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都:往事】一点设定:浅谈曼都的地名——行政篇
曼都的行政区概念是由方言分区概念衍生而来的,这与滕达的造语者身份有莫大关系。但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概念已经失去了语言学的色彩,而演变为纯粹的行政概念。
方/努亚(nua)
“努亚”是曼都的一级行政区,相当于国内“省”的概念。这个概念一开始是用来表述内部使用语言大体相似的一片区域。在现代曼都语言学界作为方言划分的第一级概念,类似于汉语方言划分体系中的“方言区”。根据滕达本人的手稿,他常常将nua翻译为“方”(不得不说难以理解)。因此,也就出现了诸如“海晋方”之类的称呼。
目前被曼都语言学界承认的"努亚"主要有四个,即晋努亚(Zinnua)、尼安努亚/淰努亚(Niannua)、苏安努亚/酸努亚(Suannua)和沙努亚(Canua)。这也是滕达最早划分曼都的方式,因此在曼都文学中也有用“四努亚”(Nienua)来指代曼都本土的现象。
在学界以外,nua的概念被逐渐泛化,有时人们将一些外族语言聚集的地方也叫做nua,如“弗里努亚”(Furinua)。弗里努亚境内除曼都语的西晋方言和尼安方言之外,还包含了赫夫卡语(Temba Hefkai)、俄奇亚语(Temba Okiai)等语言。弗里“努亚”在语言学上并不是方言区,但在行政概念上仍然是一个一级行政区。
目前行政概念的“努亚”共有15个。按照造语者本人的意见,采用意译方式的,译为“……方”;采用音译的翻译为“……努亚”。15个努亚/方分别为:
Simarzinnua 西马尔晋努亚/海晋方(simar:simar, simara,意为“海”)
Listozinnua 利斯托晋努亚/西晋方(listo-:listos, -oi,西方)
Oparniannua 俄帕尔尼安努亚/东淰方(opar:opar, opara,意为“东方”)
Simarniannua 西马尔尼安努亚/海淰方
Nuthoniannua 努特霍尼安努亚/北淰方(nutho-:nuthos, -oi,北方)
Suannua 苏安努亚/酸方
Auracanua 奥拉沙努亚/南沙方(aura-:aura, -ai,南方)
Nagacanua 那加沙努亚/中沙方(naga-:naga, -ai,中间)
Nuth'indranua 努特欣德拉努亚/山北方('indra即hindra的缩略。hindra, -ai,山,此处特指)
Aurhindranua 奥林德拉努亚/山南方(aur=aura;hindra即“山”)
Furinua 弗里努亚/弗里方(furi:弗里斯人,即兽人。来自于英语中的furry,是滕达早期引进的外来词根。)
Okinua 俄奇努亚/俄奇方(Oki-:Okia, -ai,俄奇亚族,是曼都境内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Herminua 赫尔米努亚/赫尔米方(Hermi-:Hermia, -ai,赫尔米亚族,是曼都境内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Apsunua 阿普苏努亚/阿普苏方(因其境内阿普苏河(Apsu, Apsuna)而得名)
Anynnua 阿宁努亚/阿诺方(Anyn-:源自Ano, Anyna,阿诺山,是传说中众神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阿诺神团得名的由来。)
片、部
曼都在“方”下又分为片(tipos, -oi)和部(puda, -ai),相当于国内的地级市。片来自于“方言片”,是最普遍的二级行政区。
部一般表示民族自治,有时也称自治部(azopuda)。曼都目前有43个部,其中36个部集中分布于曼都北部边境附近,曼都人统称为“北境三十六部”(36 Pudes Nuthojoi)。
常见的地名有:
片:维萨诺斯片/维城片(Visanos)、叙托斯片(Sytos)
部:赫夫卡部(Hefka)、泽勒夫部(Zeref)、海拉夫部(Hairaf)
称呼片和部时,除了直呼其名,也可以使用“tipos/puda/azopuda+地名属格”的形式,如:
Visanos = tipos Visanoi
Sytos = tipos Sytoi
Hefka = (azo)puda Hefkai
Hairaf = (azo)puda Hairafa
小片
在“片”和“部”之下又分“小片”(istipos, -oi),相当于县级行政区。小片来自于“方言小片”。如滕达在海晋方的住所即位于维城片的佩文小片(Peiven, Peivina)。
点
“点”(dor, dora)源自“方言点”,相当于乡级行政区。但这个概念极少用于直接为地名命名,一般命名仍然使用街道、镇等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