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矛盾:去看看那些不一样的自己

“人性的矛盾”,这个名词看起来似乎给人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但具体到生活之中,你会发现这种矛盾遍布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面对两个收益相近的选择时,你是否有过“选择困难症”?在马路上遇到老人家摔倒,你会不会犹豫是否要帮扶?在中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你是否有过热爱与前途的矛盾?......其实这些在我们生活中由大到小的种种“决定”,就是人性矛盾的最基本表现。今天我们就从这些人性探究中的“皮毛”,去看看那些不一样的自己。
人性的矛盾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是非对错、横平竖直一样,充斥着所谓的“二元对立”,但同时又与构成生活的各种事物一般,在二元对立下,是交织与并存。所以在接下来的论述里,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在人性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极端,没有那么多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下的交织更说明了人性的矛盾,话不多说,我们开始今天的旅程。
1
为人处事:善&恶 的矛盾
善恶的矛盾是人性矛盾中最基本的一环,也是较为浅显的一环。先来看看善与恶的释义与定义。官方释义中对善与恶的定义较为宽泛与模糊:善就是好的,恶就是坏的。那么本人给善与恶下的定义是:客观上对社会的利害。善,即客观上对社会有益;恶,即客观上对社会有害。在此对该定义做一个解释说明。首先,为什么是“客观上”?善恶的区别是以其对外的影响为基准去判别的,并非以个人主观意念认定,所以善恶的概念会更偏于客观。其次,为什么是“对社会”?善恶播种于社会,最终又会根植于社会,结果于社会,生长出一棵以己为发散点的善或恶的大树,故善恶的影响绝大多数在于社会而不在于个人。
明晰概念之后,我们来深度探究一下善与恶。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与人为善还是与人为恶?这里有几个因素。

①个人立场(自己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在生活中,我们的个人立场决定了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言论,大多数都是立场不明或中立的言论(关乎政治立场的言论除外),那么在这些言论面前,什么决定了我们的看法,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判断?显然,是我们自身的立场使然。当社会信息可以做出多重解释时,先入为主就很重要(常见)了(Hilton&Hippel,1990)。在接受社会信息时,我们必然会经过这样的过程。当社会阐述事实时,表达出模棱两可的态度,则会很容易使我们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以自身立场带入社会解释之中。而先入为主所带来的有什么呢?其一是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正义感,其二是对事情产生了偏见,而这恰恰对应了我们所说的善与恶(但此处并不绝对,只是前者通常表现为善,后者通常表现为恶)
沃伦、罗斯和莱珀(Vallone,Ross&Lepper,1985)做的一个实验解释了先入为主这一现象。他们向支持以色列和支持阿拉伯的学生提供了6段从网上下载的关于1982年在黎巴嫩两所难民所屠杀难民的新闻片段,由图(引用自《社会心理学》)可知,每一组被试都将新闻看成对自己这边不利。这也恰恰印证的先入为主对善恶判断的影响性。
为什么我们的信念如此重要?因为我们的信念塑造了我们对其他任何事物的解释与看法。
②情绪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紧要关头上,亦或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情绪都是影响我们判断和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情绪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以愉悦为代表的积极情绪,而是以阴郁为代表的消极情绪,而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又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取决于我们用哪一种情绪来面对这个世界。在愉悦情绪下,我们都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我们也更容易做积极的“善”的决定,更容易想起好消息(DeSteno&others,2000 ; Isen&Means,1983 ; Stone&Glass,1986);但是在阴郁情绪下,我们会戴上灰色的滤镜去看这个世界,相应的,我们会觉得世界是失去希望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间不值得”,我们也更容易做消极的“恶”的决定,启动我们对消极事件的记忆(Bower,1987 ; Johnson&Magaro,1987)。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丑化他人的行为,认为他人的行为包含着恶意,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际关系变质”“自我意象下降”(Brown&Taylor,1986 ; Mayer&Salovey,1987)

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福格斯对处于愉悦心情的人和处于阴郁心情的人进行了对比实验。想象你看到一盘你与别人谈话的录像带,如果你处于愉悦情绪,你会感觉自己在谈话中很自信,对录像中的自己很满意;但如果你处于阴郁情绪,你会感觉自己在谈话中很紧张,对录像中的自己并不满意(Forgas&others,1984),而这恰恰印证了情绪对我们看世界以善的目光还是恶的心态去面对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③归因(即自我反思的过程)
在开始这一个子目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归因中的一些基本的现象。个体在归因时因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称为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Ross,1977)。通俗来讲,我们在反思生活中做过的事情的时候,将自己的错误归结到社会的错误、他人的错误等等之类,而不反思自己的过错,这就是一种基本归因错误。由此看来,归因在生活中尤为重要,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自我归因会有两个结果,一是清楚的自我认识,另一个就是上文提及到的基本归因错误。这两种情况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社会行为孰善孰恶,但会在我们心中埋下种子。试想你在生活中曾做过一些错误的事情或有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如果每次都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那人一定是向上向善发展的;可如果每次都将自己的错误归结到其他事物上,没有进行自我反思,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那人一定是一步一步走向恶的深渊的。

尽管我们讲了那么多有关善与恶的形成因素,也尽可能将善与恶分开来讲,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生活中没有谁能做到绝对的善,也没有谁能做到绝对的恶。平衡内心的心魔是每个人永恒的课题,尽己所能与人为善,就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2
与己相处:自恋&自卑 的矛盾
自恋和自卑是每个人与自己相处都需要平衡的一个重要事物,做不到这一点的平衡,那这个人就是不自爱的,亦或是不被别人爱的,在社会竞争中会存在明显劣势短板。先来看看自恋和自卑的定义。自卑,即低自尊下的自信缺失;自恋,即高自尊下的自信膨胀。那么还是一样对这两个定义做一个解释与延伸。其实自卑与自恋问题的本质就是自尊的问题,“自信”在这里表示狭义上的自信:自我的信心。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自信是广义上的自信,即自卑与自信中间一个趋于完美的值。而“高自尊”与“低自尊”本质就是对自我维护意识高低程度的一个描述,通俗来讲,高自尊更偏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而低自尊会更偏向于以他人评论为中心一些。
明晰概念之后,我们来细品自卑与自信。当然,我们还是从其产生的因素来展开论述。

①执念
其实对于执念,我们早在本学期的第一篇文章就重点谈过。其实执念的本质还是在于信念。信念过大和信念扭曲都会造成执念的产生(具体请阅读:执念是贬义?今天带你重新认识生活中的执念。),而无论是信念过大还是信念扭曲,最终都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自我真实的一个信念,或说对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的不明确,最后导致自我认识的不充分。而我们都知道,一旦人对自己的认知不充分或产生偏差,造成的问题就是自卑和自恋。什么时候自卑?就是人不停否认自己的时候。什么时候自恋?就是人过于肯定自己的时候。
②控制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控制点,这个控制点可能是外部控制点,也可能是内部控制点。有关控制点的解释,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已经阐述过,简单来说,控制点就是表示自己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参考值。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人生,那就是内部控制点;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那就是外部控制点。一个人可以在不同时候拥有不同的控制点,但在同一时刻,一个人只会拥有一个固定的控制点。而我们在这一个子目所讲的自卑与自恋,如果归因到控制点,其实就是控制点的偏移(注:控制点本来就是偏移中心的,因为这世上只存在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而此处所说的偏移是指偏出可控范围内)。对应内部控制点与外部控制点的概念,控制点的偏移也会存在“太内”和“太外”两种可能。过于向外的控制点,通常会导致精神内耗,因为这时的人只会认为一切都不是自己能决定,人更多的会选择焦虑和“摆烂”,也是自卑最终的生成;过内的控制点,通常会导致自我膨胀,因为这时的人认为自己能掌控自己,会选择“单独行动”,这也是自恋最终的产生。
或许这段文字有些晦涩,那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控制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失败。也许你已经知道学生常常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将糟糕的学习成绩归因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如老师,教材或考试题目太“变态”;可如果学生将其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自己还不够努力,或自己还不透彻知识点。显然,适度的前者与后者都可以激励学习。但相应的,前者过激会导致自我膨胀,也就是自恋;后者过激会导致精神内耗,也就是自卑。
我们平时总听到“自恋总比自卑强”,可是这句话的道理在哪里,我没有get到。自恋与自卑,两者的危害是相当的。如果自卑引发的是无法正常与人交流的抑郁症,那自恋带来的就是无法听进别人劝言的狂妄症,两者都是走向沉沦,只是路不一样。说出这句话的人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ta笃定自恋只是轻度,没有人可以达到像生活中的自卑那样的程度,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想必大家都遇到过狂妄的人,也体味过狂妄的末路。所以自恋不比自卑强,两者都不提倡。

3
感受生活:心之所向&身不由己 的矛盾
相信大家对生活中身不由己的无奈和心之所向的美好也都有所感触和思考吧,生活中最无奈的事情莫过于此。要说人性带来最大的矛盾是什么,至少我现在觉得就是心之所向与身不由己的矛盾,两者基本属于水火不相容,生活中这样的事太多,我们说不尽叹不完。还是先阐述一下身不由己和心之所向的定义。身不由己,即社会压力迫使下的自我“软禁”;心之所向,即除去一切多余因素后的本心。做一个解释。首先,何为“自我‘软禁’”?自我“软禁”就是自己逼迫自己封闭自己的真心,表现多为在社会压力下将自己真正的心之所盼封闭起来,使自己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其次,何为“除去一切多余因素”?多余因素是所有影响个人判断、决定与行动的外界因素,如社会、家庭、生存压力......而此定义趋于理想化,事实上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抛开一切想问题”。
身不由己和心之所向的内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影响其的因素来细品。但其实人之初便怀着“心之所向”,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多了很多“身不由己”,所以我们更注重论述的是“身不由己”。

①社会压力
阿米泰·埃齐奥尼在1993年出版的《社会精神》一书中曾谈到:社会带来的压力是我们道德价值的重要支柱。由此可见,社会压力是支撑我们行为准则的支柱,亦是限制我们触碰向往的一道枷锁。社会压力的存在,会带来什么?会带来越发紧张的现状,让我们无法分心去顾及我们的心之所向,让我们只能拼尽全力去迎合这个社会想让我们做的事;还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让我们失去追求心之所向的信心与勇气。而这一切,最终导致的就是身不由己。
②个人决心
在身不由己之中,其实不仅有来自外界的社会因素,同样有来自我们自己的因素,那就是我们个人的决心。如果有受困于身不由己的朋友们读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在心之所向和身不由己的选择与矛盾中,你们真的尽全力了吗?你们真的为了心之所向去努力尝试排除万难过吗?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心之所向的旅途中总会抱怨自己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但是我们真的有尽自己的全力去冲出这些束缚吗?未必。我们只有努力过,尽全力过,才知道自己能否拥有那个心之所向。如果我们连尽全力的勇气都没有,又谈何心之所向,又谈何更宽广的人生?如果你还在犹豫,我想说,面对真正的那个心之所向,我们从来不会犹豫,真正的心之所向,是值得我们勇往直前的。
或许你已经发现了这两个点之间的奥秘了,但我还是想强调:我们只有用自己最坚定的决心,迎击社会最沉重的压力,才能发现另一方天地,领略人生另一番风景。
写在最后
在生活中经常有人来问我说,“觉得自己很矛盾,该怎么做?”,这次的研究之后,我心里也渐渐有了答案。人性处处是矛盾,人生处处是选择。没有人可以不活在矛盾之中,没有人可以每天不活在选择题当中。前路茫茫,下一站是何处,无人知晓。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心无愧之,意无憾之,便是我们走好每一步的准则。
文/谭浩程
编/谭浩程
注: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书籍、实验(汇总):《社会心理学》;
Hilton&Hippel,1990;
Vallone,Ross&Lepper,1985;
DeSteno&others,2000 ;
Isen&Means,1983 ;
Stone&Glass,1986;
Bower,1987 ;
Johnson&Magaro,1987;
Brown&Taylor,1986 ;
Mayer&Salovey,1987;
Forgas&others,1984;
Ross,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