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352)沈阳故宫博物院
文游天下(352)
沈阳故宫博物院
文/石岩磊
清朝入主中原之前,在沈阳也建有一处皇宫,即现在的“沈阳故宫博物院”。1616年,建州女真族的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大金”政权,经过几次以少胜多的战斗,“金人”大败明军,进而占领了辽宁一带的广袤土地,都城也从赫图阿拉搬到辽阳,于1625年再迁至沈阳,并开始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宫苑。11年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有大政殿、崇政殿、十王亭、清宁宫、文朔阁、凤凰楼等古建114座500余间,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规制上,其都无法与北京故宫相提并论,但这里的建筑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像举行重要国事活动的场所大政殿,仅是一座两层的八角亭,而十王亭更突显了清朝统治的特点。
十王亭分列于大政殿两侧,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集中办公的地方。在满族的组织制度中,每300男丁为一牛录,5牛录编成一甲喇,5甲喇组成一旗,共有整黄旗、整白旗、整红旗、整蓝旗以及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等八旗,后来把“整”写作了“正”,便有了“四正四镶”的说法。皇太极执政时,又新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虽然清军的实力不断扩充,但“八旗”之称一直沿用下来。
尽管大清初创时的皇城不算奢华,但其功能已十分完备,这从用途不一的宫殿中就可以窥见一斑,除了大政殿、十王亭之外,还有皇帝平时处理公务的地方崇政殿,存放皇上所用武备的飞龙阁,贮存皇家宝物的翔凤阁,后妃居住的凤凰楼、清宁宫、永福宫等,就连仪仗器具也精心保管在銮驾库里,不仅如此,宫内的规矩也逐步规范起来。
比如各级官员入朝时,先在大清门前集合,不但要经过守门丁兵的严格安检,而且站姿也有严苛的要求。朝臣不准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宫殿方向,因为如面向北,有窥视宫阙禁地之嫌,而面向南则背对皇宫,有对皇帝“大不敬”之罪,至于坐立御道之上,更是藐视君王的重罪。所以众人上朝时都会毕恭毕敬,生怕出现闪失而获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宫殿之中定是要有纷繁复杂的条条框框,以让臣民在诚惶诚恐中对帝王心生敬畏之感,从而神化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这或许正是崇尚等级制度的儒家,历来受到大多数王朝青睐的原因,也是游牧民族执掌全国政权后也心甘情愿地被同化的根源。然而,在宫殿之内游览时,人们多少还是会有种压抑感,这是尊卑有序异化出的心理阴影。
巍峨的殿宇,气派的龙椅,无不彰显出帝王的威仪,而凡人眼中的天堂,对于身处其中的帝王来说,也未必是随心所欲的神仙居。那里暗藏着你死我活的杀机,隐含着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侯门一入深似海,皇家宫苑更是充满刀光剑影,霓裳羽衣的香风里总会裹挟着一丝血腥气。沈阳故宫的最后一位主人顺治帝,便是各方争权中的捡漏者。
1643年,5岁的顺治帝登基,他是幸运的,小小年纪就成了九五至尊的天子,可他又是不幸的,其既不能完全把控朝政,也不能左右自己的感情。顺治24岁去世时,便有多种版本的传言,有殉情说,有出家说,历史已成为解不开的谜团,只有沈阳故宫里留存着他天真烂漫童年的印记。漫游宫苑,追溯往事尘烟,人们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对皇家宫殿的艳羡,而是更安于平淡的市井生活。
202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