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统——中国古代圣人观变迁略述

2019-06-26 09:28 作者:日子人白枫  | 我要投稿

“圣人”所代表的意义在各个时代有所不同。在百家之中所侧重的方面也不同。儒圣仁义,道圣自然,墨圣事功,法圣务法。其中以儒最为崇圣。

先列举部分圣人的释义:

《尚书》曰:睿作圣。

《说文解字》曰:圣,通也。

《风俗通》曰: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曰圣。

圣的引申意为通。聲、聽、聖三字同源。故而大致可以说,圣人是聪明睿智、通达万物、相接上下的人。

从孔子开始算起,被称为圣人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孔子则被孟子称为“集大成”的圣人。这七位加上孔孟便是被后世公认的儒家道统源流——插句题外话,“孟轲死,道不得其传”,大多数自居正统的儒者,都认为自己是直接继承的孟子道统。

先秦的圣人神圣、多能、多智而圆成。君子三畏中圣人之言能与天命、大人相提并论,即使是被称为“天纵之将圣”的孔子本人也对圣人抱有极高的崇敬心理。《孟子》里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畏命也。”先秦的圣人知天道、至人伦、为天德、师百世,通天达体,似神非神。这种对于圣人智慧、道德、能力的推崇,逐渐演变为圣人崇拜。

时间推至汉代,伴随着谶纬的兴盛,圣王与圣人的概念合一,标志便是圣而不王的“素王”孔子的出现。

汉代的圣王们是五天帝感应而生,因此“圣人无父”,他们的父亲在天不在地,并且各自还具备着神异的相貌。仍以孔子为例,下面列举部分谶纬中对于孔子外貌的描述:

“孔母征在,游于大冢之阪,睡梦黑帝使请己。已往,梦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首类尼丘,故以为名。乳生也”。

“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孔子之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运”。

“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汪头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倛,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崎,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

“孔子胸应矩,是谓仪古”。

“仲尼斗唇,舌理七重,吐教陈机授度”。

“仲尼虎掌,是谓威射”。

“仲尼龟脊”。

“夫子辅喉”。

“夫子骈齿”。

纬书中的孔子是黑帝所感的素王,有德无位,为汉制法。正所谓“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故称圣则神矣。”(《论衡》)。如果说先秦的圣人们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超凡而不离凡的半神半人,那汉代的圣王们则是神性远大于人性的降世神灵。圣王们由上帝感生,受命降世,用“奉天承运”一词来形容他们最适合不过。

孔子之前的圣人,多指聪明睿智。而孔子之后的圣人,则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对德的强调,发展到战国则愈为崇高,非全知全德、多能功盛、道济天下者难称为圣。最终在阴阳五德论、谶纬神学等等种种因素的推动下,圣人彻底被神化为上帝之精。

魏晋之世的圣人又与汉不同。如果说汉代的圣人是王,是受命于天,为世制法的“神”,那魏晋的圣人则是自然无为、与凡人有天壤之别、对世界从规划转为顺应的“仙”。故而在玄学影响下,魏晋的圣人无情无累,逍遥高渺。

从南北朝走至隋唐,汉代圣王的观念在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面前彻底消散。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作为儒教圣人道统传承的谱系成型标志着实际上圣王的分离。这一从孟子开始提及的道统源流再次发扬光大。从此道为治本的观念造成了圣在王先的事实。而自东汉以来破除谶纬的成功,也将圣人的各种神化逐出了正统儒教学说。自韩愈后的儒者们大都接受了这一道统论,并以孟子传人自许,由此大开宋代道学成圣续道之风。

时间再次推进到宋代。道学,或者说理学祖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写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将圣人看做是在无极与太极之外再立人极的人中之人。同时,他又描述圣人是“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的合天之人。

在笔者看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便是对于理学圣人的最好诠释。

“圣希天、贤希圣、人希贤”。圣人可为学而致,周敦颐亦给出了一种人在精神学识上的渐进层次,即由普通人成为贤良,由贤良成为圣人,由圣人上体天道。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通书·圣》)

在这里,周敦颐给出了圣人的三种定义。即诚、神、几。诚指的是一种心灵上没有多余欲求的状态,神指的是在这种心灵状态中为物所感进而获得智慧的一种变化过程,几指的是一种似有似无的状态。前面说了诚是没有多余的欲求,但真的什么目的都没有是无法成圣的。故而“几”指的就是在这种寂然不动的状态中,似有似无的一种追求心。只有不刻意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去追求才能从寂中感应通达,从而成为圣人。

对于理学而言,森罗万象,气之散聚耳。鬼神无非是感格之理所感召而来的气,长生不老并不存在。所以即使是圣人,也无法万古长存。张载说“生无所得,死无所丧”、“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因为圣人不可知、察天道,理解万物运行的本质,所以圣人是最顺应天道之人。结合理学视宇宙与人一体同在的观点,圣人,就是充分尽到自己为人所应尽义务之人。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明道文集》)

程颢的看法似乎与魏晋一脉相承。他认为圣人之喜怒不在于个人,而在于外界。由于圣人大公无私,故而圣人心如明镜,因外界的变化而映照出各种各种情感,所以圣人必然不会为情所累,有心无为。

笼统的说,先秦之圣,聪睿多能,全知全德;两汉之圣,神异受命,为世制法;魏晋之圣,不为物累,缥缈高远;理学之圣,体察万物,顺应天理。伴随着儒学的变化,圣人的内涵也在随着变化,这是否正是随世而移的一种印证呢?


撰稿人:天主雅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作者、出处、来源

道统——中国古代圣人观变迁略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