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者书架(第2期)

2023-03-17 15:56 作者:陕西省图书馆  | 我要投稿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




>>>>

内容简介

认识一下欧维,他59岁,脾气古怪,嫌东嫌西,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背地里被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

读者笔记

为了看这部电影,选择看这本书。一开始,觉得这是一本过分“畅销”的畅销书,没有报太大希望,甚至一开始读第一章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精彩。从第二章开始渐入佳境,觉得一切好像有趣了起来,那个整天一板一眼的欧维,甚至有点可爱了。再到突然的一个反转——他的妻子其实已经去世六个月了。忽然一下子,令人心头一紧,那些好笑都笼罩了一层思念和忧伤,在他看望妻子告诉她想念她的时候,着实令我难过了起来。于是,我就觉得他更可爱了,更想知道他身上的故事了。

还有他那个开拖斗的邻居一家,好招人喜欢。接下来,要继续去看他们的故事啦!


——离之



鱼翅与花椒

[英] 扶霞・邓洛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

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

读者笔记

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买了这本书,仅仅是序言就令我不住拍案叫绝,并不断拍照分享给依然在做着跨文化相关的朋友;也因此,只读了序言就把它收起来了——因为太精彩,读一页就会少一页呀。后来的两年中我不断向身边人推荐这位年轻的译者何雨珈,她的流畅和地道令我时常需要翻回版权页来确认这是否真的是一本英文译作。在最初的三章中,扶霞介绍了自己九十年代来中国的因缘,以及如何从剑桥学术留学生转而投向学习川菜制作,加上中西文化差异,比如对皮蛋的怕,又比如惊讶于“麻”这个字同时可以描述味觉、知觉与手术的麻醉,非常生动有趣。她讲了辣椒如何传入中国并在川蜀发扬光大,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是头一次被科普。写担担面时描摹的市井画面,如今早已消失,但得益于她的文字,像是翻看一本会动的老相册。


——紙糊娃娃



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3





>>>>

内容简介

《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

读者笔记

今日阅读刘亮程的作品《一个人的村庄》,深感天地万物大自然的美,刘亮程就是有这种能够发现美并转化为文字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时我能听懂风声,可以对花微笑。我信仰万物有灵。作家就是那种能跟石头说话的人。我让自己单独地处在一个村庄的地老天荒中,静悄悄听万物的灵说话。后来我说话时,感觉万物在听。”一个村庄,村庄里的寻常事物,在他的笔下被转化成了蕴含哲理,意蕴丰富的不凡事物,他的笔下所写是所有远走的我们一次次梦见并想要追寻和挽留的美好。

刘亮程笔下的村庄,每一个存在都是动人哀婉的生命,一头驴,一只鸡,一堵墙,一阵风,一只鸟,一棵树,一朵云,一块木头,一片麦地,一群蚂蚁,都是人间值得歌颂的渺小和独一无二,它们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生灵。


——Aqua



论语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中华书局, 2006




>>>>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

读者笔记

在《里仁篇》里经常会提到仁者,什么是仁者呢?

我觉得应该是指那些不为外物所动,内心自尊水平比较高,修养高,有爱的能力,能够理性思考,品德高尚的人。

仁者,既能爱自己,也能爱别人;既能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欣赏别人的优点;既能自我批评,也能勇敢指出别人不对的地方;

批评别人并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可以帮助别人提高改正。面对别人的批评,可以理性的处理,虚心接受意见,提高自己。

能做到这些真的很难,所以我们每天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希望自己能成为仁者。


——苓毓



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




>>>>

内容简介

好玩,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发现和欣喜,它源于对生活无比的爱。 

汪曾祺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写字、画画、做饭,明明是普通的日常,他却深得其乐。

他经历了人世的复杂,却天真得像个孩子,贪吃、贪唱、贪看、贪玩儿,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无心机,少俗虑。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凡人琐事、市井人生、花鸟虫鱼、旅行见闻,在汪曾祺的笔下散发着温暖的快乐和不凡的趣味。他的文字告诉我们:慢点走,欣赏你自己;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忧虑,生活才好玩。


>>>>

读者笔记

阅读本书是因为其题目吸引了我。很多时候,我会有感觉空虚,生活无趣的时候。那就找点好玩的吧。

本书包括了“有味、草木、春秋”三个部分。民以食为天,作者首先是对食物进行描写。目前读着,还算有趣。因为作者是江苏高邮人,他的家乡菜,以及他去过地方的食物,很多我都没有吃过,不过作者青少年时代的食物在现在来说算不上美食。

炒米和焦屑是作者故乡的食物,写它们,并不是其有多美味,而是非常方便,是和作者家长的贫穷和长期动乱有关系的,到从中读者能品出穷亲戚朋友之间的亲切感,和普通大众在辛苦生活中的坚韧与智慧。

作者家乡以产咸鸭蛋出名,质细而油多。待客时带壳切开。还有一种吃法,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不把蛋壳碰破,吃完后洗净蛋壳,把萤火虫装进里面,多么有趣。下次我也这样吃,萤火虫就很难有了!


——林壮



嘉靖律政风云》——《读库1804》

马伯庸

新星出版社,2018





>>>>

内容简介

自从关注徽州丝绢案(见《读库1702》)之后,马伯庸便对徽州文书产生了很大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阿风老师的《从〈杨干院归结始末〉看明代徽州佛教与宗族之关系——明清徽州地方社会僧俗关系考察之一》,在里面第一次得知了杨干院的事迹。各种机缘巧合之后,在《明史研究》上看了由周绍泉、阿风点校注释的《杨干院归结始末》,又参考一系列相关论文,整理素材线索,写成这篇以一座古寺和一座孤坟为主角的《嘉靖律政风云》。

马伯庸在后记里写道,与其说是写作,其实更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读者笔记

一座古寺,一座孤坟,一件前后持续八年、兴讼七次的案子,作者参考了相关文献讲述了嘉靖年间黄山脚下的一桩民间官司。

晚唐时候一对姓罗的堂兄弟为了躲避战乱,踩点挑选了黄山脚下一个古朴小镇,举家迁徙至此,后来家族世世代代居住于此。过了很多年代之后,有后代召集家族提出一个建议,在祖坟外围建立一座禅院,出田出资请僧人,于是有了杨干禅院迁徙与罗氏祖坟一起组成了罗氏的“坟寺”。

若干年后早先相敬相安的罗氏一族和杨干禅院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斗,作者转述了整个诉讼的过程,并且详细说明了每一次诉讼以及上诉,还有各种不同官府之间对案件的转手指派等等这些环节的依据,比如异地审讯。

原来那个时候的司法就已经有那么环环相扣的制度,说起来核心闭环还是有的,虽然从细枝末节的完善程度来说和现在是有差距的,但是对普通人来说,你如果充分了解当时的制度细节,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上诉途径,按照规范的流程找准受理机构,还是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机会。当然罗家最后能赢还是政治因素起了作用,不过这整个过程的努力和坚持也都不可或缺。


——火山




看见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

内容简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

读者笔记

人生很多时候就如一面天平,在不同身份不同的人看起来是不同的两面。左边浮屠右边莲花,左边权利,右边欲望。左边人性,右边公平。柴静的看见并不只是记者的新闻稿,而是一面真正的镜子,显示出世间很多事情的真相,很多或许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真相。无论是我们听过的事件还是没有听说过的事件都是那么的震惊,希望通过此书真正的让自己有所反省。


——沧海一粟



高老头

巴尔扎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




>>>>

内容简介

小说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经商发家的高老头倾其心血抚养成人的两个女儿,婚后在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下榨取父亲财产、损害父亲尊严、折磨父亲情感,直至其一无所有、身心交瘁而死。与此主线交织的是外省青年拉斯蒂涅闯入巴黎上流社会,认清其间种种诱惑与险恶的经历。巴尔扎克鸿篇巨制《人间喜剧》中的主要人物在这部小说中纷纷亮相,从而揭开了“人间喜剧”的序幕。

   

>>>>

读者笔记

这是一幕惨剧,作者在一开始就这么定义的。惨剧的制造者是巴黎,是人性,是奢侈,是贪婪,是欲望,是虚荣。这一切网罗的世界将所有的人吞噬,不仅是高老头,还有所有走进去的人。高老头的凄惨是显然的最摄人心魄的,可是总让人觉得不真实,就像完美的没有缺陷的文学形象一样,如此凄惨的形象也给我一种夸张的感觉。总觉得他的两个女儿应该还存有那么一点点亲情,哪怕一点点呢,总之得是真情,这样也许才更像是现实。

——灰色·度


读者书架(第2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