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这应该是很早很早的电影了,也属于百大经典必看的电影了,但我很不巧活了二十多年才在闲着没事的时候,在电视频道里巧合般的看到了这部电影。
我在看完赵立新配音的《海上钢琴师》后,被其中两处地方感动,又些许说不出,具体被什么东西感动,在观看这部电影当中,我和那位拉手风琴的卖鱼人一样,期待着主角"改变人生",我总想着他应该还会有一处地方有所转化,顺着大众的意思,有过和观众共同的部分吧?
果然,他也确实想要上岸一次了。
在他上岸前,面对的,即是这个星球上包容度最好的城市-纽约。
我关于纽约,就只有一个认识。"如果你在你的家乡郁郁不得志,如果你在你的国度得不到认可;而你又有所不甘,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能有人能赏识你,有人为你鼓掌,那就只能是纽约。"
而那个海上钢琴师,在战胜了爵士乐开创者之后,在与命运奇遇玩笑般女孩离别后,禁不住诱惑,禁不住"过来人劝诫"的诱惑,想要上岸,而上岸的原因仍旧离不开去理解大海。
我试图观看b站几个有名up相关的影评,企图走个捷径,但显然没在那些百万粉丝up那里找到答案。这问题自然离不开1900,这个角色过于异于常人,而他要代表的,不可能是常人在平常中一直在意的,稀松平常的东西。
这过程中有"国家"什么事儿吗?他赢的爵士乐,代表他赢了美国?
一个以切磋,交流为初心的人,在见识到决斗人"炫技"之后,第一感受是失望。他赢在了觉悟的level,他更高超的技艺也源自这高超起始点。
而这高超起始点来自于修养。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启迪众人。"他从未真正见识过地面上的景象,他在经历上总是差人一等,但在解读人方面很有水平,从履历、谈吐、穿着等判断人心"(绝非原文)很显然一个履历不太健全的人,按照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标准来讲,1900似乎莫名其妙就获得了他人不具备的能力,而他人的经历显然比1900来的更加的健全。这种带着鲜明意大利文化特点的技能被1900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在拥有技能,加之更为纯彻心灵的角色塑造之后,另一启迪即可看全1900。
1900在斗琴之前,独自打了几通电话,1900毕竟是艺术造诣很高的人,但不是一个通过语言表达即可令人直接领会意思之人。他的话令人浮想联翩,而单纯以电话这种形式去感受,就会令人直接误解。。"对面电话那头是个变态吧?"这似乎才是那个本真的1900。他不可能代表哪个年代的人,哪个年代的人也不可能一直待在一艘船上,只关心身旁的大海,或者船上各式各样的过客。《海上钢琴师》脱离不开意大利,但电影的主题不可能停留在一段时期一段航线或者几个国家之间。1900更多映射到了每个还保佑童心的观众,每个这样观众曾经,多少都有那么一刻,感觉到自己曾经立身世界之巅,又每次在弹奏钢琴之时,留存住内心最纯彻的感悟。弹奏着的1900同时拥有了孩童的纯净与不落柴米油盐的生涩,生涩于向有缘女性表达,生涩于向世界留存自己造诣的可能;当他拒绝了合约独自拿走唱片的时刻,他如孩童一般自私,他不渴望有什么人碰巧在世界的某一处听到他的音乐,感受他的心境。从此出发,这个孩子在弗吉尼亚即将爆破之际,并非"选择"了不落世俗,而是不想长大,他就是意大利版匹诺曹,轻浮开着自己的玩笑;但那也不是逃避;这恰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具象形式。他不需要掌控,他在船上,临近大海,那最为他倾心之物;而来到地上,钢琴可以继续,生活可以继续,生命有了新的主题,但已然不是"曾经的自己"。这是意大利电影的取舍,自然而已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