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评价《一人之下》592(631)话?

2022-09-16 23:48 作者:婺江墨客  | 我要投稿

写在开头

在看完这一话的时候,墨客突然意识到,米二还是那个米二。

纳森岛篇篇幅至今,各种海外势力,各种奇技淫巧应接不暇,特别是纳森岛篇很大程度上还和《金枝》、《理想国》、欧洲神话这些西方传统文化干系颇深。但是当看到贝斯迪亚和贝希摩斯在讨论关于“自由”这个主题时,墨客看到的,却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

如果单独把贝斯迪亚的人生经历重新梳理出来,这个曾经狂妄霸道的男人,在700年的“天国”镇压之后,真正从“美猴王”蜕变成了“孙行者”!

蜕变

论自由

追求自由,表达自由,自由的想象,自由的表达,自由的故事。固然自由是甚好的,帕特里克·亨利说过“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陈朵也说过,能自己做出选择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她想要的自由,却让廖忠和她自己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

选择的“自由”

但,你可曾想过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有人说,自由是遵循内心忠于自己,以自己为唯一的出发点,恣意放纵欲望。

倒吊只为自己而战,纳森岛覆灭之际,他尚在鼓动乐园众人大闹一番,哪怕最后纳森覆灭,死伤惨重,失去栖所,深陷囹圄,也要闹出一个爽快尽兴!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忠于自己的“自由”

有人说,自由是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只要坚信自己没有在“作恶”,便可以做任何事,不用考虑后果。

碧莲自认没有作恶,哪怕他自认为只是在做唐妙兴的牵线木偶,哪怕他所求并不伤害任何人而且还是救唐新重见天日,哪怕从头到尾他确确实实没有伤到唐门一人性命,但结果还是间接导致了唐妙兴的死亡,导致了三十六贼余孽重出天日,掀翻了唐门屋顶,把整个异人天下的棋局都搅乱了。

不作恶的“自由”

也有人说,自由是没有约束,我想怎样就怎样,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不为世俗所影响,不为它折损自己的一丝天性。

全性中人不受任何公序良俗的约束,酒色财气喜怒哀思都纵情其中,看似无拘无束,却祸乱天下荼毒秩序,看似直面自己的本性,实质上却是被各种妄念驱策,胡作非为。

不受约束的“自由”

我们曾认为,不加节制的想吃就吃是我们的自由,任由情绪想发脾气就发脾气是我们的自由,醉酒麻痹自己是我们的自由,沉迷于任何形式的快感是我们的自由。

但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沉沦在这些欲念之中,往往损命伤身。

纵欲的“自由”

随着人生的成长,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沉迷在这些表面的自由之下,实质上却是对自我的捆绑。

在追寻人生目标这件事上,他们失去了正确的道路。

沉迷“自由”的第三类人

我们失去了对食欲的控制,在饮食上失去了节制的自由。脾气上来,我们只能发出来,我们失去了对情绪管理的自由。酒瘾和毒瘾发作的时候,我们却不能控制对酒精和毒品的渴望,我们失去了对身体和意志控制的自由。我们没有能力胜过外在的诱惑或者内在的情欲,我们失去了过圣洁生活的自由。

“自由”的代价

当我们曲解了自由,我们所追求的自由就成为了我们的捆绑。不受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那是奴役,是违背自由的自由,是结束自由的自由。这话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是如果说自由就是“我要怎样就怎样”?那自由和放纵又有什么区别?!

自由不等于纵欲

自由是好的,但也是危险的;自由是有选择的,也是有约束的。漫画中无数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有所追求的时候,不论TA是否是异人,所要做的第一件是却是学会控制,信马由缰必遭劫难,哪怕追求的目标就是“自由”本身,也要先学会控制自我。

学会控制方得自由

回到如今的篇章,贝希摩斯许诺给贝斯迪亚自由,而且是“无拘无束”的自由,是不限制行动,不限制身份,想去哪去哪。如此“自由”,相比受制于“纳森王”的一言一行,受制于不能随意杀伐的“纳森卫”身份而言,貌似更加美好。

贝斯迪亚的抉择

但这份“自由”在贝斯迪亚的眼中,却被视如敝履,他甚至连驳斥都懒得驳斥。

因为他很清楚,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贝希摩斯所许诺的那种“虚假自由”,即便可以纵横天下又如何,即便可以肆意妄为又怎样?在贝斯迪亚的前半生里哪一样没有经历过?

从“蚁巢”中逃离后,他去过很多地方,以至于上了所有关于能力者的通缉名单,他来到纳森岛之后占山为王,在乐园也为所欲为了许久。

这哪一条不比你贝希摩斯给的多?!

这种“自由”早就尝试过了

更何况,罗恩的那点小心思,说得更露骨直白一些,不过就是把“野兽”从山林中驱赶出来,赶入到人类社会,最终关进动物园里罢了。区别不过是这个动物园是野生动物园,略微大一些方便保留些许野性而已。又会有那只野兽会愿意离开山林呢?

罗恩的小心思

行者贝斯迪亚

孙猴子在《一人之下》中一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象的存在,米二总喜欢借用猴子的形象和案例,来阐释做人、修行、成长上的思想。

从《罗天大醮篇》中张怀义传授碧莲五雷正法时所提及的“心猿”概念;到《碧游村篇》诸葛青挽救赵念时提及的“信马由缰的失败天才”案例;到《北京篇》中经历怀璧之难的王也经历了人间冷暖,决心从出世再到入世,做个行者;再到《二十四节谷篇》中过夹脊双关时提到的“先天足满,心猿坚定”概念以及何为人洞中的“九灵元圣”典故;甚至在《唐门篇》中攻克三尸难关的诀窍也是要有一颗坚如磐石的心猿。

悟空的案例几乎贯穿了《一人之下》的各个篇章。

悟空

而到了《纳森岛篇》,悟空的形象、典故自然不能直接由这帮老外来介绍,否则也太过突兀,而且很不智慧。但是米二这次非常有技巧的把悟空的一些典型经历,化用到了贝斯迪亚的身上,可以说,这个角色在很大程度上重走了一遍取经路。

猴王早年学艺

孙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由自开辟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天父地母第一无二。为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赴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为师,学到了长生之道、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法术,神通有成,却因卖弄本事,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

悟空的这段经历中,菩提老祖只教授了悟空各种神仙本领,甚至是凡人不可企及的长生之术,却没有教授他作为“人”,如何在世间生存的方法,就把他赶出了门下。

猴王出世/拜师/被逐

这一段对应的正是,贝斯迪亚早年的经历。

他本是阿兹特克文明最后的血脉遗孤,被族中祭司选为最优秀的继承者,从行走开始,所接受的训练只为一件事做准备,就是接受“与神共生”,成为最后的“神寄”战士,如同打造一件终极兵器。却在施展威力之前,被“蚁巢”的人夺走,作为试验品和“禽兽”被圈养起来。不论是在祭司那里还是在“蚁巢”,贝斯迪亚同样都不曾学会如何作为“人”,融入这个世间。

野兽出世/学艺/圈养

花果山称王

事实上,贝斯迪亚是在领略过两个世界,经历过新文明的洗礼之后,重新选择回到了他熟悉的“山林”,他选择了逃亡,而且整个逃亡过程充满了肆意妄为,以至于上了所有的通缉榜,最终他来到了纳森岛,渡过了人生中最自由自在的时光。

选择回山里

而在《西游》里,悟空被逐下山后,并没有靠着学来的神通本领,去天宫地府龙宫谋个一官半职,而是选择了回到花果山,这个他最自由自在的地方,由此,美猴王诞生了。回山的猴王并没有闲着,而是打败混世魔王、大闹东海龙宫,下地府勾生死簿,大宴宾客结拜七兄弟。这一段的经历,正如贝斯迪亚从“蚁巢”逃离后,不断惹是生非,招惹各大势力,最终在纳森乐园占山为王的经历。

选择回山里

闹天宫生死考验

美猴王得罪了太多神魔,天宫出面捉拿,一开始派的是太白金星前来招安,猴王还和太白成了朋友,却被两次骗上天,封为弼马温和蟠桃园掌管。不久,知晓真相的猴王大怒,偷吃蟠桃、仙酒、仙丹并扰乱蟠桃盛宴,倒反御马监和天庭正式翻脸,最终被捉拿问罪。猴王被擒,天庭分别用斩妖台、老君炉等各种酷刑折磨,猴王反而因祸得福,炼成金刚不坏之躯和火眼金睛。

闹天宫

而逃到纳森岛的贝斯迪亚同样在渡过了一段自由时光之后,遇到了倒吊,还自以为成为了朋友。却被“朋友”背叛,不但被拉下了“乐园”首领的位置,还被酷刑折磨了七天,却在生死之际得到了纳森神树的青睐,成为了纳森卫的一员,不但得以苟活,甚至获得了纳森卫的专属能力。而这番转变却源自倒吊给贝斯迪亚算的一笔账,让他明白了自己所求的真正“自由”,不但逃得了杀身之祸,还有机会得到毕生最想要的“自由”,也算得上因祸得福。

贝斯迪亚的“因祸得福”

百年镇压

悟空即使因为老君的八卦炉和仙丹,得到了金刚不坏之躯和火眼金睛这两项额外能力,但是也难逃被佛祖镇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这五百年的岁月,可不仅仅只是500年有期徒刑这么简单,这压在山下无法动弹,无人问津,无计可施的岁月里,磨掉了孙悟空的暴戾之气,让悟空修心养性,脱去猴儿劣性,是谓定“心”。所以在原著小说中这一章节的名字就叫做“五行山下定心猿”。

这番定心猿是极有效果的,曾经桀骜的猴王在见到观音菩萨时,连说的话都变得极为谦恭:

观音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
孙悟空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那里来也?”

但往往很多西游的读者都忽略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从头到尾,观音远远见过孙悟空,孙悟空却是从没见过她的。猴子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和这五百年的磨砺分不开关系。

定心猿

而漫画中,贝斯迪亚被困天国的七百年时光,同样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从一开始,被困环境中的焦躁不安,到反复尝试的不甘,再到穷极无聊的癫狂失禁,最终在等待中变得心智坚定,戾气磨平。虽然他还远远达不到宝儿姐那般心如金石,但也扛过了远超凡人的时光,他的心智在“天国”之中被反复捶打,破损,又不断重塑,过了这一关的贝斯迪亚总算做到了脱胎换骨,真正从桀骜不驯的“猴王”,成为了信念坚定的“护道者”。

定心猿

而脱出天国的贝斯迪亚,哪怕身体、灵魂都正在经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时,在见到纳森王的一刻,也拿出了和孙猴子相同的态度,对纳森王表现出了无上效忠的态度。这一点,哪怕是其他纳森卫都不曾有过。

如此雷同的反应

行者除魔

回到漫画中,经历了“天国”磨炼的贝斯迪亚已经彻底脱胎换骨,所以当他面对敌人贝希摩斯和故人“豹女”、莱利教授时,才能够如此风轻云淡,哪怕出手杀人,也能够极有分寸,做朋友欢迎,做敌人去死,给人一种极为平稳的感觉。这和此前阻拦碧莲小队时的心态完全不同。

心态变化

面对敌人和妖魔,不论是贝斯迪亚还是行者悟空,使的都是霹雳手段,出手绝不留情。

面对故友亲朋,同样都会留有余地,谨记纳森王(师父)的教诲,只杀敌而非滥杀。

杀敌有“度”

写在最后

纳森篇开篇至此,贝斯迪亚这个角色的成长变化是所有纳森卫里面最为立体的,米二也不会为了一个单纯的“野兽”刻画如此丰富的情感变化,这个角色由“兽”向“人”的变化,恰恰就是《西游》前半段中,悟空由浮躁的“大圣”向踏实的“行者”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分别经历了猴王,悟空,行者,成佛的四大步,映照的是修佛历程中的信,解,行,证四步。

而此刻的贝斯迪亚正处在第三步“行”这个阶段。所谓行者,指的是佛门奉行苦修法门的人,其实再适合贝斯迪亚不过了,他身怀绝技又称为纳森九卫,在信念的道路和能力上都已经具足,缺的就是入世磨练了,也就是“行”,经过纳森岛之战的磨砺,真正的达到知行合一,获得他想要的“自由”。

正如,孙悟空成佛的同时,纠缠了他许多年的“紧箍咒”也是自动脱落,这就象征着佛门的戒律,当你真正的证果了之后,戒律也就不需要了,因为你时时处处都符合佛理,这才是真正的大自在,真正的解脱。

而这,才是贝斯迪亚想要的真正自由。

考据不易,跪求点赞!!!关注!!!评论!!!谢谢!!!


如何评价《一人之下》592(631)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