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国一卷作文】甘居人下,亦为人上

2020-07-10 20:12 作者:三风子改  | 我要投稿

我想谈谈我对鲍叔牙的看法。

关于管仲,齐桓公,鲍叔牙这三个人的典故,世人的目光大多只着眼于前两者:

管仲虽为公子纠的臣子,最终识大体知大义,辅佐敌国国君小白(齐桓公);齐桓公险些被管仲杀害,却能不计前嫌将之重用,终成春秋五霸之首。

在这段君臣相扶相携的佳话里,很多人都把鲍叔牙当做这个故事的配角,仿佛他只是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牵线搭桥的中间人。

而我觉得促成这一切的鲍叔牙,才是真正的仁者与智者。

正如本次发言的主题:甘居人下,亦为人上。

西方的传说里,人类有着七种罪行:暴怒、色欲、傲慢、暴食、贪婪、怠惰、嫉妒。

其中最普遍也最揭露人类本性的,是嫉妒。

因为只要人类还拥有私心,嫉妒就会存在于内心的角落,并且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成绩,业绩,恋爱,才能,甚至是居住的楼层,都可能成为嫉妒的根源,更不用说古往今来经卷典籍里记载的善妒者们了:

庞涓因为嫉妒师弟孙膑的才华,将其诱骗下狱,遭受膑刑,残疾一生;

唐代诗人宋之问为了得到两句诗,用土囊压死自己的外甥刘希夷;

当然身为学生的我们,印象更深的莫过于《庄子·秋水》里的故事:惠子听说庄子来到魏国国都大梁,怕他夺走自己的地位,花了三天三夜时间搜寻庄子。庄子见了他只是笑着说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人之嫉妒,莫不如此矣。

那么能够直面并战胜嫉妒的内心,能够承认自己不如他人的事实,则显得尤为可贵。

比如鲍叔牙。

要知道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里,人心的卑微与卑劣将会更加鲜明的凸显。虽然还有形式上的仁义道德存在,可早就没人会去认真遵守,《子鱼论战》就是典型的例子。古老的规则不再适用于那个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手足相残,友人反目,为了在乱世里谋求名利。当然这无可厚非,只因为那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所以管仲之才虽远胜于他,但鲍叔牙完全没必要替一个阶下囚说什么好话。他大可把“成王败寇”当做借口,保全自己的良心,说管仲已死并偷偷把他放走,甚至将管仲暗中杀掉。

这样一来他就是齐桓公的心腹重臣,将来必定风光无限。但事实证明鲍叔牙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将管仲引荐给了齐桓公,成就了后来的霸业。

我想除了自幼相交的深厚友情以外,鲍叔牙也深知“甘居人下,亦为人上”的道理,甘愿让比自己更有才华的管仲辅佐君主。

不止是管鲍之交,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汉高祖论三杰,徐庶走马荐孔明……

如此多的佳话,正是因为那些“鲍叔牙们”心中所怀的并非私利,而是更长远的未来。

相反的,如果执著于个人利益,刚愎自用,那么等待着他的未来,必定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又或是理想的破灭。如同乌江边绝望的楚霸王项羽,白门楼前叹息的吕奉先。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承认自己的“不如人”,固然不会带来什么好事,甚至会失去一部分利益,但这又何尝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呢?

其实那些甘居人下的“鲍叔牙们”,才是真正的仁者与智者。

以上,就是我关于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三人故事的看法。


【全国一卷作文】甘居人下,亦为人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