一名成员(奥地利国家队的运动员都要服兵役,不过也就是一个礼拜穿一次军装)。

看起来不错,要知识有知识,要身份有身份。

但换而言之——这哥们居然是一路业余走上来的!

我认真查过各路乒乓球高手的学历文凭,职业的乒乓球选手里(上古大神没法统计,日本早年都是客串,没有专职的乒乓球运动员)正理八经读书的就没几个,暂且不说中国举国体制下有几位乒乓球职业选手正常走过应试教育路子(都是体育学院出身),就算是放瑞典,老瓦也是读了初中还是小学就走向了职业乒乓球道路。

而施拉格就这么一路做“特招生”地完成了正规教育道路(外国的中专和中国的中专真不是一个概念),然后入选了国家队。

我觉得唯一能解释的只有两个原因:

第一,施拉格相当有天赋。第二,奥地利本土选手水平太菜。

第一点用一个事儿就能证明,施拉格很懒。懒到什么程度呢?他的队友陈卫星(03世乒赛男单八强)就说过,奥地利国家队发的健身卡,施拉格基本没用过!

这要是在中国,施拉格真的是分分钟就被开除的节奏。

不过施拉格虽然不怎么锻炼身体,但是他也不是游手好闲,锻炼身体的时间他都拿来磨砺自己的前三板和反手技术技术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球路之“野”,因为相比于正手,发接发和反手技术对运动员训练量的要求相对更低,而且施拉格的反手也不是说相持多么好,而是杀伤力大威胁足。

简而言之一句话:什么省力,我就练什么。

所以说施拉格这种人才在国乒是混不出来的,国乒要求的是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施拉格特长突出没问题,但是技术全面……我觉得连我都能看出来施拉格的正手动作实在是别扭,国乒的教练组肯定能看出来。

所以施拉格早年混迹双打大名气没有,小名气一堆,直到1997年,终于混出头了,名列二十二号种子选手,并打进了男单十六强和男双八强成为了世界一流选手。

1999年施拉格再进一步,名列十五号种子,打进十六强碰上了淘汰王励勤的埃洛瓦。

神经刀PK不正经,最后还是施拉格占据了优势,3:0进军八强。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实力球都比较菜,谁发球好,谁真的沾光。

而三大赛时代能和施拉格拼发球的人只有三位:马琳,刘国梁和瓦尔德内尔。

而他的对手则是本届比赛的四号种子,欧洲三虎之一,克罗地亚名将—普里莫拉茨。


1999年世乒赛四号种子普里莫拉茨

1999年的老普虽然已经有30岁了,但却是老当益壮。而刘国正初出茅庐(第一次打单打),还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因此面对同样都是两面均衡型弧圈球的老普,刘国正真搞不定了。

于是乎,在二人酣战至第五局决胜局的时候,刘国正13:13的时候没能把握住机会,最终被普里莫拉茨给淘汰,无缘十六强。

根据后来刘国正自己的回忆,自己输球的关键是“最后阶段自己在发球轮(倒数第三个发球轮得一丢四,倒数第二个自己得得二丢三)没有打好,可能是比赛经验不足,关键球处理比较粗糙”。

刘国正这台退得也真是有点感人

但总的来说,对19岁的刘国正而言,能在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单打的时候和中国队的主要对手打成这样,已经表现得很不错了。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孔令辉、张怡宁和张继科那样的天才第一次出战大赛单打就能打进决赛,他们也需要成长。

随后普里莫拉茨又击败了瑞典酱油哥皮特·卡尔松,时隔六年再次打进男单八强。

而下半区的另外一边则是刘国梁和盖亭的PK。

此时的盖亭已经垂垂老矣,但是面对着志在大满贯的刘国梁,第一局盖亭发挥之神勇简直超乎想象,正手超级快,反手一板过,命中率奇高,直打得刘国梁叹息。第二局一上来又是领先,最后一路打到了20:18!

谢天谢地,这时候刘国梁手里还有两个发球。

刘国梁发球和推挡各下一分,将比分扳成了20:20。

双方轮换发球。

第一个,盖亭发球,刘国梁吃了,21:20;

第二个,刘国梁发球盖亭接高,刘国梁又推挡,盖亭反拉出界,21:21;

第三个,盖亭发球,刘国梁直接推挡盖亭反手,盖亭反手拉出界,21:22;

第四个,刘国梁发球,盖亭接高,被连续攻,21:23,刘国梁艰难拿下了第二局。

这几个球充分体现了刘国梁的应变能力,前面盖亭老是把球拉起来,即便质量不高也高调一个,目的就是形成相持,以我反胶弧圈之长,攻你正胶弧圈之短,至于直板横打……我觉得人家盖亭还真未必怕刘国梁的反胶。

而这最后几个球,刘国梁果断改正手进攻为推挡,以正胶快速推挡来压制盖亭的反胶旋转弧圈,以快打快,逼其失误。

不愧是被称为智多星的男人。

对于任何一个选手来说20:17没拿下一局都是极度打击士气的行为,更不必说盖亭这样逐步走下坡路的老将了。后面两局一局输得一局快,1:3告负出局。

3:1,刘国梁最终拿下了比赛。

而巧合的是,1995年天津世乒赛,输孔令辉,结果那次孔令辉夺冠;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输老瓦,结果那次老瓦夺冠。

那么这次,刘国梁能否和上届战胜盖亭的老瓦、以及上上届战胜盖亭的孔令辉一样,捧起乒乓球界“王冠上的宝石”、男单冠军奖杯——圣勃莱德杯并同时加冕大满贯呢?

这就得看接下来他能不能战胜其他对手了,毕竟1991年的老瓦和1989年的马文革也战胜了盖亭,但是最后的冠军不是他们。

而刘国梁的对手正是八号种子,状态复苏的佩尔森。

佩尔森1997年之后状态重新复苏,一是伤养好了,也走出了自己父亲去世的阴影;二是经验上来了,打得没有以前那么容易被人骗了;三是好像换了新底板,弥补了不少自己因为身体问题导致的缺点。

在比较轻松的解决了台湾新秀庄智渊之后,八分之一决赛佩尔森和上届世乒赛男单四强阎森狭路相逢。

阎森1997年打老瓦输得确实有点难看,但是打老瓦吗,阎森当时又不是主力,所以半决赛他的输球虽然难看了点,不过也算不上什么重大失误。再说他是那年男单成绩最好的中国选手之一,有这就足够了嘛!

但是等到了1999年的这场八分之一决赛,我可以明确说输得一定是阎森。

原因很简单阎森的力量不足。

我曾经和墨小七探讨过一个问题,力量对于选手重要不重要,讨论来讨论去,得出一个有点啼笑皆非的结论:

对于超一流运动员,力量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想进入超一流的运动员,力量是很重要的。

能成为超一流的运动员除了技术全面,更是特长突出,通过特长可以弥补自己力量上的不足。至于非超一流的运动员里不是没有特长突出的,但是他们的技术全面性无法让他们的特长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1997年世乒赛阎森运气不错,唯一三者兼备老金轻敌来了个自爆,其他的对手全都是快攻手,有速度没旋转,对于阎森来说这种球还是挺好对付的。

而1999年世乒赛闫森遇到的正是力量极其巨大的佩尔森。

一旦阎森前三板的快速进攻打不死佩尔森,那进入相持阶段等待他的自然就是输球的命运了。

要知道,当年欧洲选手里论相持能力,佩尔森比瓦尔德内尔还要强,可能仅次于老萨和老普。

不过即便如此阎森也是足够顽强的纠缠了五局,佩尔森到最后一局才艰难拿下了比赛。

就这样,佩尔森再进一步,时隔八年挺进世乒赛八强,直面刘国梁。

下半区王者归来,上半区王者陨落。

一号种子萨姆索诺夫,凉了。

而击败他的正是九号种子,1997年全运会亚军——马琳。

当年也是帅小伙儿的马大厨(时间是顿杀猪菜,吃着吃着就胖了)

第一局比赛一上来萨姆索诺夫故技重施,根本不和马琳在近台打对攻,双反弧圈把马琳限制的死死的,最后以21:15取得了胜利。

但是接下来风云突变,马琳不断发力,以21:13、21:18和21:16连赢三局,将上届世乒赛淘汰了四位中国乒乓球队选手的萨姆索诺夫给踢出了前八阵容。

首先,老萨肯定是有些轻敌了,拿下第一局后就放松了警惕,结果小马哥这么一个直板选手居然后发制人,连扳三局反败为胜。

其次,马琳球的质量提升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无论是侧身抢拉,还是上步抢拉质量都是相当的高,几次都打穿了老萨的防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马琳的相持非常有韧性,虽然中远台对拉什么肯定拉不过老金,老普,老萨和佩尔森这群职业拉弧圈的,但他是真能拖啊!

说真的,如果我是乒乓球的超一流高手,我是绝对不愿意和马琳打的,这小子花样太多了,也太能缠了,即便你占尽优势他也能用五花八门的手段死死咬住你,比如放高球,攻中反削、削中反攻,打回头,抢攻,吸短……

场面上你占优势,但就是拉不开比分,你说你心态爆炸不爆炸。

可以这么说弧圈相持比马琳强的人多了去了,但是论起死缠烂打我觉得目前国乒应该还没有比他牛的人。

不过萨姆索诺夫也不必懊悔太多,因为他并不是当年世乒赛上唯一一个被马琳打得心态爆炸的人。马琳还将有更大的惊喜送给其他外国乒乓球高手,以及他的师兄刘国梁。

而马琳在八强上的对手金泽洙在打掉了当年还是小帅哥的波尔之后,这位亚洲凶狠派代表碰到了欧洲凶狠派代表塞弗,结果双方又掐了五局的架,最终老金在1:2落后的不利情况下连扳两局再次进入八强。

这场球嘛,也算是双方正常发挥,没什么好讲的。

然而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都是要还的。次年的悉尼奥运会,金泽洙将再次面对波尔,而这次,他就将把自己的最后一次奥运之旅葬送在波尔的手上。

当年还是小年轻的波尔

而另外两张八强门票则是属于一向稳定发挥的孔令辉(大家可以看看孔令辉的世乒赛战绩,虽然说不上多么超神无敌,但是整体来说还是相当稳定的,一直稳居八强以内)和卫冕冠军瓦尔德内尔。

就此八强对阵出炉:

上半区:马琳VS金泽洙、瓦尔德内尔VS孔令辉;

下半区:普里莫拉茨VS施拉格、佩尔森VS刘国梁。

而八强的结果也算是比较合乎预期。

首先是八强常客老金和马琳这场球,不出意外的是老金又止步八强,比较意外的是老金被马琳3:0横扫,最后一局更是被打了一个21:8。

按理说以当年之状态,金泽洙应该可以在荷兰走远一点的。但前面跟波尔和塞弗得了个天昏地暗,后面实在是跑不动了,再遇见个老将还能打打,结果上天送来了个年富力壮还古灵精怪的马琳,这真没得玩了。

日直单面拉就这个问题,相当依赖跑动,而老金当时已经29了,跑得动这一场跑不动下一场,而打日直的一旦跑不动了,那基本就是凉凉了。

其次是老瓦和孔令辉的经典之战。

这场球堪称乒乓球38mm小球时代的教科书级别比赛,双方是神球迭出,局局经典,双方将各自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出了相当高的技战术素养,前面四局两人打成了2:2平。

都是老瓦先下一局,然后孔令辉扳平比分。

我个人倒是真不意外,虽然岁数越大越靠脑子吃饭的人越吃香,但是老瓦毕竟34了,全场状态一直都在线也确实有点为难人家。

所以说抢开局既是为了缩短比赛时间,尽可能不被拖入相持,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足够的反应时间,如果前面没有个一两局垫底,让自己有一个冷静一下思考的时间,谁能保证后面就一定能翻盘呢?

未来的两届奥运会,瓦尔德内尔就会明白在前面多赢一局比赛的重要性了。

这次老瓦的缓冲时间相当充足,决胜局状态、体力和意识都恢复到了满格,通过多变的发球以及成功的控制顺利将比分拉开到了20:15。

刘国梁能逆转是因为他对面的是盖亭,而且他的发球足够给力,而且只要追三个球。

至于孔令辉……让他和老瓦拼发球实在是有点为难他了。

不过孔令辉还是崩溃得有点快,第一个发球就被老瓦给控制反攻成功,老瓦3:2再度进入世乒赛男单半决赛。

施拉格对普利莫拉茨这场球双方基本上都把吃奶的劲用上了,死缠烂打五局打满,施拉格杀入世乒赛决赛。

这个很正常,一边是基本功不扎实,但发球很好,反手很爆的施拉格;一边是基本功很扎实,但球路很正,没啥特长的普里莫拉茨。

你说施拉格沾光吧,老普不吃发球;你说老普沾光吧,施拉格的反手弧圈质量相当高,谁赢我都不觉得意外。

不过毕竟施拉格比普里莫拉茨年轻一点,虽然老施平常不太锻炼,但是老普当时已经三十了,施拉格耗到最后赢球也挺正常的。

至于佩尔森和刘国梁那场,说旗鼓相当吧,对不起刘国梁,说惨不忍睹,对不起佩尔森,不过最后的结果倒是没啥问题,刘国梁3:0搞定佩尔森,进军半决赛。

不过这场比赛的结果倒是没怎么出乎大家的意料,此时佩尔森的实力基本上也就和国乒一队非核心主力(核心主力是指能打世乒赛团体的)差不多,而刘国梁孔令辉则是绝对的核心主力,他打不过是很正常的。

不过佩叔,别灰心,一年之后的吉隆坡,你将和瑞典队一样再次震撼整个乒乓球界。

—————————————————————————————————————————

还是开头求一下三联,其次接下来的时间更新会放缓,主要是因为作者即将返校,各种事物缠身,比较忙碌,还是希望大家理解。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四十九)李楠初登大赛直入四强 马琳再遇强敌激战晋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