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过风,我追过你
随缘动笔,就是看到四天王退役以后突然想写写陶菲。
================================================================
前几天和我妈隔空聊了个大型回忆现场,聊起林丹退役的消息,她的第一反应是李宗伟,我的第一反应是陶菲克。这事情对我触动挺大的,我也返回去补了几年的资讯和比赛视频。她感叹从此再无一时瑜亮的林李大战,我想的却是那个流星般的天才已经退役七年。这三位加上丹麦的盖德并称羽坛的四大天王,三缺一了一段时间,现在大家终于可以坐一桌搓搓麻将了,一个时代就此谢幕。
被家里人带着看各类竞技体育很多年,刚开始是出于对小孩子的兴趣培养和科普目的,不过不知道爹妈两个在这期间是不是自己也多培养出了点兴趣。我对悉尼歌剧院的最早记忆就来自于新千年的悉尼奥运,那时候画质很烂,我却被家里两代人分别带着看了各式各样的项目,有些项目还是头次知道。看这一届的时候基本是一次国旗和地理科普大会,我姥爷要滔滔不绝地讲哪些是苏联解体以后出现的国家,要抱着地球仪给我指,这些长相和我们区别很大的人来自哪里。闭幕式的时候我很不开心,因为这样的盛会四年才有一次,而四年之后我就不在上小学了,那种遥远和未知我都不喜欢。当时我没有对什么选手印象深刻,我也意识不到,每一届都有人从此挥手告别,有人满载而归,有人终生遗憾,有人初出茅庐,惊艳四方。
奥运会当然不是任何一种项目的全部。各类项目都会涵盖世锦赛,洲际赛,邀请赛,联赛,以及各式各样的公开赛事,每年循环。可惜的是那时条件所限,看电视的机会也少之又少,更别提国内本身的项目发展和普及不到位的时候,只有奥运会是个窗口。四年一度的大赛如同人生轮回,一届两届不觉得,时间久了只会觉出物是人非。悉尼奥运会几乎不用倒时差观看,可是雅典奥运会的时差非常可怕,只有下午和晚上才能瞥一眼比赛。雅典奥运会时候我马上上初二,趁着假期把能看的项目都看了个差不多。虽然晚上九点钟以后的比赛想都不要想,那却是我头一回自己系统地看全一届比赛。我上初中时候是不能随意看电视的,可是奥运期间除外。不能看直播的,就第二天看回放,那时候会拿着报纸和我妈报备说我要看哪一个哪一个,届时就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我知道那一届的羽毛球队有个中国选手叫林丹,也知道他在头一轮就爆冷出了局,而后被媒体天天追着问。男单决赛结束后的某个白天我看到了决赛的回放,一个印尼人和一个韩国人。那个印尼人拿了冠军,他的球速快到慢镜回放也是掉帧的。我记得解说在讲着,赛前大家一致认为这个人是林丹夺冠最大的对手,可奈何林丹第一轮就出局了,而他拿了冠军。
他叫陶菲克,23岁。
于我而言,那是头一次“天才”二字具像化在人面前。我不懂具体的技术构成,只明白羽球的比赛规则,可即使如此,那个人的天赋灵气几乎从屏幕里溢出来,远的,近的,快的,慢的,那球场在他的完全控制之下,对手的反应整整慢掉一拍。如果有些人令你在见第一眼就十足惊艳的话,确是过了多少年都会记得当时的感受。除了力量十足的扣球,他还有超乎寻常的敏捷,以及绝境之下的灵光一现。放小球恨不能个个贴网,假动作一晃就改吊斜线,后场重杀贴近边线底线,反拍一个轻巧的转身抽球,对手还未反应过来球已经钉在自己半场。打球这件事,原来能兼具暴力和优雅。虽然这人的眼睛总像是没有睡醒,懵懵的,没什么多余的表情,一旦比赛开始,他就如同乘风而行,所向披靡。
后来我听了诸多的访谈和各类节目得知,在羽球界说起“天才”二字,多年以来,不过陶菲克而已。
小时候的我在知道了桂冠加顶的传统后就对雅典奥运会的颁奖仪式钟爱有加。典礼上陶菲克边唱着印尼国歌边哭得眼泪流了满脸,我在很多年以后的今天重新放这个画质糊到令人头疼的视频的时候,才觉出里面的五味杂陈。
当时那场比赛,印尼没有转播,而他拿到的,是当届全部项目中印尼拿下的唯一一块金牌。
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不系统地跟羽球的各类赛事,主要是央视转播的苏迪曼杯和尤伯-汤姆斯杯,偶尔会看到世锦赛,亚运会也只能顶着时差偶尔看看录播。其他的公开赛依旧看得很少,在网络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连资讯获取都很有限,这些比赛的转播质量也不及奥运会好。
再后来的北京奥运会,我已经不需要家里的过多科普就可以自行开发出一套自己的观赛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了。上大学以后开始尝试非常系统地跟进某一类项目,当时是斯诺克,后来又包括进足球。每一种竞技体育的背后都有非常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和传统,有历史所积淀的气质,却又在这些背后的因素落在人身上的时候殊途同归——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风。
可那时候,他的状态下滑得厉害,已经追不上风了。
12年的伦敦奥运会,我头次见到高分辨率画质之下的陶菲克。那个昔日天才已经没了锐气,技术依旧娴熟,体力和精力都已不支,再也不会在媒体的报道里成为“林丹夺冠最大的对手”,享有这一头衔的已经是李宗伟。八分之一决赛陶菲克非常干脆地输给了林丹,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奥运会的直接对话,后来13年时陶菲克宣布退役。
04到13年,足够我从初中到快大学毕业。
伦敦奥运会时我看到慢镜下清晰的假动作和杀球线路,缓缓想起八年前他的潇洒反拍,年轻气盛,清晰的是图像,模糊的是时间。那时候我看着直播只觉得难过,想着时间定是敌人,带走了那个曾经纵横恣意的天才,只有网前的那一点灵气才让我看到昔日的影子。
再后来16年的里约,我好好地过了一个假期,开了学就去工作了。那个夏天异常炎热,吉赛尔-邦辰在开幕式上献出的最后一场走秀留下一个背影,满场只剩下星光熠熠。那一年李宗伟虽然半决赛赢了林丹,决赛却输给了谌龙,报道再次铺天盖地。我看到陶菲晒出的在里约和各种人的合影,想着这人果然从年轻时就如此,一笑眼角就有深深皱纹。
原本的今年东京,却赶上万事俱止。
我很难在一两句话里讲完看竞技体育很多年这件事给我带来了什么,不过应该是有些东西刻进了我的生命里。我看到了跨越族群的竞争和友情,看到了人性的阴暗和闪光,看到了巅峰和谷底,看到了一日封王和功败垂成,见惯欢笑和泪水,见惯相聚与别离,见惯桀骜不驯的天才和苦炼成钢的普通人,常常想着人生如此。我也很难在几行字间说出看了很多年某个选手的比赛给我带来了什么,尽管受限于早时的条件,这么多年以来看得断断续续。我没有看到他出道的年代,我看到他的上升,他的巅峰,他的迅速坠落,他的脾气他的不甘,他那极尽不完美、不够体面的谢幕,他退居幕后的平静生活,还有之后在一些推广活动中偶尔出场时笑着打出的反手一拍。而今我才意识到,不自觉追逐这个人的目光,竟堪堪跨越了我的所有少年阶段和前半的青春共近十年。
原来人生似水上浮舟,十年竟可以如此飞梭而过。
我妈有固定喜爱的选手类型,他们她们都是那种天赋不高却万分努力和谦恭的人,她无论何时,都更欣赏这一类。而我喜爱的选手类型非常不固定,大多都是有一点什么毫无理由地砸进心里了,从此一直追逐。她在看人,我在看时光。所喜爱的选手,都是我人生中的时间坐标,他们她们老了,我的人生也一步步地推到下一个阶段了。看着他们初生牛犊,途中顺风顺水或走过荆棘,看他们如同流星片刻闪耀,或者如同松柏多年长青,再见他们英雄迟暮,体面或者不体面地退场,我都不愿意移开目光。我想我很幸运,能够见证江山翻覆,时代变迁。未来不一定更好,也不一定更不好,它只是积土成山,聚沙成塔的必然。而人,太渺小了。
我补着零几年的视频,又看到了那个属于陶菲克的年代。也用这篇闲言碎语,补上迟来的告别,向那不可追的天才少年,也向那不必追的青春时代。他扣杀时总习惯左手手心向内,一瞬在心口处微蜷,很多事沧海桑田,也总有些事从未改变。无论如何,他曾经追上过风的脚步,曾经是流星划过,疏忽而逝,艳耀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