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别人都在家国天下,他却独辟蹊径,写尽大时代里的小欢喜

2023-09-01 11:39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诗坛 / 妇女之友崔国辅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辍,知在此塘中。




01



盛唐半纪元,可谓诗才济济。


且不说李、杜大家如盛唐诗坛的灼灼烈日,王、孟等名家也如明月高悬,而王翰、崔颢、李颀等小名家则如空中闪烁的群星,伴在日月之侧熠熠生辉。小名家们虽不如大家、名家们博采众长,题材广泛著作丰沛,却也能自成一格,执某一领域之牛耳。


就如王翰、王之涣在边塞诗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成就而彪炳史册,崔国辅同志则在五绝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尤其是他那些专写江南儿女爱情的精妙小诗,更是为他赢得了“艳手”的雅称。



02



崔国辅同志的生卒年不详,据闻一多先生在《唐诗大系》中的考证,他可能生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大约卒于天宝十四年(755),如若考证为实,那在诸多诗人当中他算是相当长寿的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应该是江南人士,具体地点又不考,一说在苏州,一说在绍兴。这个谜一样的男人在开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26年考中进士,与他同年登第的还有储光羲、綦毋潜。之后的十多年时间,他一直兢兢业业地干着地方公务员这份工作。先后做过山阴尉、浚仪尉、许昌令等,简直就是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般的一块“革命好砖”。


安分守己十多年,终于在开天之际被调回了中央,担任左补阙,后迁起居舍人。之后他一路高升,在天宝十年(751年)终于当上了集贤殿直学士,升任从五品礼部员外郎。


当时他的亲戚王鉷深受玄宗恩遇,居然可以一人身兼礼部侍郎、御史大夫和京兆尹等二十多职。风光无限也搞得家小猖狂,得罪了权臣李林甫而不自知。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弟弟有个好友叫邢縡的准备带着龙武骑起兵作乱,目的是要杀了李林甫、陈烈希、杨国忠,不料泄密被诛。


王鉷深受牵连被赐自杀,崔国辅作为王鉷亲属也遭受池鱼之灾,被贬为竟陵(今湖北天门)司马。


天门人茶圣陆羽其时还只是一个弱冠少年,两人一见如故,竟成忘年之交。他们一同品茶鉴水,谈诗论文,悠游三载,直到陆羽外出穷游访茶。


关于崔国辅的传闻因陆羽的出走而戛然而止,漫漫历史长河,像崔国辅这样的小人物,史家们本就不屑笔墨。幸而他于诗一道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要不然便也同亿万众生一般,成为渣滓而不具姓名了。



03



崔国辅现留存于世的诗作约45首,其中五绝23首,七绝4首,占总数大半以上。尤其有意思的是,他的五绝大多数都以女性为题材,那些江南水乡的娇俏小儿女们,在他的笔下或娇憨或泼辣或幽怨,无一不楚楚动人,活泼可爱。


男权社会,姑娘们的存在素来尴尬,她们不是金粉艳词里的玩物,便是深宫欲海里的怨妇。即便是作为江南小调的主角,也从来都是上不得台面的。崔国辅却将他的大部分笔墨都给了姑娘们,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诗笔,让千百年后的我们,可以隔着时空去目睹她们的音容笑貌,去感同她们的喜怒哀乐。


《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春光明媚,波光粼粼的水塘边上百花竞相绽放,诗人用了“玉”和“金”字,使这幅春色更加的明丽,让读者的心情也无端的会明亮起来。按理说池塘里的水是不会流动的,那么又是什么使池水流动起来呢?哦,原来是那采莲轻舟此往彼返,才搅得这一次春水来回荡漾。一个轻巧的“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


江南水乡的少男少女们不仅天真活泼,而且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情侣们相约劳作,又很担心水波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少年情怀总是诗。


少年人美好的缱绻情思,相比于成年人的坦率和直白,那番隐秘的小欢喜朦胧而又纯真。它们大多隐藏在欲说还休的眼神里,或隐藏在遮遮掩掩的心思里,又或隐藏在辗转反侧的月光下,崔国辅却将他们宣示于艳艳春阳下。并驾齐驱、时分时合的两艘小舟,载着的是两个年轻人彼此的爱慕和珍视,载着的是青春的萌动,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原始的情感冲动。



04



崔国辅真的很善于捕捉那些淳朴的诗情画意。


《小长干曲》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辍,知在此塘中。


弯月在云中若隐若现,湖水也在暗月下微漾,并送来阵阵微风。简简单单5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静谧画卷,这样神秘的月夜亦会勾起人无限的遐想。


没错,阡陌交纵的湖田中,一个青年人踏着月色,沐着凉风,急忙忙、兴冲冲地赶着夜路。但是夜色暗淡,道路难辨,走着走着就突然迷路了。或许是怕错过相约的时辰,年轻人有些焦灼,来来回回地在湖岸上寻找着出路。


又一阵夜风吹来,伴随着湖风而来的,还有一声声悠扬的菱歌。他停下脚步侧耳谛听,不一会儿便又绽开了笑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意中人,就在那不远的荷塘中。


真是一幅含蓄又隽永的小画啊。



05



中国画向来喜欢留白,崔国辅的这些“小品”也有留白,与传统的构画不同的是,他将这些留白藏在灵动的舟楫里,情郎的踟蹰脚步里,还有娇憨少女的歌声里。


他在江南水乡这些细碎的生活日脚里,看到了隐藏其中的细腻情思。经过他的精心描摹,生活的起伏和波澜便有了诗情画意。若非巧思妙笔,匠心独运,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


对于情感的解密他似乎总能信手拈来而又独辟蹊径。


闺楼的寂寞被诗人们吟唱了一代又一代,到了崔国辅这里,却是“独有镜中人,由来自相许”,日日月月,一直以来忠心相伴的,只有一个镜中的自己,寂寞如斯凄凉又如斯。远方的思念也向来只有那月夜下的捣衣声才能明了,到了崔国辅这里,却是“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夜灯温暖不了心中的孤寂,似乎只有霜夜中冰冷的剪刀,方能明白这其中的煎熬和苦痛。


他真的是解构情感的高手。“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长信曲》),深宫中疯长的青草,是寂寞“囚徒们”肆无忌惮且无法根除的愁苦;“湖里鸳鸯鸟,双双他自飞”(《湖南曲》),小情侣们还未分别,相思便已汹涌;“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渭水西别季仑》),是知心老友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而又无法言说的惆怅。


他总是能用了了数笔,将人类最复杂和幽深的情感从人性的深渊里勾稽而出。这些小美好和小欢喜,想必也是寂寂人生旅途最有生趣的点缀。就像料峭枝头绽放的小花,漫漫长夜中的溶溶月光,总让人有长长久久的熨帖和喜悦。



06



当然,也不全然是春花秋月,他也写过冷冽的边关和苍凉的塞北。


《从军行》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他的塞外和我们之前读的关山明月又是那么的不同。


他说胡霜满天的塞北,营州将士们遭遇突袭而向他州求援,援兵们夜里急行军赶去增援。一句“将军马亦瘦”,瞬间撕开了真相的残酷,我们想象中的大唐王朝的兵强马壮并没有出现。


当我们还来不及思考“甲因何而旧,马因何而瘦”之时,他就已经将我们扯到了前线,战士戈戟上的刀光映照着塞上寒冷的月光,让军阵明亮如昼。甚至更来不及欣赏这宏大的阵容,前锋将士们便已经和这满山的贼兵交上手了。


战事的激烈和仓猝让我们喘不上气,可这本就是世道的真实面目,哪有什么春花秋月,又哪有什么战鼓擂擂。我们日日与生活短兵相接,不是勇气可嘉,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07



崔国辅生存的时代可以说是290年大唐的黄金时代,那个时期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同时代的诗人们或讴歌盛世,或针砭时弊,脉搏里跳动着的都是家国天下。当了数十年风尘小吏的崔国辅同志却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无足轻重的儿女情怀,为我们展示了大时代里的小欢喜,滋味稍显寡淡,却也隽永。


在我看来,诗心本无高下,大义固然让人澎湃,小情未必不是用心。深深浅浅的辞章,皆是诗人们的深情厚谊。


春光明媚的午后,或者微风疏月的清夜,皆可一读崔国辅。




别人都在家国天下,他却独辟蹊径,写尽大时代里的小欢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