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恋(霜华满天)原创背景故事
民国四年,冬,西历耶诞,袁世凯在天坛祭天,宣布改宪称帝。独夫民贼,天下共讨之。 那一年,他年近天命。共和不可逆,国民不可欺。道观的老道长知道他仍心怀天下苍生,于是把道观里仅有的那支价值连城的古董玉如意塞到他手中,告诉他,如果真缺盘缠又化不到斋,尽管使用,但决不能做欺心害民之事。 揣着玉如意的他走出云南的大雪山,加入了蔡松坡的护国军。北伐势如破竹,很快洪宪梦结,共和再归。随着憧憬的蔡将军仙逝,失去目标,完成心愿的他决定重上道观,清净余生。 不巧,正是大雪封山前夜。揣着玉如意的他在森林中循着记忆向道观疾行,却听见了婴儿的啼哭。 是谁如此心狠,竟在此时弃婴? 他顾不得许多,抱起孩子继续向道观摸索,终于在大雪开始前踏入了山门。 老道长早已羽化,空空的道观只剩两人。他手忙脚乱地打扫一顿,又找出柴火和米糊给自己和孩子做了饭,然后开始了作为养父的生涯。 山下都是穷苦人家,肯定不适合再养一张嘴。他天天背着孩子和道观种的药草下山和村民换口粮。有一户人家知道他养了个弃婴后,每次来时都要给他的葫芦里灌一壶奶水,说是给孩子喝的。他心知肚明,却什么也没说。 他终究是个道士,虽然接触过一些进步思想,但大体言谈还是不离老庄之道。她耳濡目染,虽然逐渐婷婷玉立,有一天却口出惊人。 “我不想读书,不想嫁人!我想和师父一起砍柴,种草药,治病,修行,做一辈子的道士!” 他闻言大惊。那一年是民国十七年,北国易帜,南国燎原。让孩子这样在山里和年逾花甲的老人虚度一辈子,真的好吗? 他拽着她的手,揣着十二年前的那柄玉如意再次走下山,一步一步顺着山路走向县城。出山那日,雪山似有不舍,似有呜咽痛哭,一如十三年前师父送他下山时。 古董玉如意被送进了典当铺。她在县城最好的寄宿女子学校里十二年的学费都付清了。“记得师父教你认字读书的事吧?好好念!师父会托人给你寄信和生活费,你要有自己的人生。” 清静,自在,潇洒。他装作听不到她的哭声,转身离去,消失在雪山中,留下一串落寞的脚印。 十年,白驹过隙。她初心未变。虽然不再一直在信中提要回去做道士,但是仍常说自己还想像之前和师父一起救助山民一样治病救人,要考上公立大学的医学系,成为妙手仁心的医生。他的回信很短,多半就是道德经的一句话,再附上变卖草药换得的生活费。祖孙亲情般的联系一直如此维持着。 民国二十七年,抗战如火如荼,清北南迁至滇,联大成立。她在信中不无兴奋地说,自己要考上最好的大学的医学系,成为医生后加入抗日救亡的队伍,为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救死扶伤。 他的回信依旧不置可否。她只觉得他的字越来越大了。是啊,年逾古稀的老人,又岂能不老眼昏花? 民国三十年,寒窗十二载,终是金榜题名。她通过了联大的入学考试,异常兴奋地在信里写到。“弟子的梦想即将成真,师父栽培养育之恩,弟子永世难忘。弟子已得全额奖学金,从此不再烦劳师父挂念。入学前弟子欲回山谢师,了却残愿。” 大雪封山,来不及回观了。她只得继续住在县城。开春,她正准备动身,信差却从山里带来了噩耗。不知道她已经拿到全额奖学金的老道士,为了她大学的学费,冒着大雪在山里采药。最终风寒加急,仙逝于观中。 “卖药所得,皆归吾弟子作学资。天不可取,人不可夺。贫道不必坐缸留棺,但有草席一卷,黄土一抔亦足。” 一如二十五年前他的师父所做的那样。 他的师父从未告诉他,四十七年前的光绪二十年,和民国四年的他同龄的老师父,也在朝鲜的战场上和敌寇鏖战流血。师父从没和他提过出家前的事,就像他也从未和女孩提过自己曾加入护国军讨袁的往事。他们都觉得,老道士生来就是个老道士而已。 她仰天长啸许久,一滴眼泪也没有流。他告诉过她,这叫逍遥,这叫自在。十年后,她如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医,在上甘岭救死扶伤,活人无数。 三代国士,七生报国。出世即入世,入世犹出世。 一别寒山,我何时归来? 我欲成冰再已无退路,怎舍寒冰冰冻我心窟。 我说寒山别哭,我带你出。 我舍美观,带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