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建议你2023年自己开店当老板?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特别实在——民以食为天。聊起吃的,我可就不困了,不仅仅是解馋饱腹,更重要的是嗅到商机。

但辉煌还没几年,疫情就占了三年。好在2023年春节,餐饮行业终于迎来新的暖春,不用像梁朝伟先生在《无间道》里那么惨,三年又三年。今年的春节期间,全国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不仅仅比去年春节上涨24.7%,相较2019年春节也上涨1.9%,客流量与去年春节相比上涨26%,与2019年春节基本持平。
苦日子熬到头了,餐饮人们都想高歌一曲《好运来》。
大部分人都预测,2023年的餐饮生意一定会红红火火,那就把这个市场想的太简单了。2023年,餐饮生意可能不会太差,但也不一定会很好。为什么呢?疫情之下的餐饮业确实很难,可让餐饮业难的却不只是疫情呀。

疫情下的餐饮业和“怨种”餐饮人
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时间里,疫情给了许多行业沉重打击,其中,餐饮行业是妥妥的重灾区。
首当其冲的是疫情限制了大伙的出行,客流量减少,无数餐饮店无法堂食,最终的结果就是关门大吉。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伊始,餐饮行业注销门店超过32万家。那会儿,大家似乎还有些不以为然,到了2021年,餐饮行业注销门店达93.5万家;2022年,国内51.9万家餐饮相关门店消失。

闭店的直接影响,就是收入的大幅下滑。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了: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39527亿元,同比下降16.6%;2021年,餐饮收入46895亿元,同比上涨18.64%;2022年1-5月份,餐饮收入16274亿元,同比下降8.5%。

餐饮外卖订单量、销售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餐饮企业面临着“倒闭潮”的压力,不少门店陷入停业、经营困难的局面;店铺面临着房租上涨、食材成本高及人力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无数的问题累积成压垮餐饮人的巨大压力,让他们举步维艰。
就拿去年来说吧,连昔日的火锅龙头——海底捞都不得不抑制盲目扩张的势头,开始做个。疫情刚开始的那两年,别人都在闭店裁员节约成本,但海底捞多少是有点“反骨”的,非要逆势扩张。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分别新开544家、299家门店。截至2021年6月末,全球门店达到了1597家。最终结果就是一年亏掉了三年的利润。

海底捞被现实狠狠打脸,最终在2021年11月提出“啄木鸟计划”,目的是为了关掉那些盈利不佳的门店,实现自救。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1个多月时间里,海底捞一共淘汰了300家业绩不佳的门店,接近全球门店数量的1/5。
无数的“怨种”餐企里,海底捞只是其中之一。消失的门店,骤降的收入,犹如一把把高悬在餐饮人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逼迫餐饮人行动起来,应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下,在复苏前线的餐饮行业怎样了?
2023年春节,餐饮人在一片红红火火中,似乎终于要把苦日子熬到头了。
虽然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但各大商圈和餐饮店都是门庭若市的,别提多火爆了,2023年餐饮消费市场复苏的大幕也正式被拉开。
餐饮人终于可以开门营业,消费者终于可以和朋友家人共享美食。从广州陶陶居、成都吼堂老火锅、重庆刘一手火锅,到长沙文和友、北京胡大饭馆,全国多地的多家餐厅客流量爆满,有的餐厅排队等位甚至超过1000桌。

看看美团发布的2023年春节消费数据,春节假期前6天,我国生活服务业日均消费规模与2019年春节相比增长了66%。还有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服务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5%,比2019年春节假期年均增长8.1%。

全国多个省市的餐饮收入也有所上涨。就拿北京上海和广州来说吧,北京市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企业实现销售额50.9亿元,和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3.2%。
上海在春节期间的餐饮业消费金额达到41亿元,稳稳超过了2019年的同时期消费水平。
广州一改往年因回乡潮而变得冷清的情况,摇身成为热门旅游城市,也由此带来了一轮餐饮业的爆发,春节期间的餐饮业消费金额高达40亿元。
这样的数据之下,餐饮店的生意好到什么程度?
以西贝筱面村为例,从农家乐到西北菜第一名,也是经历过餐饮市场大风大浪洗礼的。但在2020年2月的时候,西贝的400家线下门店基本都停业了,只保留100多家外卖业务。2万多员工待业,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工资还得继续发,一个月支出就得1.5亿左右。用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不赶紧开门营业,账上的现金撑不过3个月。
2023年的春节,西贝筱面村算是“大回血”了一波。北京六里桥旗舰店,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六的中餐、晚餐时段,51个包间全部处于订满状态。客流方面,相比去年的春节期间,多个区域的门店都增长40%以上。

2023年,餐饮人对于餐饮行业的经营变得更加期待,只是现实总会比期盼更多一份忧虑,疫情虽然过去了,可“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2023年,餐饮业生意一定会好吗?
别看现在疫情管控结束,餐饮业红红火火,就想着一头扎进去赚个盆满钵满。抛开疫情的影响,餐饮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十分残酷激烈的行业,头部品牌不断下沉和扩大布局,拼得“你死我活”,小众餐饮想在旁边偷偷沾点油水都很难。

这背后的原因啊,可太复杂了,小依给大家划重点聊一聊。
从外部看,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变差。
根据联合国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1.9%,低于2022年3%,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似乎不可避免,中国也不会独善其身。

从内部看呢,居民消费意愿并不高。
2022年,我国住户存款增加了17.84万亿元,对比2021年全年住户存款9.9万亿元,同比增加80%。
三年疫情,居民收入储蓄的增长远高于物价的增长,大家开始预防性储蓄,都不爱消费了。即使国家配套了大量的政策用以刺激消费,但消费从来都不是“刺激”出来的,春节澎湃的消费动力难以支撑这个行业一整年。
以上总结就是一句话,内忧外患。还没完啊,除了内外部的经济因素之外,恶劣的竞争环境才是导致今年餐饮行业充满不确定性的主因。
第一,2023年,餐饮行业是属于“强者的游戏”。三年疫情全国共有超170万家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也就意味着,现在能活下来的都是“强者”,2023年,注定是一场餐饮业版“饥饿的游戏”,激烈且残酷。

第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挤出效应”加剧。疫情期间有不少品牌成功穿越了周期,完成了逆势增长。疫情结束后,这些品牌势必会表现得更加激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幸咖啡。2022年,瑞幸平均每天新开6家门店,到了今年1月份达到夸张的每天16家。按照这个开店速度,今年瑞幸大概率会突破万店。目前来看,一二线城市和商圈的门店基本饱和,“下沉市场”将是瑞幸重点拓展的方向,这对大量区域性小品牌来说基本就是“降维打击”,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第三,成本的“三座大山”避无可避。人工和食材这两个成本是没有一年不涨的,大家懂的都懂。我们重点说下房租,大家回忆一下,疫情期间有多少中国好房东给餐饮老板们减过租?现在疫情结束了,大家又跟打了鸡血一样喊着今年的生意会好到爆,所以你猜,房东会不会涨租呢?
黎明前的黑夜才是最黑暗的,对于餐饮业来说更是如此。
春节的“开门红”,让餐饮经济的复苏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短暂的报复性消费行为,对于已经被疫情毒打了三年的这个经济大环境来说,更需要稳中求进。
至于如何实现持续性的经济增长,还是要看餐饮人能否用责任感和创新性,让消费者满意和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