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O.4 快看紧你的孩子 谨防低龄恶魔

2023-04-04 14:34 作者:憨妈琪琪  | 我要投稿

近日,一段7岁小女孩将男孩扔入井中的视频在多个平台传播。4岁男孩被强行掰开抓住井沿的手指,扔进2米的深水中。倘若不是呼救声引来村民,恐怕凶多吉少。


这件事足以让父母警醒:带娃出门,务必时刻盯紧,避免孩子离开家长的视线范围。毕竟“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在我单独带娃的经历中,发生过两次丢娃事件。一次发生在前年4月的南京中山植物园内,儿子让我待在网红桥的一端,看着他走到桥对面。


我假装应允,在他出发后,从另一座桥出发。途中遇到相向而行的游客需低头礼让。等走到对面后,发现儿子不见了。我鼓足劲儿喊足3分钟,终于他边哭边朝我跑来,有惊无险。



第二次发生在前年7月的玉龙雪山。他跟着其他孩子在山中栈道狂奔,跑到接驳车候车处才停下。尽管我一路喊着“不要跑”,却毫无用处。


我不时回头看看我的父母,再转头看他,一瞬之间不见踪影。等找到他时,我忘记了所有育儿理论,大声吼道:“你跑什么啊?你知不知道妈妈很担心你啊?”


如今想来,我还是幸运的,户外丢娃的事情可大可小,何况还是两次?


户外不丢娃 Tips

 死盯,不耍手机;

 佩戴儿童电话手表;

 明确自身责任,不指望他人;


咱们百无聊赖想玩手机时,请想想因为发现不及时在泳池溺亡的孩子;想想在海边玩耍被海浪卷走的双胞胎女孩;想想重庆市摔婴事件的主角李依芮;想想上文中将4岁孩子扔到井里的7岁女童……


在云南警方通报中,双方已达成和解。如果我是受害人的家长,我一定会拒绝金钱赔偿,只要求在大人在场的情况下,将7岁恶魔扔井里,让她品尝那种绝望、呛水的感觉,等她叫足一分钟,再让她的家长下去捞人。


以暴制暴虽不可取,但唯有如此,才能给低龄恶魔长记性,毕竟法律也制裁不了她。


有些孩子可能是先天反社会人格,不必什么都怪罪到动画片、电视剧的头上。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被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有个最明显的性格缺陷——没有同情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 : 反社会人格儿童特点


1、6-10岁期间过于顽劣,做事不考虑后果,常因微小刺激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喜欢观赏别人的痛苦。


2、家里所有人,包括兄弟姐妹都正常,唯独他/她特殊;


3、缺乏自然情感力,对他人缺乏关爱,喂不熟,做错事没有罪恶感。


当孩子出现反社会人格的特点时,父母都要给予重视,耐心、镇定地教育他们,避免用异样和歧视的眼光看待孩子。


国外研究表明:虽然反社会人格的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孩子,但是心理干预治疗和积极教育,能够帮助抑制这种基因带来的遗传影响。


首先,家长需耐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如有征兆,及时就医,切勿讳疾忌医。


其次,家长应“盯紧孩子,让他没法做坏事”。


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则案例: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民警出于有效管理罪犯的目的,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知识,结果发现自家孩子是反社会人格。为此,他辞掉工作,每天陪孩子一块玩耍做事情,帮孩子度过危险的青春期。



反社会人格隐藏在基因中,我们既不能把过错推到孩子身上,也不能因此和家人无止境地争吵,而是要专注于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不幸是反社会人格,家长应多渠道提升育儿技能,用真正优良的教养,战胜先天不足的基因。


即使不能使他们变成富有同理心的孩子,但也可以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全文1444字,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憨妈琪琪,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曾任现代快报记者,曾先后于苏宁云商、卫岗乳业担任小部门主管。现居家兼职中,努力在日常中读懂孩子,快乐育儿。

(关注憨妈琪琪 一同成长)


NO.4 快看紧你的孩子 谨防低龄恶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