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21 17:53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十九)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邢昺疏: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泰伯让位的美德。泰伯,周太王的长子。二弟是仲雍,小弟是季历。季历为人贤德,他儿子就是圣子文王姬昌,姬昌将来必定有自己的天下,所以泰伯三次让出王位给季历。而且是以隐的形式让位,民众没有不为此称道的,以为泰伯是至德圣人,孔子也极力赞美。郑玄注解说“泰伯,周太王的长子。周太王的次子仲雍、季历,太王见季历为人有贤德,他的儿子文王长着圣人的相貌,所以想立他来继承王位,但还没下诏。太王生病时,泰伯到吴地、越地为父亲采药,太王死的时候泰伯还未回来,季历主持父亲的丧事,这是一让。季历派人向泰伯报丧,泰伯没有赶回去主持丧事,这是二让。父亲的丧事后,泰伯便剪去头发纹身,这是三让。泰伯三让时,都没有现身,所以人民以为他完美到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称道。” 何晏注:“王曰”至“至德也”(王曰:“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於王季。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注释说:说“泰伯,周太王之长子云云”,按照《史记·吴世家》的说法“泰伯与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是王季历的兄长。季历为人贤德,因为他生了圣子姬昌,太王希望立季历以便将来姬昌能继承王位,泰伯、仲雍因此而跑到荆蛮,剪去头发并纹身,表示我们已经没资格继承王位了,以便让季历顺利继承王位。季历继承王位,就是王季,姬昌为文王。泰伯在荆蛮,自己取了名号叫句吴。荆蛮人觉得泰伯特别有道义,有千余户人家归顺泰伯,人民称他为吴泰伯。泰伯死后,因为没有儿子,于是立仲雍,称他为吴仲雍。仲雍死后,立儿子季简。季简死后,立儿子叔达。叔达死后,立儿子周章。也在这个时候周武王攻克殷朝,四处找寻泰伯、仲雍的后裔,后来得知周章是泰伯、仲雍的后裔。周章当时已经是吴国的君王,周武王顺便封了周章为吴王。再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在周朝北部夏朝都城遗址,将虞仲列为诸侯。”这是记载泰伯让位这件事。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邢昺疏:“子曰”至“不偷”。注释说:这一段讲遵礼高贵。说“子曰:恭而无礼则劳”,劳,指困苦,夫子说恭谨顺从的人,要是没有礼来节制的话,那么让自己处于困苦的境地。说“慎而无礼则葸”,葸,畏惧的样子。夫子说谨慎小心的人要是没有礼来节制,就会经常处于畏惧的境地。说“勇而无礼则乱”,乱,指逆反凶恶。夫子说勇敢的人要是没有礼来节制,就会逆反凶恶。说“直而无礼则绞”,校正弯曲为直。绞,是绞刺的意思。夫子说正直的人要是没有礼来节制,就会绞刺人家作不对的地方。说“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君子,指人中的君王。笃,淳厚。兴,是起的意思。偷,是薄的意思。夫子说君王如果能对自己的亲属淳厚,那么人民会被他的美德所感化,以此人民开始以仁德对待自己的亲友。君王不忘自己的故旧,所以人民的品德归附于淳厚,社会风气不浮薄。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邢昺疏:“曾子”至“小子”。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曾子的孝道,是不敢伤害。说“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启,开的意思。曾子以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给的,因而不敢有半点伤害自己的行为,他生病了非常害怕伤害身子,便召来自己的弟子,让他们掀开被子看看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说“《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句出自《小雅·小旻篇》,战战,恐惧的意思。兢兢,小心谨慎。临深,害怕坠落。曾子念这首诗,是为表达自己小心谨慎,害怕身体有所伤害。说“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小子,称呼弟子。说从今天开始到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没有受到伤害。他用小子称呼弟子,是希望弟子能了解自己说这些话的用意。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邢昺疏:“曾子”至“司存”。这一段讲礼的尊贵。说“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来探问病情。说“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子趁着敬子来探问自己病情的这个机会,希望讲些道理来劝诫敬子,说我快死了,一个快死的人讲出的话是可以信的可以利用的。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是曾子所说的劝诫词。道,礼义的意思。曾子说君子所崇尚的最尊贵的礼有三件事:人的外表面貌能做到整齐庄严,合乎礼的话,那么别人就不敢对其怠慢或者凶横;人的面貌能做到严肃庄敬的话,那么别人就不敢对其欺骗或者说大话;人说话的方式能做到随顺道理并注意语气而说的话,那么就听不到别人的鄙恶以及非常不尊重的话。人与人之间初次见面,一般先见到对方的外表面貌,而后会互相观察对方的行为举止,接着再进行言语交流,曾子是按照这样次序来说。怠慢或者凶横、鄙恶以及非常不尊重,都是恶事,所以说要远离。信礼是善事,所以说接近。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敬子这人对大事件不上心,反而对小事在意,所以劝诫的目的在此。笾豆,礼器。曾子说执行笾豆行礼这样的事,你也要亲自主持。这种事是在礼上是小事,根本不用你亲自主持。 何晏注:“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捷”(《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捷。”)注释说:郑玄在注解《檀弓》说“敬子,武伯的儿子,名捷。” 何晏注:“包曰:欲戒敬子,言我将死,言善可用。”(《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春秋左氏传》:魏颗的父亲魏武子病重,魏武子命令他杀了自己的妾陪葬。又,晋国的赵孟、孝伯临死前,说的话毫无主见。又,晋国程郑向郑然请教降阶之道,郑然跟他讲明我快死了对一些事也开始疑惑了。这些是说明快死的人,他们的有些话会变得反常。但是曾子却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是因为人所患的疾病有重有轻,轻病的人神态以及思维正常,重病的人则神态以及思维混乱,所以魏颗的父亲魏武子刚开始生病时,说希望自己死后把小妾出嫁,是在他病轻神态以及思维正常的时候。曾子说“其言也善”,是他还未病到神志混乱的时候。而且曾子是贤人,即便到了临终也还是神志清醒。那些不懂中庸之道的人,即便没有疾病,上天夺去了他的魂魄,苟且偷生,像则赵孟、孝伯、程郑这类人神志混乱没什么好奇怪的。 何晏注:“笾豆,礼器”(《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敬子忽大务小,故又戒之以此。笾豆,礼器。”)注释说:《周礼·天官》说“笾人掌四笾之实。”“醢人掌四豆之实。”郑玄注解说“笾,竹子编成如豆形状的器皿,它能装四升实。”《释器》中说“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豆是盛菹醢,笾是盛枣栗,用来供应祭祀燕享等所需的食物,所以说为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邢昺疏:“曾子”至“斯矣”。注释说:这一段是称赞颜渊的品德。说“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校,报的意思。说他为人喜好学习而且行为举止谦恭,被他人侵犯也不说。说“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曾子说“以前与我的同志向的好友颜渊为人处世就是这样的。”说颜渊的行为就如以上所说的。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邢昺疏:“曾子”至“人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君子的品德。说“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意思是说因为信任某人可以委托他照顾自己幼少的君王。就如周公、霍光。说“可以寄百里之命”,说君王在居丧期间,可以托某人管理国家事务如君王发布政令。说“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夺,倾夺的意思。大节,指安定国家政治局面。说某人可以安定国家政治局面,能临时固守国家政治,不至于被群众倾夺。说“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说能做到以上所说这些事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吗?与,犹疑未定的词语。审视再观察,能做到以上所说的事的人,可以称为君子,不必再怀疑,所以说是君子啊。 何晏注:“孔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郑玄注解说“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说“已下”,就是说十四岁以下的人也可以寄託,不是说身高六尺年纪十四岁以下。郑玄知道六尺身高大概十五岁,按《周礼·乡大夫职》说“我们国家中六十岁以内身高七尺的人,以及六十五岁以内和身高六尺庶人,都可以征用。”因为国家中身高七尺的人是二十岁到六十岁,说庶人六尺到六十五岁,是年纪大的方面多了五年,也明知道在六尺和七尺之间少了五年,所以六尺是十五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邢昺疏:“曾子”至“远乎”。这一段是讲明读书人的行持。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大的意思。毅,坚强而能决断。说读书人要先有坚强的意志,然后才能担负重任到远方的目的地。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再次讲明任重道远。说必须将实行仁德当成自己的重任,实行仁德这个重任很少人能做到,说明实行仁德非常的重要,其他的事都没有实行仁德重要。他人实行仁德,也就是一天一夜而已。而读书人实行仁德是死而后已,是讲实行仁德的重任担负到远到不能再远的目的地。 ​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邢昺疏:“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人于世间立身成就仁德的方法。兴,起的意思。夫子说人于世间立足修身,应当先从了解诗开始。在世间立身必须学习礼,将诗、礼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于学习音乐。如果人不学诗,无法与人交流。不学习礼,无法在世间立身。既然学习了《诗》、《礼》,然后用音乐来完善《诗》、《礼》。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邢昺疏:“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圣人的道理深奥,一般人不容易知晓。由,指用的意思。说“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道理,百姓每天都在利用它,但是却不能去知晓它。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邢昺疏:“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小人的行为举止。说好勇的人再加上极不喜欢自己贫困,必定会叛逆造反。有些人本性不仁德,与他们交往的话应该以礼相待用谦逊的言辞和他们交流,不可以让他们非常讨厌你。假设你让他们非常讨厌的话,会让他们因为过激而作出极端的手段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矣。” 邢昺疏:“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不能骄吝。周公,指周公旦,是位大圣人,他才华以及美德兼备。假设某人有周公的才华以及美德,但他因此而骄傲矜持,并且吝啬还看不起他人,虽然此人有其他的善行,但这种人我觉得没什么。夫子说,有才华以及美德的人应该揜弃吝啬和看不起他人的行为。 何晏注:“周公者,周公旦”(《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周公者,周公旦。”)注解说:在春秋时期还有一位名叫周公的人,这里孔子极力使用美言赞叹他才华以及美德的周公是周公旦,怕读者搞混了,所以特别注明。 ​ 子曰:“三年学,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邢昺疏:“子曰:三年学,不至於穀,不易得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们认真学习。穀,善的意思。夫子说人刻苦勤奋学习三年,必定到达善。如果通过三年的学习,还未到达善,既然什么都没学到可以说根本没学习,所以孔子劝诫人们要认真学习。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邢昺疏:“子曰”至“耻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要守住礼义。说“子曰:笃信好学”,夫子说为人温厚有诚信并且喜欢学习知识。说“守死善道”,保持节操到死,不离引人为善的礼义。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乱,是指做臣子的杀了君王,儿子杀了父亲。危,将要形成乱世的征兆。不入,以为刚开始要前往,见到将要形成乱世的征兆,改变主意不去。不居,以为刚开始要前往,见到要去的地方已经开始大乱了,于是决定不去。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夫子说值遇贤明的君王,读书人应当争取官职,值遇昏暗的君王应当遁避隐居。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家有道,读书人应当以得不到贤明的君王的俸禄而感到羞耻。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无道,读书人应当以得到昏暗的君王的俸禄而感到羞耻,即便这职位能让你富贵。夫子说读书人的行为,应该就是时常保持这样。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邢昺疏:“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不可超越权限而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夫子说不在这个官职的人,就不能谋虑这个官职所行使的政治。夫子希望一切官员各自专一安受本职。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邢昺疏:“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注释说:这一段是赞美正统音乐。师挚,鲁国太师的名字。始,类似于首的意思。《关雎》,《周南》是篇名,正统音乐的首章。周朝到这个时候已经逐渐衰微,郑国、卫国因为废弃正统音乐,国家失了礼节。鲁国太师师挚还知道正统音乐《关雎》,一开始演奏便能厘清非正统音乐的不规范,洋洋盈耳,听着非常的美妙。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