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丨一轮阶段经验:学习规划篇】

2021-04-22 22:40 作者:知行法学  | 我要投稿

前言:备考初期,大家都喜欢有一定的规划,这是科学且必要的。大家阅读本文章之前,请分清楚“规划”和“计划”的区别,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规划,但是初期不建议有过于细致的每日计划。由于大家所处的阶段不同,每个人的基础也不同,前期制定过于细致的计划,往往会因为执行不到位而陷入恶性循环,不要妄想一口吃个胖子。本文共分为十点,其中前三点为“制定计划的方法和原则”,第四点至第八点为“学习顺序和重点安排”,最后两点为“学习状态评估”。

一、制定计划的原则:不断经历失败和调整

复习经验告诉我们,无法完成复习进度和计划并不可怕,只有不断经历这样的失败和调整,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复习节奏、找到最有利于坚持的日常作息,最终达到最高的复习效率。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到“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要同左倾机会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它又要同右倾机会主义作斗争。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的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它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大家在一开始制定计划的时候,都幻想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甚至自己不动脑子去完全遵循别人的计划,这是不现实的。

主要有几点意见:

第一,降低下限。主要以复习几个小时为标准,每天把所学知识划分为几块(如法理学3小时,民法4小时,英语2-3个小时),不要提前预设复习“几章”,因为每章难度不同,遇见困难的章节肯定要拉长战线,而有些简单的章节则很快就能一笔带过。

第二,留有空间。每天的时间不要全都计划满,需要留有两三个小时的机动时间,比如在夏天偶尔睡过一两次或者冬天晚起一两次,不要暴躁,不要着急,接受现实,下不为例。一定要留有机动的时间,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每天复习必须有娱乐时间,可以固定在某个时间段娱乐;每周也要有娱乐时间,不要超过半天。

第三,不断调整。很多同学现在是大三下,难免会因为学业或者各种学校竞赛或者社团工作耽误,对于决心考研的同学,应当尽最大可能去屏蔽,千万不要留恋这些学生时代的“小打小闹”(冒犯了各位主席和会长,抱歉)。当然,有个别的事情可能不是能立马屏蔽的,比如已经箭在弦上的某个比赛,那就花费一些时间也没关系,尽量控制好时间就可以,不会影响学习的大局,心静自然凉。

二、追求完美就是最大的敌人

很多同学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之所以执行力很低,不是因为计划不完美,恰恰是因为计划太完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大家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留有自己的试错空间、调整机制、适当的机动时间,在有些情况下要与并不完美的自己达成和解。明天开始,希望大家制定计划、认真执行,遇见问题先耐心执行一周,一周后再汇报,相信绝大部分同学的任务量是基本合适的,剩下的就要看大家的努力了。

三、非冲刺阶段的计划以“周”为单元更合适

计划赶不上变化,立法时的美好在适用中总会出现很多问题,为了能够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建议大家:除了冲刺阶段(法考冲刺、考研冲刺)外,以周为单位制定计划。正因如此,所以在内部知识星球的置顶文件《新学员指导手册》中让大家前期以“周汇报”为主。

原因在于:1.非冲刺阶段,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目前一轮阶段,由于大家基础很薄弱,每天摄入新知识的数量不会很多。如果计划制定到“每日”很容易流于形式,最终成为扇贝单词那种日常形式打卡,缺乏对法学的再思考和沉淀;2.非冲刺阶段,学习自律性差。自律性差,就需要有计划来引导,而如果单纯以“月”为单元甚至以“两个月”为单元进行过于笼统的规划,那就缺乏监督和自律,最后完不成计划的概率很大。综上可得,基础薄弱,拒绝日打卡,因为需要沉淀;自律性差,拒绝月打卡,因为很容易懒散。

因此,建议大家在一轮、二轮阶段(不包括法考冲刺阶段)以周为单位进行梳理总结,同时每周给自己留出适当的休息时间,确保劳逸结合。 当然,冲刺阶段(法考客观题的冲刺阶段是8月份,考研的冲刺阶段是10月份及以后)由于大家基础好,每日摄入的知识量可以很大,那时候每日打卡、每日回顾、每日跟踪热点、每日梳理体系,以“日”为单位非常合适。

四、理论法学的学习顺序

理论法学的学习必须有顺序,这一点大家都有所意识,在此给大家统一回应。

就考研而言,人大宪法学教材的体系经过对两本书的整合后可以与法理学的体系契合,而法理学的体系最为纯正、经典,因此应当先学习法理学,后学习宪法。并且,法理学作为部门法的基础,对于其它部门法如民法和刑法的理解也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就宪法学和法理学的顺序而言,肯定是首先学习法理学。

另外,法律史因为其法学学科特色不如民法刑法等明显,偏历史学科的属性多一些,同时法制史也比较简单,因此可以一开始就学习法制史,也可以最后再学习法制史。

综上,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1)对法理学有畏难情绪的: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 (2)对法理学没有畏难情绪的:法理学→宪法学→法制史。不变的是,“法理学→宪法学”。

附:法考顺序随意,但是一般老师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并且为了和考研契合,无特殊情况下基本按照此顺序即可。

五、应用法学的学习顺序

应用法学三门没有固定的顺序,唯一注意的是要早点开始民法和刑法的复习。一轮先修阶段,也即3月份-5月份之间,请大家将民法刑法的法考课程学完,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样既能够为6月份-7月份开始的法考强化和冲刺缓解压力,同时加深对后续考研课程的理解,一举两得。

在时间上,建议大家立马着手。因为在民法和刑法上单纯听课和做题耗时就能接近一个月,并且知识的沉淀和理解还需要一段时间,宜早不宜晚。综上,现在就应当着手法考民法或者刑法的学习。

根据前面两届同学的情况来看,法考结束一年后知识基本处于遗忘状态,上一年通过法考的同学反而不占优势。因此,已经通过法考的同学,建议拿出去年的笔记或者换个老师,可以在进度上加快、倍速听课或者仔细阅读精讲书,但是这样的工作仍然要做。

六、复习备考前三个月的重中之重:民法、刑法、法理学

首先,民法刑法的水平是法学基础最好的体现。民法刑法内容多(民法多于刑法),理解难(刑法难于民法),体系性强(刑法又强于民法),比重大(民法刑法在法考和考研中都是最重要的学科)。基于以上几个特点,无论是大家本科、法考还是考研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民法和刑法两个科目。同时基于民法刑法两科在法考和考研中的密切关系,大家目前这个阶段梳理法考内容就可,一举两得。

其次,法理学是理论法学之首。法理学中很多概念是理解法理学甚至法制史的前提,其中很多分析框架也与民法刑法有所关联,利用法理学和部门法的互动可以在学好法理学的同时学好部门法。能否学懂法理学一个简单的标志,就是能否对法理学中晦涩的概念举出部门法上的例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底。

其它科目:宪法以法理学的理解为前提;法制史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比较简单;知产以对民法尤其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解为前提,有其独立性但是相对不难。

综上,在复习备考的前三个月,最重要的就是法理学和民法、刑法,并且三者之间还能产生有效的互动,能够互相促进理解。请大家在学好法考民法和刑法的同时,在法理学上进行相应的思考,这样在未来一到两个月内会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备考前三个月也可以穿插着其它科目的学习,但是主要的重心放在以上三科上。

七、一轮阶段每天两门专业课(7月份之前)

1.一轮阶段每天两门比较合适:如果长时间只学习一门,很容易疲惫;如果学习三门,则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理解。最好的就是每天安排两门,大家也要做好主次搭配,可以有主有次,也可以平均分配。每天每门专业课的时间尽量在3-4小时左右,太长容易疲倦(尤其是用脑量大的科目),太短则流于肤浅。

2.理论法学分阶段:理论法学的理解和操作性没有民法刑法那么强,建议大家分阶段完成,每科留足平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可,时间相对充裕。相对而言,法理学要多一些,宪法学次之,法制史的时间最少。

3.民法刑法贯穿始终:建议大家把民法和刑法的学习贯穿整个一轮先修阶段,因为民法刑法的细节和操作性强的东西很多,重在长期思维演练和理解。在民法和刑法的学习中,肯定会遇见很多很多的难题,需要大家有大量的思维演练过程,第一遍很有可能仅仅是雾里看花,所以拉长战线也是为听第二遍做准备。总之,民法刑法战线要长、细水长流。

PS:虽然这个时候大家学习的是法考的民法刑法,但是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当年的法考,而是为了加深理解和强化思维来应对考研的题目,所以时间上尽量延长战线,很多思考性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学习的效果不会太好。(但如果单纯为了准备法考,6月份之后就按照“民法7天,刑法7天”等类似的模式往前推,那就另当别论。)

八、读书顺序:先精读一本,在此基础上再借鉴其它

大家在复习初期,会有“法考两个老师都想选择怎么办”“宪法教材有两本怎么办”“法考民法和考研民法怎么结合,怎么分先后”等全部涉及到“两本书”这些问题。

我们的基本观点:先读一本,吃透一本后再读另一本。

应用法中以民法为例,在一轮阶段听完法考之后,对法考的体系进行梳理,吃透后再结合蓝皮书的体系,这样两个体系就能一目了然、相得益彰。不要一本书还没看完就误入另一本书,因为此时自己基础比较薄弱,这项工作耗时长且效率低,影响学习进度和状态。当然,也可以先看考研再看法考,这就取决于自己的先后顺序安排了。

理论法三门学科只能先看考研,再看法考。考研课本至少把形式体系掌握,然后再去用法考来促进理解和记忆,防止因法考打乱了考研的体系。宪法还涉及到蓝皮书和黄皮书的选择问题,建议梳理清楚蓝皮书的形式体系后,再对比黄蓝两本教材。黄皮书中有部分知识比较晦涩,建立起知识体系后对比学习效果会更好。

常见误区:在尚未精读一本的前提下,就开始拿着各种资料开始拼凑,看似学得很多很饱满,但实际上当遇见若干个章节无法做到一一对应时是无法驾驭两本书的,最终只能得出简单结论“这两本书不一样”,然后混乱、纠结、放弃。这种现象很常见,千万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九、入门和上道的几个表现

目前一轮阶段,入门和上道的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四个字:能学进去。只要大家每天是在快乐地吸收专业知识并且能学进去,那么无论多少、好坏、正误,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什么叫入门和上道?有这么几个标志,简单列举如下:

1.发现问题,并能用语言清晰表达出自己的具体问题(或者是执行计划中的问题,或者是具体的专业问题),而非笼统地说“我有问题”;

2.英语学习形成惯性,不管学什么每天都能学一些;

3.法考民法刑法听课比较入迷并且能搞清楚大部分知识,做题正答率至少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4.考研课本的体系框架大概能列出,具体知识一团糟但是能找出个别重点形成问题后发问;

5.看得下去书,听得下去课,每天的学习时间稳中有进,哪怕每天只有三个小时也算是很不错,继续进步;

6.有自己的发泄渠道和排遣方式,每天或每周都能在劳累的时候缓解自己的状态和心情;

7.注意力在知识本身之上;

8.逐渐对法学产生了一点兴趣,而不是每天疲于应对计划。尤其是在学到某一点的时候深入钻研而耽误了时间甚至打乱了原有计划,但是能从这种状态中真正“好像理解了一些问题”;

9.逐渐燃起与身边人讨论法学问题的勇气和自信,虽然自己说得可能还不对;

10.目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穿梭往返,养成查法条的习惯。

十、全年最好的状态

按部就班,忙而不乱,循序渐进,细水长流→以静制动,闭关修炼,恍然隔世

在未来多半年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大家可能要较长时间在家学习,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作出与往年不同的策略安排:不要再一味等待回学校(能回学校更好),而是要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好自己的三固定,“学习时间固定”“学习地点固定”“学习伙伴固定”。不要把“在家学习效率不高”当做一种借口,因为大家面临的环境和困难是一样的。自己要学会为自己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这本身也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去年一开始就经常告诉大家上面这些,这也是很多成功上岸的师兄师姐或者说准备任何大型考试大家应有的状态,请大家用心去领悟。

1.按部就班:这要求大家有较强的自律性,根据自己的计划严格执行,虽不要求大家百分之百执行(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总会有一些突发事件,这也属于人之常情),但至少应当完成自己的计划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此外,无论是在职还是还未毕业的同学,一定要有一个相对中观的计划并逐渐执行,这样学习起来会越来越有感觉。做计划不能太宏观如“我这个月学刑法”,也不能太微观如“我这个小时分成三部分,前二十分钟干啥”,尤其是这个阶段要制定相对中观的计划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适用性,如“本周学习刑法10章,法理学周五结课,平均每天学习内容是刑法、法理、英语”则基本差不多。

2.忙而不乱:这句话告诉大家每天都要很忙,但不要无头无脑瞎忙,今天临时起意学刑法,明天临时起意学民法,就只能是瞎忙而没有节奏。一个没有节奏的学习状态可以持续一周,比如应对本科的期末,但是无法应对未来半年的备考,人不可能长时间没有节奏。(当然,个别情况除外:如学习某个知识很深入的时候则“择日不如撞日”,直接延伸学习,影响自己的整体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是可以的,这是思考的表现。但是不能整个节奏被打乱,部分范围内的小节奏可以调整)大家要每天都忙起来,很充实地去学习,但是不要乱,要学会把握自己的节奏。

3.循序渐进:这就告诉大家不要一口吃个胖子,即使是天资再差的人,只要认真努力总会有一个积极的反馈和汇报。也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不要满足于“即时满足”,学会享受“滞后满足”,选择做时间的朋友,Think big, Think long。从思维的角度来讲,大家在多个阶段都会明显感觉自己的水平在上升,但是这都是阶段性积累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因此大家平时要多注重细节,才能做到循序渐进。

4.细水长流:与上面的词是一个意思,告诫大家不要一曝十寒,要避免出现“三天不学习,一学顶三天”的这种想法和行为,这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无法实现。

5.以静制动,闭关修炼,恍然隔世:记得当时在学校准备法考,每天晚上从自习室出来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总会有一种“身边人与我无关”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学进去”的表现之一。走在路上都会思考白天所学的案例和原理,以及课本上的一句话,吃饭的时候也会和人争论这些问题,这种“恍然隔世”的感觉应当是大家需要达到的。简单来说就是与外部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要是和考研与法考无关的世界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丨一轮阶段经验:学习规划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