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治通鉴:作为领导,下属集体不听从安排,如何破局?

2022-05-09 09:30 作者:鉴史悟道  | 我要投稿

《资治通鉴》第14卷 汉纪六

汉文帝前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

【原文】

诏曰:“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十二月,免丞相勃,遣就国。乙亥,以太尉灌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

【译文】

汉文帝下诏对群臣说:“以前下令让列侯都回各自的封地,但是有的人开始推脱说这个事情还未成形就都没有行动。既然丞相是朕最器重的人,就让他代理朕带领列侯返回各自封地!”十二月,文帝免去周勃的丞相职务,命令他前往封地。乙亥(十四日),文帝任命太尉灌婴为丞相;罢废太尉之官,将其职责归属丞相。

【解析】

当时汉文帝上位已经三年,皇帝位置差不多也稳了很多,对事情的把控能力也得心应手。此时汉文帝27岁,一出手就直指丞相周勃。他能上位全靠周勃的,为让周勃第一个带头行动。咱们先不分析为什么汉文帝要让列侯回封地,单从他上面这段材料,其实可以分事和人两条线。

比如,事的线:如何让列侯回封地并且顺利离开长安?

而人的线:如何挪动周勃并且让影响效果极低?

然后这两者有相交重叠又互相影响。咱们先来分析事情这条线,为什么列侯们不动作?

 

1.相互观望伺机而动

从古到今,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大家都没动,我就不动,如果有人动了,我就动。反正有事情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当要去做某一件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不做又感觉不合适时。静观其变,先看其他人怎么做的才是最保险的策略。自己不东看别人动不动,别人怎么动我就怎么动。

 

2.指望别人先动,以别人做挡箭牌

人这种动物很奇特,他不仅从众,还有比较心理。汉文帝让列侯们到各自封地去,结果他们都没有行动,如果让他们回,他们可以说,你看谁都没有走,凭什么让我先走?

可能更有甚者会直接上前抬杠,要我走也可以,谁先走了我也跟着走。

这就是先拉别人下水,以别人做挡箭牌。

这种现象无论在官场还是在职场都非常常见。

 

3.彼此关系盘根错节,有靠山可以说情

在朝廷这些列侯基本上都是刘邦那个时代的老干部,老功臣,其中还有很多婚姻联姻的,不乏皇亲国戚,关系错综复杂。

尤其是当朝老功臣派人物周勃,以及在位的三公九卿,和他们的关系更深远。

汉文帝下令让这些列侯离开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其中很多人都是依仗自己的关系,找周勃等靠山向汉文帝说情,汉文帝也不好驳他们的面子。

所以,汉文帝想让列侯门离开京城回到封地,光靠一个诏命是不够的。

让周勃出来表态,其一可以做一个表率,起到示范作用,其二如果不表态那就等于伙同列侯反对这个事情。这样事情就难办了,所以周勃没有第二种选择。

 

1.周勃不得不表态,无法反对

“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周勃是丞相,那么同样也是列侯,更是权贵当中资格、排序最高的列侯。当皇帝颁布诏令让列侯离开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如果周勃并没有站出来第一个反对,那么这个诏令公布后,其实表示周勃他本人是认可并同意执行下去的。

汉文帝的理由也很充分,我很器重你周勃,你应该第一个站出来为所有人做一个表率。而周勃身份高,职位高,出来做表率是最合适不过了,况且你周勃当初也是默认这个诏令的。

所以指名道姓,先让周勃第一个出来做表率,他无法反对。

因为现在出来反对就无疑是在打自己的脸,前面发布发诏令不出来反对,现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就出来反对,这算不算在搞双标?

况且皇帝都发话了,你现在拒绝又是几个意思,摆明要跟新皇帝对着干?

 

2.堵住别人的嘴巴,避免事情搞砸

之前让别的列侯走人,或许是因为他们可以找周勃去求情有一个缓冲地带。现在周勃自己都要走人了,他们如何找周勃求情。这就彻底断了其他列侯求情的念头,但是这还仅仅是之一。

 

3.起到带头作用,让其他人心理平衡

其他列侯不愿意行动,是有观望的心理在。现在当朝宰相、诛灭吕氏大功臣、拥立皇帝登基的人也在指标范围内,也没有通融的余地---回自己的封地。

你们这些小角色列侯凭什么可以留在长安,所以周勃的离开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让其他想留下来的人没有找借口的理由。

提报灌婴的好处

 

1.分化瓦解团队,拉一拨支持者

本来灌婴和周勃是一个利益集团的,现在周勃被免职,灌婴提拔,这样可以让他们彻底分化瓦解。让灌婴一方获得利益,那么他那边自然而然站在汉文帝那边帮助汉文帝执行这个命令。

 

2.让灌婴闭嘴,寻找执行者

之前说过,列侯们会找人求情不离开长安。周勃是他们求情的人之一,灌婴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周勃这条路断了,灌婴因为周勃的离开而上位。就算有人还去找灌婴求情,恐怕灌婴也不好说什么。

你灌婴作为丞相应该努力去推行这个诏命,现在得到便宜后却反过来反对我,什么意思?

难不成灌婴你好人自己做,坏人我汉文帝做?

 

3.安抚群臣,稳定人心

汉文帝让有功劳的列侯们都离开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难免让人有怀疑。会让更多的人觉得现在汉文帝皇帝位置坐稳了要开始对老臣进行大清洗?

此时提拔灌婴是为了释放一个信号,我汉文帝不是搞清洗,从而消除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让别人相信,自己不是在搞清算,也不是在针对所有人。算是拉一派打压一派。所有,通过让周勃作为第一个人表态,去撬动其他列侯,同时也让具有大影响力的周勃离开长安,使得汉文帝权力更稳定。

至于汉文帝初衷是动周勃还是让列侯离开已经不清楚了。

两个目的都达到,最大的赢家是汉文帝。

 

【启发】

上面这段材料汉文帝的权谋算计并不是重点。

但是如果咱们把目光聚集在列侯不遵守汉文帝的要求离开京,从这点来思考。

问题就可以等同为,领导安排事情员工不执行,这个时候怎么办?

下意识能想到的办法无非是威逼利诱,即考核或者奖金画大饼。

不能说不行,只不过一旦有事就这般操作,久而久之这个办法也会没用。

咱们学谋略就想要到如何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果。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不多花任何资源,就让员工干起来呢?

说说个人几点看法,权作参考。

1.先让小部分人干起来,只要能够动起来,就形成了基本的势,后面操作就方便很多。

2.整体有整体利益,整体内部有个体利益。人性上,个体利益优先于整体利益。而绝大多数时候,个体与个体之间利益并不一致甚至会冲突矛盾。因此利用好这点,把整体进行区分、细化,争取那些能够争取的,消弱整体对抗的规模。

3.必须要搞几个带头示范的,只要有人带头了,自然就有人也跟着一起干。这里可以私下给好处。

4.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忽悠,多少也能够争取到部分人。

当然,大多数人都听你干起来了,就算还有些人反对又有什么用呢?

直接祭出规则制度,合理收拾,有一个算一个,顺势搞一波杀鸡儆猴!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资治通鉴:作为领导,下属集体不听从安排,如何破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