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大降,五个月市值缩水192亿!“酱油老二”困局难解?
随着食品板块逐渐退潮后,许多去年跟着板块股价大涨的食品股开始慢慢“退潮”,其中“酱油老二”中炬高新业绩大降、股价暴跌,日子着实有点不太好过!

数据统计显示,过去短短的5个多月时间里,中炬高新的股价已经大跌了36%,市值也缩水了192亿。若从最高点82.7元计算,目前中炬高新的股价已经腰斩,市值则蒸发超过了300亿。
手握“厨邦”和“味极鲜”两大品牌的知名酱油企业,中炬高新在去年股价大涨了71.84%,最高涨幅甚至超过了100%,可谓是2020的大牛股之一。除此之外,其还受到多位基金经理的青睐,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易方达蓝筹精选和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只基金持有的中炬高新的股份数量就达到了7400万股,分列十大股东的第四、第五位和第七位。
为何一只去年表现还如此优秀、且被明星基金重仓的个股,今年表现如此之差?除了板块因素,中炬高新股价大跌还有什么原因?
从生产皮带轮配件到“酱油老二”
说到中炬高新,大部分人可能会感到比较陌生。不过,说起它的一句经典广告——“厨邦酱油美味鲜,晒足180天”,想来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了。
没错,中炬高新正是生产“厨邦”和“美味鲜”(现改名为味极鲜)这两大品牌酱油的企业。

回顾中炬高新的历史,刚开始时它可和酱油没有一点关系。
中炬高新成立于1993年1月,1995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中山市第一家上市企业。当时的中炬高新主要从事汽车配件开发、园区开发建设以及创投这三个业务,其中汽车配件的营收占比较高,主要的产品为皮带轮配件和摩托车配件。
时间来到1999年,中炬高新的发展迎来了大转变——其收购了美味鲜食品总厂(前身为中华老字号香山酱园),并决定开始转型主攻调味品市场。
自从收购了美味鲜食品厂之后,中炬高新开始不断聚焦调料品行业,并在2012年成立了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之后,中炬高新成功将“厨邦”和“美味鲜”两大品牌的知名度打响,并借此跻身行业第二的位置,仅次于龙头老大海天味业。
中炬高新股价大跌的原因
作为行业老二,在去年消费股大涨的推动下,中炬高新的股价也是持续大涨,其去年的股价涨幅达到了71.84%,最高的涨幅甚至超过了100%,可谓是2020年的大牛股之一。

不过今年,中炬高新股价表现就比较差了。过去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中炬高新的股价跌幅就达到了36%,市值缩水了192亿。
“去年还是小甜甜,今年就变成了牛夫人”,为何中炬高新的股价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我们知道,消费股成长的逻辑无非就是两个方面:
第一,扩大产能;
第二,提价。
由于扩大产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提价成为了许多消费型企业提升业绩的一大法宝,高档如贵州茅台、五粮液,低端如涪陵榨菜,都是通过不断的提价来提升业绩,保持自己的成长性。
不过,随着海天味业在去年的一封“不提价通知”,让整个酱油行业都没有了提价的预期。
去年12月17日晚间,海天官方公众号发布推送,宣布2021年海天产品无提价计划。为什么海天味业不提价,整个行业都没有了提价预期呢?因为酱油行业实行的是跟随策略,一般只有龙头海天味业提价之后,其他的酱油生产企业才会跟着提价。
而现在,海天味业不提价,中炬高新旗下的“厨邦”和“美味鲜”自然也不能提价,其成长性也不复存在,今年一季度业绩更是同比大降了15.17%。
由此来看,中炬高新股价大跌也是理所当然了。
中炬高新风险还未完全释放?
业绩下滑、股价大跌,中炬高新显然受到了海天味业“不提价”的影响。
那么,在如今其股价较高点已经腰斩的情况下,中炬高新低谷要过去了吗?
答案显然是还没有。
目前,中炬高新还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广告效应减弱等问题。
先说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最近两年大豆的价格在持续飙升,根据5月份的数据统计,美国CBOT大豆期货价格又达到历史新高,而年初至今,美国CBOT大豆期货价格累计涨幅已经超过了25%。
另外,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粮油作物面积和产量预估,2021年大豆种植面积将会减少,预计中国2021年大豆产量同比下滑6.1%至1840万吨,种植面积预计同比下滑6.9%至920万公顷。
在不能提价的前提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意味着利润会进一步下降。
今年5月份,实在顶不住的中炬高新偷偷将旗下十几款产品进行了提价,不过这还是难以覆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而且,只要龙头海天味业一天不涨价,中炬高新也很难正大光明地涨价,业绩也难有大幅度的提升。

再说说广告效应减弱的问题。近年来,在营业成本方面,中炬高新的销售费用在不断增加,2016年时,其销售费用为2.754亿,但到了2020年,其销售费用就增长到了5.664亿,四年时间销售费用翻倍。
不过,虽然费用在增加,但“打广告”的作用却越来越小,其营收增速从平均15%左右下滑到了2020年的9.59%。
中炬高新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虽然股价较高点已经腰斩,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已经完全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