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甲午风云】北洋海军舰艇介绍(一)超勇级

2021-04-22 22:43 作者:黑狐12138  | 我要投稿

        1866年6月,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此时还不是奥匈帝国)为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而爆发了战争,意大利企图借机从奥地利手中收复威尼斯而加入了普鲁士一方。由于陆上战役屡屡受挫,意大利人试图凭借海军装备的优势在海战中取得胜利。1866年7月20日,由意大利海军上将佩尔萨诺率领的11艘装甲舰、5艘巡航舰、3艘炮舰与奥地利海军少将特格特霍夫率领的7艘装甲舰、7艘炮舰、1艘桅帆战列舰、5艘巡航舰、1艘轻巡航舰组成在亚得里亚海利萨岛附近海域展开对决。

利萨海战示意图,虽然奥地利海军舰艇数量多余意大利海军,但在铁甲舰上后者占据绝对优势

在这场从风帆时代过渡到蒸汽铁甲时代的大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编成了三个前后排列的“人”字阵型,以此进攻编成纵队的意大利舰队。其中特格特霍夫的旗舰斐迪南大公号列在第一个“人”字阵型居中突出的位置,在带领舰队成功突破了意大利人的纵队阵型进入乱战后,继续采用近距离射击以及撞角等战法,连续两次回旋撞击干脆利落的撞沉了意大利旗舰意大利号,实力占优的意大利舰队在损失了包括旗舰在内的三艘装甲舰和1000余名水兵后被迫向西撤退宣告了海战的结束。

虽然意大利人在利萨海战中损失惨重,但由于陆上战役普军接连在萨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败奥军,奥地利在战败后解散了德意志邦联,意大利最终如愿获得了威尼斯。1867年,普鲁士成立了以自己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并通过联邦宪法为实现德意志统一准备了条件,奥地利则与匈牙利签订了《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改组为了奥匈帝国。

由于当时火炮的发展没有赶上装甲的发展,以至于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出现了双方铁甲舰对轰半天谁也奈何不了谁的窘状,如何对付铁甲舰成为了各国海军研究的难题。

利萨海战为停滞许久的海军战术和舰船设计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它证明了用撞击战术对付铁甲舰的可行性(虽然其中存在相当大的偶然性,操作起来十分困难)以及舰首方向火力的重要性和船头对敌战术的意义,一种以撞击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新锐概念舰——撞击巡洋舰(Rendel cruiser)营运而生。

超勇级草图,注意舰首前部下方尖锐的撞角,其上是为减少航行时兴波阻力的修形舰首,作战时可拆卸

1879年,大清海关税务总司赫德向主持北洋防务的洋务大臣李鸿章推荐了这一新概念战舰并很快引起了后者的兴趣。同年12月9日,在查看了图纸并请教外国海军军官后,李鸿章通过赫德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始洽谈巡洋舰事宜,在详细了解之后李鸿章向朝廷奏报建议先买两艘看看。12月18日,中方正式向阿姆斯特朗公司发出了两艘巡洋舰总计16万英镑约和65万两白银的订单。由于阿姆斯特朗公司虽然是造炮的行家但在当时并没有自己的专属船厂,所以船的建造工作被外包给了米切尔船厂。

建造中的超勇号

基本性能

舰员:137-140人

标准排水量:1350吨

满载排水量:1542吨

舰艇尺寸:64m×9.75m×4.75m

动力系统:2座平卧往复式蒸汽机,6台圆式燃煤锅炉,设计功率2600马力,双轴

最大燃煤搭载量300吨,另配有风帆索具

续航力:5000海里/8节

航速:16节

武备:

2门阿姆斯特朗10英寸(254mm)/26倍径后膛炮

(备弹200发,弹重400磅,射速2.5分钟/发,正常状态射击俯仰角-3至+10度,有效射程8000m,极限射角15度时达到最大射程12000m)

虽然主炮放置于露天炮台,但其外为固定炮廓,主炮仅有正面44度及左右各70度的方向射界,三个射角均备有可拆卸挡板防止恶劣海况时海水涌入

4门阿姆斯特朗4.7英寸(120mm)/22倍径后膛炮

(备弹800发,弹重40磅,方向射界60度,炮门同样配有挡板防止海水灌入)

2门诺典菲尔德1英寸(25mm)四管机关炮

(射速350发/分钟,射程2000m)

Nordenfeldt Gun
中国俗称四门神机连珠炮,由美国人诺典菲尔德于1878年发明,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速射兵器,金陵机器局于1883年左右引进生产

4门11mm十管加特林机关枪

该装备非原厂自带,大概率为中法战争时加装
中国俗称格林快炮,由大慈大悲的美国人加特林医生于1862年发明,金陵机器局于1881年左右开始仿制生产,图为陆军型

2门阿姆斯特朗9磅后膛炮

2艘杆雷艇

在经过历将近一年的建造工作后,1880年11月4日,超勇号下水,1881年1月29日扬威号下水。

下水前的超勇号

       1880年12月23日,丁汝昌率队赴英接舰,并于1881年4月24日抵达船厂。同年7月中旬,在中方接舰人员的监督下,两舰进行了海试。8月初,两艘巡洋舰正式移交中方,随后离开了出生地纽卡斯尔。1881年11月22日历经风涛的“超勇”、“扬威”成功抵达天津大沽口,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到场检阅并慰问官兵,之后林泰曾被任命为超勇舰管带邓世昌扬威舰管带

        作为北洋海军的起家资本广泛活跃于各种政治外交事件中。

        1882年7月,朝鲜爆发壬辰兵变,日本趁机派出部队准备武力入侵朝鲜。当时的大清派出了超勇、扬威两舰前往仁川与日军对峙。

当时日军的主力战舰扶桑号为船腰炮房型铁甲舰,于1878年1月建成,排水量3718吨,航速13节,主武器为4门170mm克虏伯后膛炮

8月20日,北洋水师护送4500名淮军登陆朝鲜,26日淮军进入汉城后迅速平定了局势,失去了借口的日方在评估了双方实力后选择了后退。

扬威号

      1884年,中法因越南问题爆发战争,日本认为中国无暇东顾,于是鼓动朝鲜开化党人掀起了甲申政变。超勇、扬威二舰又一次担当重任,掩护淮军增兵朝鲜迅速稳定了局势。

         1887年,随着致远号、经远号这两艘新锐战舰的回国,完成了历史使命的超勇、扬威从主力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开始担负训练任务。

         1894年,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爆发,清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平乱,超勇、扬威和济远、平远、威远等一起担负了护送陆军前往朝鲜的任务。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中国军舰和运输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超勇、扬威这两艘已经服役十余年且缺乏保养的航速不到12节的老舰也参与了战斗。两舰受到了日军第一游击队:吉野、高千惠、秋津洲、浪速四艘新锐战舰的围攻。虽然两舰英勇奋战,但1881年的世界一流实在难敌1893年的世界一流。

装备了152mm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mm阿姆斯特朗速射炮8门,47mm重哈乞开斯炮22门,360mm鱼雷发射管5具的吉野号巡洋舰

       当日14时23分,超勇号沉入了黄海的怒涛之中,管带黄建勋与舰同沉。

        同样受到重创,主炮全毁、大火纷飞的扬威号在管带林履中的指挥下一面灭火一面向浅水区撤退。然而半途却遭到了高速逃跑的济远号撞击,之后忙于逃命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又下令高速倒车导致扬威号大量进水。面对已经无力回天渐渐沉入水中的战舰,扬威号管带林履中悲愤万分跳海自杀,这艘本为撞击而生的战舰最终因己方战舰的撞击消失于海面。

【甲午风云】北洋海军舰艇介绍(一)超勇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