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段功:意气君来骨肉臣。

2023-03-04 00:30 作者:南宫大象  | 我要投稿

意气君来骨肉臣

    问:请问老师这句话何解?

   答:这句话只有在坚持练习「站椿」以后才能有所感悟的一句话。

    陈太有所谓「活椿」,日练三十敞即可养成功力,一直到杨太,其先祖发明定式站椿,在其认定的门生必须练习站椿二、三年以后,再练习八段锦,有了扎稳的底层功夫,再持续练习低架,⋯乃至技击架。

    现今纷扰不已的议题,诸如意气劲、气圈,其实在古时候杨太先祖辈其实都已经是日常养成的基本功。

     「九段功」包括九个练功式子,遗留到现在基本也只留下所谓的「混元椿」、「中盘椿」;古时杨太先祖在平常练功,所有老学生在农稼休闲时候,到了老师家里除了「站椿」以外还是「站椿」,是在练习「九段功」有成以后继续延伸的「劲功」;是除了「撑骨拔筋」的九段功练习功法之外再直接以拉开拔直整个心脏的功法。

      所以𠄘传自杨太的吴氏太极拳,其走架、发劲意味是内蕴不显露、内刚外柔的气质;至于陈太一路所传的太极拳是被一般人所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功夫,所谓「刚柔并济」、明显表现于外的太极拳。

   其实,要得到太极拳真传真的好难!好难!

   吴太先祖在杨宗师离开之际还不肯罢手,直追到座下还再三恳求不要留一手!

   只见宗师语重心长留下一句话:真的都教你了,不曾留下一手!

   观今普传太极拳,真的各具异趣,别有特色!就看学者心态,学者缘分了!

     小时候学习王树金宗师的终南派内家拳,其实是陈畔岭所传孙氏内家拳,而孙禄堂宗师在其著作里强调必须以八卦身法配合太极拳,应该是他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有所不足的心结难处!

    现今学习郑子太极拳深感推手无力而去练习重训、练习推沙袋,应该也是一样的一个难结?!

     古风尚存???!!!

       太极拳要撑开骨头当然困难重重,要真正能够以己身的劲抵抗外来强大的力量,何其难哉?!

    于是,就曾有人提出「练三年太极不敌三月的形意拳」。

    为什么?

     当然在讲求力量的快速打击之下会产生这个质疑?!我也提出「三个月形意拳不敌三个星期的拳击训练」??

     为什么?

除了力量,还有反应速度的训练。

     每一个拳种都是在其相应的环境之下应运而生,能不能活用,能不能克敌致胜,自然是学习者本身的经验与其智慧。

   就没有好坏优劣之分,譬如练习太极拳的学者去参加散打比赛,他所表现的习惯动作自然就不是推来推去的推手了。

      能不能在站椿练习期间专心一致?!

    能不能坚持下一个"一分钟"?!

      能不能持续一天三个小时?!

    能不能坚持到有所改变?!

      其实太极拳是一门「知易行难」的力行哲学。

    好久沉静练习一个议题,譬如「百会、会阴、涌泉」必须呈上下一直线,除了不断每天的站椿养气、不断的撑骨拔筋,每天的骨头酸到不行、酸的要死?

     除了痛苦,还是痛苦!有时候都会感觉人生不值,干嘛找罪受?!

     每日潜修在-个功课上面,发现涌泉拉上来以后,除了因为要求必须要呈一直线,必须要撑骨拔筋的要求以外;于是髋关节渐渐的打开了,站立的时候,股头变得十分有力。于是支撑身体重量自然不是来自两只脚的脚底,而是脚撑起来的髋关节,肩关节。

   其对应位置变得自信有力,于是我提出了「内求开展,外求紧凑」的论点。

    太极拳运动从头到尾就是要求配合呼吸来做筋骨的开展运动,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整个练功状况。

    而其外显表现就是不𧂯不火「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从容面对,不仅在拳架、在推手,甚至在待人处事态度方面!

     没有古人执着用功的求是态度,许多宗师们的丯功伟业只能当话家常,嗑嗑牙!绝对不要据为己有,难免身败名裂下塲呀!!!


九段功: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