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经济学简单批判
随便写写。
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在主流的学理上,已经进行得很周详了。因此不难发现,这种批判是相当的局限的;而我们的批判应当跳脱出学理的经济学。我们应当认识到,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不仅仅是一种“学”,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
主流经济学,在其过程中的功利主义的批判在舆论中已经成为广泛的意见了。而这种意见并没有触及到经济学的核心,因此它是无力的,甚至可以说是武断的、教条的。因为功利主义的表述是,功利是某种实体。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效用分析上,“效用”是一个无效的东西。效用本身不能被定义为快乐(简单的道理,谁能说商品一定要带来快乐呢?),或是任何一种实在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因为购买商品的动机十分多元,更是因为对同一商品的某种偏好是不静止的。因此,效用论最终是一个结果主义。两个人的交换的发生,被锁定在了他们交换的那一瞬间。哪怕前一秒我还一直想买那个汉堡,这一秒我变心买了薯条,都是我对薯条的偏好序数在汉堡之前。只有在这个维度上,效用论才具有合法性。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效用论永远是回推的。效用本身成为了那个最空洞的无用。不论这个交换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最后我们都会发现,薯条的效用序数在汉堡之前。这显而易见是非常懒惰的方法。当然,如果我们的目标仅仅是导出需求函数,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是这样吗?在这个意义上,效用永远不可测,它的有用性直接就消失了。又何苦要把出发点设计在效用上,而不是需求函数本身呢?
经济学庸俗的功利主义之下,是更加深刻的功利主义。而这种功利主义的目的本身,不如说就是要生产那个庸俗的功利主义,或者说,生产那个庸俗的大众化的功利主义的合法性。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消费是必要的,而消费在它看似正当的光辉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是它根深蒂固的地基。消费本身是虚无的,正如纯有本身和纯无的同一性那样,纯粹的消费是无规定性的消费,那么消费如何获得它的规定性,就是由资本主义的其他部分完成的了。这里受制于篇幅我们不过多讨论,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里的其他部分要由享乐主义——那个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真面目来提供合法性的。而消费这一行为本身的合法性就是由那个深刻的深刻的功利主义来完成的了。它的作用一方面是让我们见到了那个消费的领域,另一方面就是把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这种割裂的手段就是通过隐藏生产完成的。因为主流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它自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意识到它的残疾。正是因为资产阶级认识不到他们的残疾。
虽然我们乍看之下,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价值”比“效用”更加虚无缥缈,更加遥远。但是,“价值”正是它社会的产物,正如商品本身不是凭空产生并被所有的那样,商品的价格是一个交汇处的社会关系。价值是商品本身的生产,是生产之中的交换中介,而不是纯粹所有下的交换中介。
在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幻想价格,或者交换价值来自于某种对所有物的议价。但是这仿佛就是说,商品的所有是免费的。两个原始人好像天然就各自有一块剩余的羊肉和一个多出来的匕首。然而不是,在其现实领域而言,等价值量(等生产时间)的交易似乎是一种更可行的定价(功利主义没有办法像学术理论那样量化效用,那么怎么定价呢?或许确实可以考虑斯拉法的理论)。
因此,主流经济学最后倒向一种消费主义,它是消费主义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残疾的经济学。消费主义忽略了生产的层面,它把生产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抽象的痛苦(这里很有趣,效用本身不能被理解为快乐,负效用却总被庸俗地理解为痛苦)。殊不知,消费主义自身和自身就是矛盾的,因为消费主义把经济世界简单地理解成【消费-痛苦】的二元对立。他们看不到,忽略了生产的微观正是消费主义的那个痛苦的缘故。消费主义自己生产了自己的敌人,就像一切生产自己的对立面一样。消费主义自身就是那个痛苦的源头。那个痛苦永远在那里,并且被享乐衬托得更加荆棘。
反内卷!怎么反?
超越消费主义。
超越主流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