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8月22日【常识宵夜】

2022-08-25 22:13 作者:公考李梦娇  | 我要投稿



1. (单选)下列哪一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A.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人文-文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A项:“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出自于南宋末文天祥的《扬子江》,意思是: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表现了他不辞千难万险,赶到南方去保卫南宋政权的决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于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意思是: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于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出自于南宋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意思是: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C、D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与其他三项不同。

因此,选择B选项。

 

 

 

2. (单选)川藏铁路被称为“史上最难建”铁路,起到连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作用。以下不处在川藏铁路沿线的是∶

A.雅安到林芝段

B.色季拉山隧道

C.大渡河特大桥

D.可可西里站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科技-地理国情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地理国情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川藏铁路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呈东西走向,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线路全长1838千米。 可可西里站属于青藏铁路,位于楚玛尔河至五道梁间,海拔4536m,2017年6月26日起,青藏铁路格拉段可可西里站正式开通运营。可可西里站属于“青藏铁路沿线”,而不属于“川藏铁路沿线”。D项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2020年11月8日,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动员大会在北京和川藏铁路控制性工程色季拉山隧道、大渡河特大桥三地,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同时进行,这意味着川藏铁路雅林段正式开工建设。ABC项均属于川藏铁路沿线。

A项:雅安至林芝段,即雅林段,新建正线长度1011千米,是川藏铁路地形最为困难、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地段。。A项正确。

B项:色季拉山隧道正洞全长37.9公里,位于川藏铁路林芝市巴宜区境内的色季拉山。B项正确。

C项:大渡河特大桥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横跨在大渡河的大桥,被誉为“川藏第一桥”。C项正确。

【来源】2022年0326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7题

 

 

 

3. (单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方患有重大疾病但未在结婚登记前告知另一方的,另一方可以请求撤销婚姻

B.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通过网络遗嘱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合法财产

C.丧偶儿媳不能作为第一或者第二顺序继承人

D.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不能成为收养人

【答案】A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法律-民法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民法。

第二步,根据《民法典》第1053条,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与A项表述一致。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根据我国《民法典》,遗嘱的类型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由此可知,我国并无网络遗嘱这种形式。选项B中表述为“通过网络遗嘱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合法财产”,与《民法典》规定的遗嘱类型不符。B项错误。

C项:根据《民法典》第1129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由此可知,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应当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选项C中表述为“丧偶儿媳不能作为第一或者第二顺序继承人”,与该法条不符。C项错误。

D项:根据《民法典》第1098条,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四)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由此可知,此处要求的是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而非一切违法犯罪记录。选项D中表述为“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不能成为收养人”,与该法条不符。D项错误。

【来源】2022年0326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6题

 

 

4. (单选)《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对其评价很高。下列评价中,不是针对《史记》的是∶

A.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C.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中即见其指

D.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人文-文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是南朝范晔评班固《汉书》所说。D项对应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赞誉司马迁的千古名作《史记》。A项正确。

B项:东汉班固说《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B项正确。

C项: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此为顾炎武点评《史记》。C项正确。

【来源】2022年0326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11题、2022年0326新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兵团)(网友回忆)第9题、国考刷题6.14第9题

 

 

5. (单选)“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歌词描写的是一条河流。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B.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该河的流域范围内

C.该河的干流流经区域内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是该河上游的景象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科技-地理国情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河流相关知识。

第二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出自于《长江之歌》,歌词描写的是长江。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指的是鄱阳湖,北面有一条瓶颈般的狭窄水道与长江相通,位于长江流域。B项正确。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秦岭-淮河线(简称秦淮线)是中国地理区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A项错误。

C项:长江流域气候是在太阳辐射能量、东亚大气环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下形成的。长江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项错误。

D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一般指黄河。也有说法认为是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但不指长江,D项错误。

【来源】2022年0326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9题、督学部-22年7月18日 常识打卡第5题、督学部-6月27日常识打卡第6题

 

 

 

6.(单选)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指的是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准许市场主体进入。下列关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说法错误的是:

①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

②给予市场主体充分的自主权和准入机会,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

③是政府简政放权、优化职能,合理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体现

④从原来正面清单的事中事后监管,转向负面清单的事前行政审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经济-宏观经济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宏观经济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①项:根据题干,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指的是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准许市场主体进入的一种模式,由此可知,负面清单模式与“我国企业走出去”关联不大。①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当选。

④项:由正面清单转向负面清单,是从有罪推定转为到无罪推定,从区别对待转为平等对待,从原先的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的监管,避免了事前对行为主体的预判和繁琐的行政审批。由此可知,④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当选。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②项: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通过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的主动权,有利于落实市场主体自主权和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将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供更大空间。②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③项:负面清单模式坚持“法无禁止皆可为”,有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与市场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落实简政放权。由此可知,③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来源】2022年0320湖北选调生考试《综合行政能力测验》真题(网友回忆)第40题


8月22日【常识宵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