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论 身份认同

【探春论 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绝对不是说,我到底要来接受或者取得阶级身份带给我的不同待遇,而因此在现实的意义上来做衡量和取舍,探春并不是如此。对于身份认同,美国学者说,我们重新消化后,简单说,任何有意识的行为必然源于一种诠释的基准,否则如果没有这个诠释的基准,一个人就会流于恣意妄为或者无所适从,每一个人背后都有这样的东西,只是每一个人的诠释基准会不一样,这样的诠释基准最终归根究底是植根于行为主体的认同,就是你这个行为主体你到底为什么这样做,你为什么做这些取舍,你为什么进行这些判断,背后都有一个所谓的认同问题,可是什么叫做认同呢,不要用一般的身份认同,很粗浅的职业,身份,阶级,不是的,所谓的认同是一种自反己身就和所属的问题,就是你要自我反思,你自己究竟属于什么,因此,认同是行为主体进行判断的时候,无可逃避的框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什么叫做【己身究何所属】,所谓的身份认同就是行为主体【己身究何所属】,究竟是何所属这样的问题,事实上绝非是阶级、职业、伦理角色等等外在的归属问题,认同不是自己是谁这种描述性的问题,比如我是一个老师一个博士一个教授,这都是描述性问题,可是这不是他关心的身份认同问题,真正的身份认同是你要去反思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所属的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要成为一个英雄还是奴仆,而这些都不是由别人的眼光来判断的,是你自己要好好地思考,和抉择的问题,所以身份认同,所谓的认同是一种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这种叙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有一个过程的,你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拟了什么方向,在这个方向里面,你做了那些判断和抉择、奋斗,所以这样一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叙事,是关于一个人如何陈述自己道德领域的问题,借此就能传达出个人的意义和价值,身份认同真正的核心在这里。 【探春论 身份认同】美国汉学家研究儒家哲学,有涉及到民与人之间的差异,论语里面常常会提到人,也会提到民,人于民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不一样也未必只能用阶级斗争,人就是统治者,就是有权利的人,就是贵族,民就是被统治、被剥削,一种茫昧无名的人,不完全是这个样子,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把人分为不同层次的说法,背后有什么可能的意涵?其中有一点,民就是没有被教化的,蒙昧无知的,活在心灵没有被开发的状态下,人就不是,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受过文化的就教育,有知识可以思考,他在更进一步的比较中有提到。 【民与人两者之间的区别,基本上是文化意义上的而不是阶级意义上的区别】。华人的历史在这一百来遭受了很多剧烈的政治变动,所以有很多意识形态的介入而投射回去古典的文献,因此往往造成扭曲,我们总以为儒家就是讲阶级差异的,巩固既得利益者的,事实上不是。【政治特权和责任,只是进入某种文化类型的条件,尽管经济的、社会的地位无疑和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有关,但是出身并不是差异的决定因素,与其说一个人没有资格参与政治是因为他出于人这个阶级以外的阶级,那么毋宁说是因为这个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化,才使得ta不同凡响的原因。】
成为人要靠人的努力,而不是天生的;成为人是取得的,而不是给与的。你要成为一个人,从阶级范畴来看,好像就是有权利的有经济特权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我们把ta叫做人,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关键,虽然在那样的阶级下,比较容易得到教育的机会,但是要让你真正成为一个人,基本上还是因为你的个人修养,以及你的努力而取得的,不是你爹出身天生就会让你变成一个人,而是你要不断地努力。我们深思,你到底有没有想过,你要怎样做一个人,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上天或者后天环境给你的,你的尊严是要取得的,而不是等着别人来给你。当你一人不尊敬你的时候,你要反求诸己,因为你没有让人家尊敬你IDE地方;当一个人不尊重你的时候,是那个人要反省,因为ta没有文明,没有教养,连对人基本的礼貌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