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冷战前中期西德与苏联关系的转变与发展

2022-08-25 22:23 作者:千秋霜叶  | 我要投稿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之际的雅尔塔会议上,盟军决定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并在德国建立盟军管制委员会以行使在德权力,同时决定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而占领区的划分将根据最后的推进情况决定。1945年5月,第三帝国的大厦轰然倒塌,战败初期的德国,经济情况十分恶劣,苏占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业设备拆迁,西占区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面临着工厂停产,生活急需品稀缺的问题,要大量依靠英美救助才能维持民众生存的德国西部还需要向苏联交付赔偿物资,这就使得英美颇为不满,1946年5月,美占区停止向苏联交付物资,1947年初,英美两国占领区合并,而法国又拒绝与英美合并占领区,英法美苏四国在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德国的分裂实际上已经开始。

西德与东德

1948年,随着一年前杜鲁门主义的出现,美苏冷战打响,英法美三国遂加快了建立西部德国国家的工作,6月三国在西德实行了货币改革,1949年8月14日,西占区实行首届联邦议院选举,9月7日,联邦参议员成立,9月15日,康拉德·阿登纳成为西德首任总理,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苏占区也在苏联的支持下形成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阿登纳政府对于东德政权的态度十分明确,1949年10月民主德国成立的第二天,阿登纳即宣布后者是一个非法机构。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在德国实现统一之前的唯一合法政权,这也就是西德“哈尔斯坦主义”的雏形,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德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唯一的例外就是作为战胜国的苏联。

康拉德·阿登纳

  阿登纳意识到想要德国统一,美苏两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在西德政府存在的前提下苏联绝不可能轻易放弃东德,所以西德必须先在英美法三国的支持下逐步增强自己的实力与话语权,才有可能实现统一德国的这个长远目标,所以,阿登纳时代初期也就是1949到1955年的西德采取了全面倒向美国的政策,反之与苏联仍然处于名义上的战争状态。加入了马歇尔计划的西德获得了对于经济复兴至关重要的资金。1950至1955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九。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在百分之九左右,同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52年出口比重便已经超过了法国。因为英美深刻意识到西德是冷战中的重要筹码和西德合理的发展策略,该国综合实力得以在50年代初快速增强,1954年9月至10月,西方阵营英美法意等八国与联邦德国先后召开伦敦与巴黎会议,通过的协定规定盟军结束对德国的占领并恢复德国的主权,但会保留在德国的驻军,西德也获准重新武装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协定生效,联邦德国获得了独立的主权地位,在德国重回世界舞台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后,阿登纳将目光转向了东方的苏联。作为战后两强之一,苏联的态度对于德国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联邦德国的政治分量也需要依靠苏联的承认和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来提高。

1955年11月,西德联邦国防军成立

   1955年9月8日,阿登纳率外交团来到莫斯科与苏联就许多事项进行了谈判,最初谈判十分不顺利,因为苏联主张两国应当不附带任何条件地建立外交关系,而阿登纳则希望让苏联释放二战中的战俘。直到会谈最后一天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9月13日,联邦德国与苏联签署了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文件,1957年,苏联又主动要求和西德加强信任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次年4月两国签订了“关于换货和支付的长期性协定”和“1958年度换货议定书”,标志着战后苏德关系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此后,苏德贸易总额快速增加,1953年西德对苏出口额为700万马克,1954年是5380万马克,1958年则已经超过3亿马克,1960年达到7.78亿马克,短短7年的时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口方面也是类似,从1953年的6570万马克增加到1960年的6.72亿马克,可以看出60年代的西德一方面继续追随美国,另一方面采用发展经济贸易改善同苏联的关系。

著名政治家与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


  1963年,87岁高龄的阿登纳辞去西德总理职务,他的继任者原经济部长艾哈德继承了阿登纳的“哈尔斯坦主义”,但艾哈德政府建立了和除民主德国外的东欧国家关系的贸易联系,1963至1964年,西德接连同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签订贸易协定,1966年,阿登纳在基民盟代表大会上表示结束对苏“保持紧张局势”的政策。1966年2月艾哈德政府垮台后,由乔治·基辛格出任总理,勃兰特担任副总理的大联合政府成立,该政府向苏联表达了进一步改善关系的愿望。1966年12月13日基辛格的政府声明中同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交换放弃武力的建议,同时大联合政府还一再声明自己无意分化苏联跟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   

维利·勃兰特与新东方政策

    1969年勃兰特上台后开始大力推行“新东方政策”,主张西德在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西欧共同市场成员国的前提下达成与苏联关系的正常化,而苏联也希望利用西德的经济实力和部分领域的技术优势刺激其经济的发展。再加上苏联同东方大国关系的恶化和后者与美国关系的发展迫使苏联加快实现在欧洲的缓和,因此德苏两国关系发展迅速,1970年8月12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条约》简称《莫斯科条约》签订,双方一致认同互相放弃武力并承担义务,只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承认欧洲现有边界,保证“当今欧洲一切国家的边界不可侵犯,这也就意味着西德实际上承认了民主德国的存在,《莫斯科条约》因此也成为了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重要标志贺欧洲局势正常化的铺路石。

    经济方面上,1972年苏联在西德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占第14位,而西德在苏联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则超过日本成为苏联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首位。1972年4月,德苏经济委员会成立并迅速举行了多次会议,达成多项合作项目,如西德帮助苏联修建了穿过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天然气管道以方便苏联向欧洲供应天然气,苏德一同建设库尔斯克黑色冶金联合企业并将该厂产品的五分之二运往西德等,同时,西德的大型企业为解决技术问题同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了交换科学技术情报与专家互访。苏联还从西德方面获得了大量贷款以购入西德的大型钢管和机器设备。

  但与此同时,冷战中期苏联与西德的合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各怀私心,在70年代西德国防军综合实力日益增长的背景下,苏联希望实现西德乃至欧洲的中立化,而西德则希望借此机会通过加强与苏联及其盟友在贸易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合作达成向东方的渗透。

德意志的统一

不管如何,新东方政策在十余年后对东欧剧变产生了直接的推进作用,最终成功结束了德国数十年的分裂。


部分参考资料:

《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政策的演变》

《战后西德经济》

《西德外交秘史》

《阿登纳回忆录》

《维利·勃兰特》

浅谈冷战前中期西德与苏联关系的转变与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