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石房石墙石院石碾石磨石槽石桌石凳这里是原始社会
深度洛阳游的第七十六篇,
九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一行二十人一起去寻找一个到处是石房、石屋、石墙、石院、石碾、石磨、石槽、石桌、石凳的村子,那里有天然石林、奇态怪石、精美石雕、石灶、石碾、石磨等系列生产生活用具,蕴含着浓厚的原始先民文化,展现了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原貌。这个村子给我的印象就好比孙悟空水帘洞的样子。我们二十人乘坐一辆大巴,艰难的在田野的山路上爬行,行走了一多半路程,这时车停了、有人让下车,车陷泥坑了。没有办法,我们二十人就一起奋力的推车,折腾了半小时,我们每个人都满头大汗。落汗的时间,我才详细的看了看环境,这个地方位于山丘间的一条山路,没有土全是石头,路宽五米左右。不久就有人催着让上车,毕竟现在十点、走了三个小时、不知什么时间能到目的地。下来,我们很幸运,没有会车、没有陷坑里,一个小时的高高低低,上下颠簸、走过九道十八弯后终于来到了我们的此次的目的地。
下得车来,首先我们打开地图,此处位于嵩县九店乡北部,与汝阳、伊川交界处 。只见 不远处有一个不高不低的山丘丘顶,山丘顶上面有一间房子,半腰处有一些石头的房子,想着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原始石头村落,村子周围都是连绵不断的石山。走进石头村,仿佛走进了一个石头的世界:石碾、石磨、石牛槽、石猪槽、石香炉、石鸡窝、石蒜具、石桌、石凳、石锅台、石干仗、石枕头、石头床、石头雕刻等等生产生活用品到处都是。而石头步道、石头窑洞、石头房屋、石头庙、石头井、石头窖、石头坝子、石头门楼、石头卫生间、石头下水道等石头建筑更是占满了一行人的目光。这里的房屋是石木结构,屋顶一般以手工瓦覆盖,极个别是草覆盖,用木料穿榫作屋架,无论是三间或五间一幢,中间多作堂屋,左右两边多作卧室,厢房是厨房、牲畜圈,厢房石壁间多留石窝做畜禽产蛋窝,这里有个特别的现象:这些石窑石屋房屋下面是双窑,上面是两屋,上下左右公正对称,连屋的样尺、窑的形状也一模一样,冬暖夏凉。这些房屋的墙,砌石接缝紧密,不透风,线条层次匀称,工艺精湛,房屋造型美观大方。此地奇石遍地,民风淳朴,一片原生态的田园风光,部落原名石场村,村子依丘而建,道路呈现环形纵横交错,层层升高,村子所有小道都是青石铺成。全村规划四街七巷十八胡同,韵味十足,这里的石屋历经数百年沧桑而不倒。这里蕴含浓厚的原始石头文化,我们好像回到了原始社会。
我们走在这里的石头小道上不时有村民路过,我们就向老乡了解这里的一些文化和传说。原来这里的先人,在600年前 的 明洪武年间,由柴起龙、柴起凤兄弟二人带领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处,经不断繁衍后,渐成村落 。这里有个传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汉军路过此地,当时正值当午,将士们饥饿难忍。但刘秀看到这个村子满山全是大石头,后面又有追兵、刘秀焦急万分,无奈对着石板大喊:“老天那,难道天真要灭我,连给我起灶之石都没有吗?”话音刚落,那磐石突然崩裂,形成了现在看到的灶台,有现成的锅台和烟囱,生火做饭不冒烟,火焰旺旺而不灭,因锅台生火做饭不冒烟,王莽的部队根本就没有发现刘秀的部队。吃饱喝足后的刘秀大军继续往前奔走。至今石桌、石凳、石床及4个灶台依然保存完好,生火不流烟熏,人们称它为刘秀灶。这里还有个最高的建筑保安楼,保安楼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一座大型两层石木结构民居,有房屋36间,经历代修建,现有上房6间,八间偏房,四间地下室,四间石窑,一间岗楼,共计23间房屋。设施设备完善,有防火池、地下排水系统、储物间、卧室、厨房、卫生间、骡马房、粮仓、弹药库等,历代都有家丁站岗放哨。民国年间成为居民躲避战乱的避难所,解放后曾做过大队部,后分给困难群众居住至今。石头部落现有村民40多户285人。之前,由于该村居于深山,信息闭塞且耕地稀少贫瘠,村民多外出务工,收入有限。如今这里的居民利用这里的石头和氧吧资源做起了旅游,老百姓的好日子来了。
下午五点,我们一行人按照约定的时间集合,晚上九点经过4个小时的奔波,我们安全的回到了市区,结束了这次愉快的旅行。虽然九年过去了,但这里的原生态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很想再去一回,看看如今居民如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