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公园的门面担当——入口设计(上)

前言
公园的出入口不仅仅是公园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节点与门面,是一个城市空间延伸到与公园融合的中间体与缓冲地带。那么如何合理的布置出入口位置?入口空间的景观设计如何符合本公园特色?如何衔接入口与园路并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视线?附属于入口的停车场又怎么布置?这些都是是需要仔细推敲的,下面就带着大家解决这些设计中的问题。
公园入口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中对于这个的基本规定是这样说的: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和规模应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
公园主要出入口位置距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应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相关规定: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公园出入口外集散场地人均使用面积参考我国有关集散广场的资料,采用每个游人1㎡的标准。售票公园游人出入口外应设集散场地,外集散场地的面积下限应以公园游人容量为依据,宜按500㎡/万人计算。

公园入口空间与城市交通
1.入口空间城市交通形态
公园入口与城市干道之间的位置关系通常有四种:侧临式、尽端式、丁字路口、十字路口。
侧临式:公园入口空间位于城市道路的一侧,大多数城市公园都属于这种类型,人车关系较简单。

尽端式:公园入口空间位于城市道路的尽端,常见于位于市郊的城市公园或偏僻的公园次入口。道路尽端两侧需要设置停车场。

丁字路口式:公园入口位于城市道路的丁字路口处,大门正对一条道路。如北京的陶然亭公园。

十字路口式:公园入口位于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交通流量大,易造成赛车和交通事故,因此在此位置应避免设置入口。可在入口设置较大面积的外围过渡空间便于车辆快速疏散。

入口停车场
停车场属于静态交通,公园入口停车场既要满足功能又要兼顾景观(生态停车场)。
停车场规范:
停车场由出入口、行车通道、停车位、绿化隔离带、附属设施组成。
1.停车场与公园出入口位置的关系
(1)公用停车场的停车区距离公共建筑出入口的距离宜采用50~100M。
(2)风景名胜区考虑到环境保护需要或受用地限制时,距主要入口可达150~200M。
(3)机动车出入口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小于70M。
(4)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2.停车场与公园出入口数量关系
停车泊位数越多,出入车辆就越多,出入口的数量也需要相应增加。
(1)50辆机动车停车场,可设置1个出入口。
(2)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2个出入口。
(3)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
(4)大于5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
(5)当停车场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m。
(6)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分开设置的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6)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分开设置的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3.出入口宽度
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其净距宜大于10m;条件困难或停车容量小于50个时,可设一个出入口,但其进出通道的宽度宜采用9-10m。
4.行车通道可分为单车道和双车道
(1)一侧通道一侧停车
(2)中间通道两侧停车
(3)两侧通道中间停车
(4)环形通道四周停车
5.停车坪布置
分为:平行式停车、垂直式停车、斜列式停车。



6.停车位的尺寸
大小需根据车型的不同尺寸,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的面积设计最多的停车位。一般小型车垂直车位的尺寸为5300mm*2400mm。垂直停车所占车位面积最小。
生态停车场

1.定义与特点
生态停车场其实是一种高绿化和高承载的停车场。
停车场设计特点主要是高绿化、高承载、透水性能好、草的成活率高、提高绿地面积。生态停车场国际上的标准是绿化面积大于混凝土的面积,达到高绿化的效果,同时具有超强的透水性能,保持地面的干爽。生态停车场宜采用组团式、分散式的布局。采用绿化草坪砖,以灌木为隔离线,用高大乔木和藤蔓植物遮荫。
2.生态停车场的绿化布置
停车场的绿地分布以不影响车辆正常通行为原则,包括车位旁的绿地,两排停车位之间的绿地,车位末端的绿地,回车广场、分隔带、行道树等的绿地,以及场地边缘的保护绿地等。
停车场周边应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宜有隔离防护绿带;在停车场内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可选择行道树种。其树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小型汽车为2.5m;中型汽车为3.5m ;载货汽车为4.5m ,不宜布置花卉。地面停车场内种植穴内径应≥1.5m×1.5m,种植穴的挡土墙高度>0.2m,并设置相应的保护措施。
连续4辆车以上设计车旁绿地,车旁绿地中种植的大乔木几乎无法为连排的车位服务,此时需要通过在两排车位之间及车位末端种植乔木来为车辆遮荫服务。对于与道路垂直的停车位,建议采用间隔3-4辆车设置车旁绿地,并在多排车位之间设置车后带状绿地。对于与道路平行的停车位,建议沿停车位设置条状行道树绿地,种植乔灌木。布置行道树穴,利用种植行道树之间空地为车辆遮荫。
案例
1.梅岭公园
项目简介
梅岭公园位于长沙梅溪湖城市片区的中北部,是该片区保留的最大一块完整的公园绿地。梅岭公园山地高差和面积优势使其成为梅溪湖北部区的重要绿地资源,在规划结构中将成为梅溪湖国际新城区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空间的重要节点。基地周边功能用地主要由居住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学校用地组成。设计定位是打造结合自然体验和文化运维的互动式开放山林公园。
公园与城市周边环境的对接策略
基地周边功能用地主要由居住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学校用地组成。


预测公园主要的用户人群分为三大类:周边居民、高端商业消费者,学校学生。其中以居民为主要人流量。


岳麓广场
岳麓广场是已建成的城市开放空间,位于十字路口处,人流车流汇集,特色商业建筑位于广场一角,广场开阔满足交通视距安全,为公园周边最活力的地带。广场铺装,树池,座凳与建筑都为折线构图,透露现代气息。于是为了将城市人群引入公园中,结合开放空间设置入口进入山林。

骑龙大街综合体
北侧骑龙大街骑龙大街所在地处于梅溪湖板块未来长沙CBD中心,涵盖百货、超市、大卖场、商业街、演艺中心、餐饮、娱乐、健身、休闲、酒吧等诸多业态,总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与其姊妹篇罗马商业广场隔街相望,共同组成总体量近40万平方米的超大城市综合体)。由于公园北面现状高差较大,因此不宜设出入口,形成商业区背靠山地公园,为了让骑龙大街与千亩梅岭公园融为一体,商业的繁华与公园的闲适平滑过渡,通过开放空间的绿化实现,带状的路线将游人引入西北角和东北角的入口进入公园。

川塘中学
川塘中学位于场地东南三角地带,学校的存在丰富了场地周边用地性质,也为公园的功能布局带来契机,沿学校设置带状小开放空间并设小路进入“户外课堂”,发挥公园科普教育的功能。

居民住宅区
其余为居民住宅,保证进入公园的便利性与可达性,设置较多的小的次入口,并与中国结景观桥对接,设计特色入口。


公园入口设计分析


1.该地块主要节点是儿童主题乐园,服务于周边居民区,设置较多入口提高可达性,与北侧主要地块以天桥连接,保证场地的完整性。停车场入口设在次级路,不与主入口结合,避免主路交通堵塞。

2.狭长的带状场地能最大面积接触到学校地块,设置三个入口分别到达不同的小节点——攀岩乐园、台地植物园、户外剧场,满足学生运动与科普教育的需求,整个户外教室形式面向学校呈迎接的姿态。沿边界的地方退让出小小的开放空间以应对过马路而来的人。

3.该入口具有景观设置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块状形态的树池,建筑,水池等虽然散布于场地但是退让出了主要的大道,引导人们从繁荣的商区进入公园。十字路口交通状况复杂,人车密集,因此广场整体较为开阔,满足各方向人流通行需求,靠近公路的地方无高大物遮挡,保证行车安全视距。

4.梅花谷设置在等高线内凹处,也就是山谷位置,围绕着梅花的开朗大草坪接纳北侧骑龙大街的商业综合体的广场, 以山林为背景,整个开放空间显得轻松愉悦。架高的木栈道丰富了空间的立面。

原图源自网络。作者改绘
5.场地西侧一处主要的入口广场,设置简易的停车场方便西侧人们进入,直接连接树阵广场,而后收窄登上阶梯转而进入山林会客厅。

原图源自网络。作者改绘
成都大源中央公园、重庆凤鸣山公园、河北固安海德公园、长春净月公园案例下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