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李玫瑾丨关于李玟离世引发的抑郁症前论

按礼俗,该称李老师或者李阿姨,为了在探讨问题时摆脱身份地位的掣肘,所以直呼其名,除此之外,对德高望重者由衷地表示敬重。

编辑切换为居中
当我们卖力地向外界争取我们自身所需时,就得迎合社会自有的运行机制,那里是粮仓还是诱饵取决于你是否依然找得到自己。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是,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样地,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就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这就产生了同意权力。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
---费孝通《乡土中国》
2023年7月5日,歌手李玟离世引发了广泛的哀悼和悲痛。在李玟的离世之际,知名心理学家李玫瑾发表了一篇悼念文章,如下:

编辑切换为居中
李玫瑾以此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善待自己的躯体。劝解心意是好的,但关于灵与肉的表述明显有误。而错误表述容易让人对事情(抑郁症)的根源与有效干预产生误解。从李玫瑾的过往表述中可以看见其是一位极具荣誉感的女强人,那时她总以社会荣誉标准要求自己以满足外部精英界定条件,从而常常忽视自身生活与健康。这是在李玟离世事件中,李玫瑾感同身受的地方。在进一步鉴定结果出来之前,就现有新闻报道来看,李玟的直接死因是抑郁症自杀。
在当代社会,
身患抑郁症的人群数量庞大;
抑郁症人群数量向高收入人群严重倾斜;
在中国,抑郁症患者的就医率极低。
(这一点我在《国人画像》中有专门的讨论)

编辑切换为居中

编辑切换为居中
当我们了解抑郁症的症结后,可以自我干预或者有效帮助周遭亲友。如果李玫瑾的文章中灵与肉的探讨是关于抑郁症的,那其肉与灵的表述显然有误。


李玫瑾强调的是灵魂走在了身体前面,总忘了照顾掉队的身体,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在辨驳之前,我们首先明确区分三个概念与对应之关系:灵魂-意识-心理年龄;肉体-身体-生理年龄;精力-注意力-主观意识。明确概念后重读李玫瑾的文章,其文中所描述的灵魂并非我们通常讲的精神-意识高度,而是精力-注意力。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有我们选择,选择的依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我们的精力有限,或侧重于身体,或侧重于灵魂,或在身体与灵魂间探求平衡。这样讲有些空洞,我们不妨引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如下图,

大家可能都见过上图,只是简单地粗略地知晓这个理论,却未曾深思并将其贴合自己的生命。正如,我们道听途说很多大道理,却从未使其真正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导意见,仅在撞了南墙后,大呼“他妈的,道理讲的真对。”好了,废话不多说,我们看下图,我将原图按照匮乏性需求和成长性需求进行切割,以方便辨析肉体需求与灵魂需求的平衡。

由图可见,匮乏性需求主要概括容身温饱等肉体需求,而成长性需求更侧重于灵魂需求,精神成长方面。到现在,我们可以看看我们平时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是放在了匮乏性需求还是成长性需求上面?也就是放在了满足身体所需的吃喝玩乐还是精神成长上?

绝大多数人不得不承认:生活里是我们的身体跑的太快,欲望太丰富,而我们的精神成长并未跟上其步伐。我们的精神能量远不足以支撑我们处理多变的外部世界,内卷的世界,压抑的世界,剥削的世界……那为什么我们更愿意将精力投放在身体需求而非精神成长上呢?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只简单提两点:1,衣食住行的身体需求是刚需,是现实需求,是人生存先要满足的需求;2,我们的目光极其短浅,头脑极其简单(低级需求阶段)容易受外界评价左右,更愿意将精力投放在肉眼可见成效的地方。当我们换取满足身体需要的物质时可以众所周知,而精神成长是孤独的,也是不可直观展现给别人的。在进行下一步论述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点,一味地满足外界评价,满足社会荣誉并非时满足精神成长,如果你不能在满足他者的过程中首先找到自己,也会像迷失在物欲中一样,在虚荣中迷失自己。

为什么说李玫瑾的说法是明显错误的?看这句话:

其实打坐、禅定过得人都知道,这是恰恰是在减少身体需求,是对精神的守候。所以,抑郁症患者的病根恰恰在于精神成长的滞后,是在满足机体其他基本需求后尝到莫大的空虚与茫然,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看是自我实现需求的缺失。抑郁症的症结远没有这么简单,但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它的发展。
其实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样真切的感受:当我们追逐物质需求时精力十足,但一旦被满足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空虚感,我们只能重复另寻个其他的物质目标激励自己的身体,麻痹自己的灵魂。而那些能够满足自己物质所需的人和物质欲望降低到可以自足时就容易掉入抑郁症的陷阱。

那我们是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吗?我看不一定!我们不妨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或者问人生有意义吗?孝敬父母?你已成人很久,而你在这方面有尽了多少心力?生养小孩?那孩子大了怎么办?……
或者我们可以先不谈意义,只追求一个简单的自我实现---让自己变更好:让自己的身体得到保养,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成长。
如果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也许会好。
结尾了,点题吧!当我们面对死亡时,我们觉得活着就够了;当我们面对病疾时,我们觉得健康就够了;当我们面对意外时,我们觉得平安就够了;当我们健康平安时,我们觉得有必要改善一下生活;当我们的生活有所改变时,我们觉得它明明还可以更好。我们更加卖力的向外界争取,而外部社会自有一套运行机制。我们迎合社会运作,多劳多得,多得多劳,回头竟然发现,我们从未兼顾我们曾经以为拥有就足够的健康平安,我们竟然忘了好好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