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洲历史之布基纳法索篇(第一期)

2023-08-17 19:25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尼格罗人种

(一)黑色人种又称尼格罗人种,鼻子宽扁,鼻孔横径较大,凸嘴唇,口宽度大,嘴唇外翻,体味重。黑人的种族分类主要有尼罗特人、班图人(两者占黑色非洲人口的绝大部分)、含米特人等。主要集中分布于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黑种人原生地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而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的黑种人主要是殖民时期的黑奴后裔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黑人移民。对黑人的称呼在英语中以前用Negro,本为拉丁语中的“黑”,但有强烈的厌恶色彩。有些历史悠久的黑人团体还沿用这个单词,例如United Negro College Fund,美国媒体通用的名称是African American(非洲裔美国人)。Black(黑色的)也可以接受,Nigger(下等的)则完全是贬义词。尼罗特人是非洲民族集团之一。亦称“尼罗人”,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上游及其支流的广阔地区,往南直达维多利亚湖,包括苏丹南部(570万)和乌干达北部(340万)以及肯尼亚(430万)、扎伊尔(36万)、坦桑尼亚(45万)、埃塞俄比亚(30万)和埃及(22万)等国。尼格罗人种尼罗特类型,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厚,鼻翼宽,上腭凸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80米左右。语言均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自成尼罗特语支。按照语言特点时尼罗特人可分为两大支系:一是丁卡人努埃尔人卢奥人等;二是巴里人、洛图科人、马赛人等。尼罗特人大多信原始宗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尼罗特人居住地属热带草原,密集的雨量和长期的干旱相交替。他们主要经营农牧混合经济,辅以捕鱼、狩猎和采集。尼罗特人以牛奶和谷物为主要食物,普遍养牛,并把牛看作财富的标志。尼罗特人普遍保存氏族部落结构,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许多地区还处在原始公社制末期,有的虽已建立统一国家,但是社会结构松散。丁卡人和努埃尔人按父系续谱,有比较严密的政治机构,希卢克人曾建立王国。巴里人、洛图科人等也按父系续谱,大多分为较小的政治群体,有按年龄结群的习俗,掌管土地的长老和求雨的巫师起领导作用。近代以来尼罗河上游及其支流的广大地区成为欧洲奴隶贩子掳掠奴隶的地方,从此尼罗特人面临亡种灭族的厄运,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19世纪末尼罗特人居住地区被帝国主义国家强行瓜分,破坏尼罗特人之间的统一和团结,造成尼罗特人分散在许多国家的局面。含米特人旧译“含族”,亦称“哈姆人”。“含米特”意即“含的子孙”,得名于犹太经典《创世记》所载传说。谓含米特人的始祖为挪亚次子含,在昔日非洲学中含米特人一般分为北支和东支:北支系指柏柏尔人;东支指古埃及人、科普特人和库希特各族。

(二)19世纪末德国的埃及学者莱普修斯在非洲语言学中首先使用“含米特”一词,以表示北非和东北非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语言,其中包括古埃及语、科普特语、柏柏尔诸语和库希特诸语。20世纪初德国民族学家、非洲语言学者梅茵霍夫在这一语言概念的基础上创立种族主义的“含米特论”,后经法国语言学家德拉福瑟和英国人类学家塞利格曼等人的宣扬,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流传甚广。根据“含米特论”的观点时认为黑人低劣,不能创造文明,而是肤色较浅的含米特人给他们带来高度文明,这一学说曾在非洲学各个领域产生过消极影响。近现代的研究证明实际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含米特语族”,旧称含米特诸语言应分成古埃及语、科普特语、柏柏尔语族和库希特语族。而使用这些语言的各民族也不能构成统一的种族,柏柏尔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库希特人属于埃塞俄比亚人种(黑白混合种人)。那种认为黑人低劣、黑非洲文明由外面传来的“含米特论”实属种族主义的偏见,在当今非洲学中已被否定,“含米特人”一词也很少采用,而改用它原来所包含的各个民族的具体称谓。现代埃及人:古埃及人已与阿拉伯人融合,形成现代埃及人。科普特人:科普特人为古埃及人中仍保持基督教信仰者的后裔,人口约400万,现为埃及的少数民族。柏柏尔人:柏柏尔人为北非的民族集团,人口约870万,主要分布于埃及以西的北非各国。库希特人:库希特人为非洲之角和部分东非地区的民族集团,人口达1950万,主要分布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吉布提以及苏丹共和国东北部、埃及东南部、肯尼亚东北部和坦桑尼亚北中部。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其它三种分别是埃及人涂以赤色、亚洲人涂以黄色、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后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种人的基础。根据瑞典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非洲黑种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被划分为理智种。1781年德国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根据颅骨测量研究结果,作出更为系统的划分法,将全人类划分为五大人种:白种、高加索人种;黄种,蒙古人种;棕种,马来亚人种;黑种,埃塞俄比亚人种;红种,阿美利加人种。

(三)1870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提出新的分类法,将人类分为四大人种:尼格罗人种澳大利亚人种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同一个时期前后还有法国学者布丰提出的六分法,日本学者横山又次郎提出的八分法,布罗卡、居维叶和哈顿等人提出的三分法等。黄种人一般泛指东亚人群,黄色人种又称东亚人种。黄种人皮肤呈暗白色,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以及美洲地区,集中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根据美国学者奇迈可的研究,18世纪中期之前的各类西人旅行报告中认为东亚人属于白色人种,对东亚人(主要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肤色的描述多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榄色等,从未描述为黄色。但到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亚洲人的肤色被用一个并不明确的拉丁词fuscus,通常可以理解为深色或棕色,在1740年的德文译本中这个2词被译为德语的gelblich(微黄)。林奈在1758-1759年出版该书第十版时把亚洲人的颜色由fuscus改为luridus,而这个词可以译为黄、淡黄、蜡黄、苍白等等。其后尽管白种人至上主义者布鲁门巴哈认为肤色的分类不精确、易混淆,而且他自己只专注于头骨分析,但还是把流行的肤色分类与他的头骨分类相结合,1795年首次使用“黄色蒙古人种”的概念。从1972年理查德·勒沃汀发表那篇人类基因多样性在人群中分布比例的文章以来以“种族”这一类的标签把人类划分为不同集团与亚集团的传统分类法,开始越来越失去其生物学的依据。研究者相信人类基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个体之间,比较而言地域与族群间的差异反倒无关紧要,而且在种族与种族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根本不可能描画出有科学依据的分界线。最近有关基因与种族、基因与族群关系的研究显示现代人类基因多样性的现状是人类在约十万年前走出非洲很久以后晚至五六万年前才加快速度形成的,是人类基因在个体之间、集团之间历经长久的反复交换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网状演化”。而所谓种族则是更晚的“社会-文化建构”,这种“社会—文化建构”的本质则是政治性的,事实上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黄皮肤这样的观念与词语在今日学界与主流媒体上已基本消失了。黄种人肤色呈白色或橄榄色,大多数为黑色直发,少数为棕发、卷发。有棕色或是黑色眼珠,但有少数为金发碧眼。胡须和体毛适中,体味较淡。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鼻梁高度中等偏高,鼻尖点指数中等。眼裂中等,褐色虹膜,上眼睑褶发达,亚洲地区的黄种人大多眼有内眦褶遮盖泪阜,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色人种的显著特征之一。

(四)美洲印第安人的面部大多为长颅型,鼻子的突出度也很大。随着欧洲殖民者的统治与屠杀,北美地区的黄种人原住民占少数,而拉丁美洲多为印欧混血人种。远古时期黄色人种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古西伯利亚诸语言)、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印第安诸语言、波利尼西亚语族等,在近一万年前乌拉尔人横扫乌拉尔地区。但后来由于乌拉尔人的文化过于落后,比如芬兰人15世纪才出现国家,他们逐渐被排挤到边远地区。乌拉尔人很早就开始和白色人种混血,现代乌拉尔人多是黄白混血种,甚至是白人,他们分布在乌拉尔地区。主要语言是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瓦语(不是摩尔多瓦)、科米语、阿卡利阿语,在马来群岛的印度尼西亚语族是通常混有一定比例的尼格利陀等赤道人种因素。地区分布:乌拉尔地区:乌拉尔语系。东亚汉地九州(汉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列岛(大和民族)。西伯利亚地区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古西伯利亚诸语言)。南亚南亚类型处在东亚类型和马来类型之间,这里的南亚类型指的是南亚黄色人种,不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之间的混血印度人,而是说苗瑶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很多学者认为苗瑶语系与南亚语系之间有关系。东南亚部分为南亚类型,这里的南亚类型指的是南亚黄色人种,不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之间的混血印度人,而是说苗瑶语系、壮侗语系和南亚语系,其余为马来类型(印度尼西亚语族)。中亚突厥语族,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非洲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梅里纳人为黄色人种南方类型与尼格罗人种的混合人种。美洲美洲类型、美洲原住民。太平洋群岛密克罗尼西亚人、美拉尼亚人为马来人与巴布亚人的混合类型,均属南岛语族;北海道阿依努人、太平洋群岛的波利尼西亚人在相貌体质上具有类似地中海人种的特征,同时兼有一些黄色人种特点。分子人类学证实这两者的基因出自亚洲,与黄色人种同源,与欧洲人没有密切的遗传关系,其独特体质也许是在隔绝的孤岛中独立进化的结果。棕色人种又称澳大利亚人种,是按照遗传和体质为人类分类所划分出的一个人种,分子人类学研究证实他们的遗传基因的独特性,一般来说棕色人种包括澳大利亚土著人、美拉尼西亚人、巴布亚人和维达人(原始澳大利亚人)等支系。

(五)棕色人种是大洋洲、南亚次大陆和南洋群岛地区最早的居民,过去曾广泛分布于大洋洲、东南亚及南亚地区,但是在白人和黄种人到来后受到新移民排挤。只有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仍是大洋洲岛屿的主要居民,其余人群仅分布在澳洲、南亚次大陆、南洋群岛部分偏僻地区的深山或沙漠里。十九世纪澳大利亚原住民被分类为黑种人,但是由于体貌特征的不同,在二十世纪初期新一代的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原住民与非洲人种的区别,新一代的人类学学家像卡尔顿·库恩把澳大利亚原住民古利人和一些其它太平洋及印度洋岛屿人归类于棕色人种。棕色人种皮肤为棕色或巧克力色,通常为长颅型,头发棕黑色,并且卷曲。鼻子宽,胡子和体毛发达。和白种人及黄种人比较时棕色人种基因较为多样化,体貌特征内部差异更大。维达人又译作吠陀人,也称原始澳大利亚人,过去曾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白人与黄种人到来前维达人是这些地区居优势地位的族群。现存维达族群最多的国家是印度,该国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的民族有蒙达人、贡德人、桑塔尔人、霍人、卡里亚人、科尔库人、比尔人、布米吉人、朱昂人、萨瓦拉人、加达巴人、托达人等,总人口数千万,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中部和南部。 除印度以外其他国家现存的维达族群有斯里兰卡的维达人、马来半岛的塞诺伊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库布人、爪哇岛的巴杜伊人、苏拉威西岛的苏托阿拉人。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维达族群都生活在条件极差的丛林沼泽地带,至今仍保持采集、狩猎生活,总人口仅数万人。维达族群所使用的语言受邻族影响较大,印度的贡德人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语言,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使用印欧语系语言,印度尼西亚的库布人使用南岛语系语言,蒙达人和马来半岛的塞诺伊人则使用南亚语系语言。维达人的基因和大洋洲的棕色人种相似,但外貌有较明显的差异,一般认为维达类型是棕色人种中最早出现的,亚洲的维达类型人群迁徙至大洋洲后演化成为其他棕色人种,因此维达类型又被称为原始澳大利亚人。维达人的标准相貌为巧克力色皮肤,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脸型较窄但并不长,眼睛圆而大,嘴唇较厚,鼻型较宽,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相比时维达人身材普遍比较瘦小。

(六)美拉尼西亚人是太平洋西南部美拉尼西亚群岛的主要居民,包括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新喀里多尼亚人、斐济人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美拉尼西亚人,广义上美拉尼西亚人有时也用来当海洋棕色人种的统称。美拉尼西亚人受南岛语族影响较大,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美拉尼西亚语族,包括斐济语、安布里姆语、利富语、莫图语、雅比姆语等。美拉尼西亚人一般深棕肤色,头发卷曲,宽鼻厚唇,是所有棕色人种中五官最接近非洲黑人的类型。由于接受较多的紫外线辐射,一般赤道附近居民的皮肤和头发颜色都较黑。不过美拉尼西亚人是个例外,美拉尼西亚人具有除非洲黑色人种之外最黑的皮肤色素,但同时却有5%到10%的人长着金发。巴布亚人是太平洋西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上的主要居民,有700多种语言及方言,属孤立语系,称作巴布亚诸语言。巴布亚人普遍存在严重的蛋白质缺乏症,部分部族过去有食人习俗。新几内亚岛全岛都属于大洋洲,东半部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西半部曾一度是独立的国家,但独立不久就被印度尼西亚吞并,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与西巴布亚省。巴布亚人通常脸型窄长,深棕肤色,头发卷曲,深眼眶,眉弓隆起,厚唇。鼻翼宽,但不扁平,部分巴布亚人鼻梁高而隆起,鼻尖带勾状,类似地中海人种的鼻型。沿海城市地区的巴布亚人一般属中等身材,高山部落中的巴布亚人由于蛋白质缺乏症的缘故导致身材矮小,身高仅5英尺左右,高山地区的巴布亚儿童迁到近海平原后可成长到正常身高。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他们属游牧民族。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500多个部落,人数达七十五万之多,分散在整个澳大利亚。澳洲土著人大约有260种土著语言,属孤立语系,与世界上其他语言都很不相似。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基本外貌特征与巴布亚人相仿,通常为长颅型,深棕肤色,眉弓隆起,突颌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土著人鼻子较为宽塌,头发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72米,属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较粗壮。澳大利亚人种在同其他三大人种相比时有着最粗壮的眉弓,通常为长颅型、黑色卷发、下颚粗大、突颌、巧克力色肤色、眼睛深棕色或者黑色。澳大利亚人种俗称棕色人种,由Thomas Huxley在1870年的论著中最早定义,与高加索人种、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并列为四大人种。

(七)Huxley还将地中海人种作为高加索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之间的混合类型,Bellwood Peter在1985年的论著中认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南亚蒙古人种包含较高比例的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种成分,Bhasin在2006年著作中表示澳大利亚人种可能起源于亚洲人种、高加索人种分化前的类型。澳大利亚人种包括澳大利亚、巴布亚、美拉尼西亚原著民、尼格利陀,有时也指斯里兰卡、印度的维达人或者类似维达的人群。遗传学家Kashyap等人在2006年的论著中认为其考察的54个印度人种种有23个人群可以归入澳大利亚人种,其中主要为18个达罗毗荼语族、4个南亚语族以及1个印欧语族。红色人种又称亚美利加人种,简称红种人,曾被认为是第五大人种,是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一种误称。是德国生理和比较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于1775提出的五个人种划分方案中指出亚美利加人种皮肤色红,并且直到20世纪中期仍有人沿用,后来发现他们常在皮肤各处涂红色颜料,被误认为肤色是红的。实际美洲印第安人皮肤是黄色的,头发长而黑,与蒙古人种接近,在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体系中被列入黄色人种中。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基础。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

(八)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高加索人种(白种):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蒙古人种(黄种)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非洲人种(黑种)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美洲人种(红种)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澳大利亚人种(棕种)有着最粗壮的眉弓,通常为长颅型、黑色卷发、下颚粗大、突颌、巧克力肤色、眼睛深棕色或者黑色,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太平洋的岛屿上。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其实美洲的红种人并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由于他们崇敬红色,常用红颜料涂脸,被误为红种人。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血液特征、遗传疾并遗传基因等,所以学者们都用各自不同的标准对人种进行分类,因此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50年代以后在布氏分类基础上又增加指纹、血型等指标,使人种的划分逐渐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公认的人种划分标准。黑种人起源于热带赤道地区,该地区在一年之内受到太阳的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长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经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免遭损害;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以便在极度炎热时能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鼻低宽,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象羊毛一样卷曲,使每根卷发周围都有许多空隙,空隙充满空气,空气传热性差,因此卷发有隔热作用,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白种人起源于较为寒冷地区,该地区阳光斜射,光线较为微弱,紫外线也弱,当地居民体内黑色素含量低,皮肤呈浅色;身体较粗壮高大,以减少热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较长,以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体表毛发密稠,以防寒冷等。

(九)黄种人起源于温带地区,其肤色和身体特征的适应性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近几百年来历史证明以上三大人种的相互混合又长期地稳定在一定的地域内也能产生新的人种,如美国黑人其祖先来自非洲,它们与欧洲去的美国白人长期混合,现美国黑人体内已有20%以上白种人遗传因子,所以在体质上已明显地区别于非洲黑人,构成新的人种。在巴西则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国人等的混合,经过相当长的时期也形成新的人种——混血人种。美国科学家长恩在经过长达10年的酝酿和调查之后他认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种,并划分出32地域人种:美洲印第安人种:指欧洲人、非洲人到来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个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们散布在偏僻的地区,以狩猎、采集或半农业为主。人口不多,在遗传上常呈完全独立的状态。其特征是具有棕黄色皮肤,黑色粗直的头发,铲形门牙,突出的颧骨,鼻梁较突,体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频率高,明显地不同于有联系的亚洲地理人种的血型。波利尼西亚人种指分布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直至新西兰一带的人群。美拉尼西亚-巴布亚人种指分布在新几内亚岛、斐济群岛和西色为棕色,宽鼻型,黑色头发呈直或卷曲状,体毛少,在ABO血型系列,B型频率少。太平洋其它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呈暗棕色,圆型头,毛发卷曲,眉脊发达,鼻尖呈钩形,肩胛窄。澳大利亚人种指欧洲人到来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征是褐色皮肤、波状或卷曲状头发,线状体型,有很大的牙齿、明显的眉毛脊,颌骨外突,体毛中等浓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很低。亚洲地理人种主要指分布在亚洲大陆乃至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婆罗洲群岛等地的人种,又称为蒙古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呈浅黄色,头发黑而直,胡须与汗毛稀少,脸形扁平,颧骨较高,眼皮有波浪状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频率很高。印度地理人种指分布在南亚,自喜马拉雅山南麓到炎热的印度洋地区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自北至南由浅色到深色,眼睛呈蓝色,头发呈黑色或黄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高,不同于欧洲地理人种,而与亚洲地理人种相似。欧洲人种包括分布在欧洲的若干地域人种以及部分散居于西亚、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种,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种。其特征是肤色浅,鼻梁高窄,头发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黄色或褐黑色,嘴唇薄,体毛浓度,胡须和腮毛特别发达。

(十)男子秃顶频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掺入A2血型,Rn型频率高。非洲人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个非洲在内的若干地域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黑至深褐色,头发短而卷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宽,颌部明显突出,体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频率高,体内常具有对疟疾有相对免疫力的镰刀形血球。密克罗尼西亚人种指分布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身材矮小,肤色、毛色较深,长头型,头发多呈波纹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频率与波利尼西亚人种相似,但B型频率较高。长恩的九大地理人种分类的长处是简便好记,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体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考虑分开归属问题。再如长恩的人种划分都局限在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人种分类和分布,忽视地理大发现时代及其以后欧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迁移,由此引起人种大融合,从根本上改变美洲、澳洲人种分布等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愈来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划为北美地理人种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种是比较适宜的。另外还有报道称在热带雨林地区,考古探险队员曾发现罕见的绿色人种和蓝色人种,不过这些都没有得到充分考评。蒙古人种是人种划分中的一个概念,最早由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提出,是他划分的五大人种之一,后来该词成为黄种人的近义词。根据美国学者孔恩的观点称蒙古人种的特征主要是:淡黄色的皮肤,浅栗色的眼睛,多为黑色的直发,体毛及胡须均不明显,面部中等,颧骨较平,鼻梁中等,两眼内角具有特别的毗褶等等。他认为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人种支系,一支北亚人沿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发展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亚人则扩展到南太平洋诸岛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种划分的科学性遭到国际学界的质疑,美国人类学协会在1998年发表声明称不同种族之间只有6%的基因差异,94%的体质差异都存在于种族内部。“人种”是一个带有殖民色彩的概念,因而不主张使用。1775年在林奈的四大人种区划提出40年之后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在他的《人类的自然变种》一书中公布一个新的人种划分方案,全世界的人被分为五大人种,即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马来人种、尼格罗人种(初称埃塞俄比亚人种)、美洲人种。

(十一)他及后来的许多人种学家,还尝试从肤色之外寻找划分人种的方法,包括头骨、鼻部、头发、眼形、眼色、耳廓外形、牙齿、耳垢、基础代谢、血型、指纹等等,但运用这些标准均不能进行严格的人种划分。也有体质人类学者力图证明蒙古人种具有黄皮肤,“黄种人”和“蒙古人种”迅速相结合,成为近义词。1966年美国人种学家孔恩又提出五大原始人种区系的划分,其中第二个人种区系为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他们最初生活在东亚、东南亚、中亚及西伯利亚等地,后来一支北亚人沿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发展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亚人则扩展到南太平洋诸岛屿。蒙古人种的特征主要是:黄色的皮肤,栗色的眼睛,黑色的直发,体毛及胡须均不明显,面部平扁,颧骨突出,鼻梁不高,两眼内角具有特别的毗褶等等。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人种支系。孔恩的人种划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也仍然存在各种争议。部分蒙古族具有独立的浅色特质,是一种独立的人种特征;其肤色多呈白色、淡黄色,部分较为红润;黑色且较为细直的毛发,胡须和体毛不发达;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鼻宽度中等,鼻尖点指数中等;眼裂中等,褐色虹膜,上眼睑褶发达,大多眼有内眦褶遮盖泪阜;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色人种的显著特征之一;美洲印第安人的面部不像北亚说蒙古语族的人的面部那样扁平鼻根较矮,大多为长颅型,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蒙古人种”的划分被认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据美国学者奇迈可分析称布鲁门巴哈采用“蒙古人种”来命名东亚人并非因为蒙古人头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而是因为蒙古人是历史上最令西方惊恐的东方人,这个名称足以唤起西方对于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等的历史记忆,其后“蒙古眼褶”、“蒙古斑”以及“蒙古人病”(唐氏综合征)的命名则体现种族思维在医学中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蒙古政府还曾为此向世界卫生组织提起抗议,另一方面“蒙古人种”与“黄种人”的结合也进一步催生出近代欧洲的所谓“黄祸论”,当代“蒙古人种”等概念的使用仍是在政治、学术、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有争议性的话题。黄种人:起源中亚和东亚,但也有说起源东非维多利亚湖沿岸。主要特征是黑色且较为硬直的头发,眼有内眦褶,体毛不发达,肤色较浅。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以及位于南北美洲的大陆。

(十二)白种人:主要特征是呈大波浪状且较为细软的毛发,毛发颜色主要有白、金、红、棕、黑等主要的五种大色调。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较浅。白色人种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后的北非土著,后来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定居,扩散到北非、西亚、中亚、南亚、欧洲以及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至整个大洋洲和南北美洲。黑种人:起源于非洲,包括尼格利罗人和科伊桑人的最古老种族也被归入为黑种人,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卷曲状的毛发,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两个类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鼻矮,通常为圆颅型,肤色极黑;后者分布在非洲萨赫勒地区,鼻小唇厚,通常为长颅型,肤色较黑。黑种人又包括两大族系:苏丹族系和班图族系。二者在非洲的分布大致以赤道为界,苏丹族系居赤道以北,特点是肤色纯黑;班图族系居赤道以南,特点是肤色浅黑。如南非的黑人领袖曼德拉大家比较熟悉,其肤色就不是很黑,因为南非黑人属班图族系。还有两个被归类为尼罗格人的古老种族,分别为尼格利罗人和科伊桑人,尼格利罗人是中部非洲最早的居民,科伊桑人则是南部非洲最古老的居民。他们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种族,但因为受到后至移民的排挤,他们的人口已经非常稀少了,仅存的部落分别分布在热带雨林与荒漠中。尼格利罗人:尼格利罗人通常被称为俾格米人,但俾格米人并非他们的正式称呼,而是泛指所有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不超过5英尺(约1.52米)的民族,非洲俾格米人的正式称呼是尼格利罗人。尼格利罗人是中部非洲最早的居民,班图人扩散至中非后尼格利罗人受到排挤、迫害,人口大量减少,仅剩60万人,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等国的密林中。尼格利罗人属于尼格罗人种尼格利罗类型,他们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身材矮小,成年人平均身高仅1.4米,是世界上最矮小的民族。他们的体型颇像未发育完全的孩童,头大腿短,人人都长着圆滚滚的肚子,肚脐眼凸起。关于尼格利罗人为何身材如此矮小,一直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他们身材矮小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研究者曾经以为在尼格利罗人中矮个可能比高个更有优势,比如矮个生育力更强,但事实正好相反。

(十三)科伊桑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种族,为赤道人种的一个古老支系,发源于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与赞比西河之间地带。其体貌特征与一般非洲人明显有别,他们肤色较浅,呈黄褐色,面部扁平多皱,颧骨突出,眼睛细小,多内眦褶,带有蒙古人种的很多特征。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仅145~150厘米。主要分布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境内,以狩猎采集为生,有本民族的语言。科伊桑人的人口约有30万,主要包括霍屯督人、贝达马拉人和布须曼人。科伊桑人过去分布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和森林中,班图人扩散时他们退居到南方。后来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人数急剧下降,幸存者被迫退居荒凉的卡拉哈里沙漠地区,撒哈拉地区沙化之前西非的西苏丹和中苏丹与东北非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伊斯兰教在西非的传播与贸易同步进行,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是参与撒哈拉商道贸易的黑人商人和苏丹地区诸王国的统治者。11世纪70年代信奉正统伊斯兰教的穆拉比德人在今毛里塔尼亚迅速崛起,并同时向南北两个方向出击,向北征服北非建立一个庞大帝国的同时向南于1076年征服加纳王国,伊斯兰教进入该地区。继加纳后在西苏丹崛起的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使伊斯兰教得到进一步传播与扩散,伊斯兰教进入中西苏丹地区,逐渐形成混合伊斯兰教,或称为土著伊斯兰教,逐渐成为非洲化的伊斯兰文明。加纳王国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西非国家,阿拉伯学者穆罕默德·本·易普拉欣·法佐里是第一个提及加纳的学者,他在著作中称加纳为黄金之国。早在3世纪柏柏尔人就建立加纳王国,8世纪从事农耕的索宁凯人夺取加纳政权,10~11世纪加纳进入全盛时期。加纳首都昆比萨利赫是位于撒哈拉商道中西线的重要贸易点,11世纪中叶加纳王国转衰1076年,穆拉比特人征服加纳,1200年索索国攻占加纳,1240年马里灭加纳,成为西非新的霸主。马里原是尼日尔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区的一个小酋长国,11世纪初是加纳的藩邦,1054年独立,1224年被索索国占领。马里的崛起得益于王子松迪亚塔,1250年松迪亚塔辞世,其长子曼萨·叶雷伦库继位,保持国家统一,并进一步拓展疆土,并赴麦加朝觐,开始引起阿拉伯世界对马里的关注。1307年松迪亚塔外甥坎库·穆萨夺取皇位,称曼萨·穆萨。穆萨1324~1326年赴麦加朝觐震动伊斯兰世界和西欧,据记载显示朝觐队伍至少有8000人,其中奴隶500人,每人手执一根2公斤重的金仪仗。随后是100头骆驼组成的运输队,每头驮130公斤黄金,此外还有上千头骆驼驮运所需物品。

(十四)沿途穆萨挥金如土,仅送给埃及素丹的礼物就有5.5万第纳尔,他的施舍使开罗金价下跌12%,12年后还没有恢复到当年水平。这次朝觐让全世界都知道马里之富有,人们称穆萨为“金矿之王”。1339年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首次标出马里国,穆萨端坐其中。位于贝宁、尼日尔和尼日利亚三国交界处的登迪地区是桑海帝国的发祥地,当地居民索尔科人以渔业为主,7世纪末撒哈拉的拉姆图纳族进入该地区,赶走索尔科人,并建立桑海帝国。1010年桑海帝国国王迪亚皈依伊斯兰教,成为桑海历史上第一个穆斯林国王。马里的崛起使桑海受到威胁,1325年马里征服桑海,1335年桑海王子趁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去世之机回国重建桑海帝国。15世纪末桑海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疆土包括尼日尔河曲的新月形地区。桑海帝国军事力量强大,仅1591年的一次战争中就出动3万名步兵和1万骑兵。卡涅姆-博尔努王国位于乍得湖周围地区,11世纪时加涅姆王国的国王“马伊”接受伊斯兰教,13世纪该王国进入强盛时期,14~15世纪逐渐衰落,1391~1392年迁都博尔努,16世纪博尔努王国重新崛起。对豪萨人起源众说纷纭,但豪萨城邦起源却有统一认识。19世纪上半叶西非地区爆发一场规模巨大的“圣战”,豪萨地区是圣战的策源地和中心,圣战促进伊斯兰教的发展和伊斯兰文化的广泛传播。豪萨语最初作为一种商业用语,在贸易场合被光发使用,但它只是一种口语,没有文字,因此无法书写和记录。13世纪由于受到阿拉伯语的影响,尤其是伊斯兰教在豪萨地区的广泛传播,阿拉伯语开始渗入豪萨语,圣战后伊斯兰教确立统治地位,豪萨语的文字形式最终产生和形成。豪萨语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结构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语法现象,豪萨语有两性之分。豪萨语易于掌握,被西非不同种族接受,同豪萨族毗邻的桑海族、杰尔马族、伊博族、富拉尼族和图阿格族中不少居民都用豪萨语作为第二语言。非洲种植有250多种农作物,如水稻、高梁、白色玉米、芝麻、可可、扁豆、南瓜、油棕。就整体而言非洲的商业是欠发达的,除了历史上曾存在的几个小国外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几乎从未被商品经济所触及,直到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前非洲的经济活动中还没有出现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这就决定社会财富还不可能用货币形式进行积累。黑人各族在观念中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致,但它是通过神的中介来实现的。铁匠在非洲社会地位相当高,他被视作“杰出的火之王”,被称为“大地的长子”。

(十五)口头文学:非洲黑人各族有悠久的口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文字写成的书本,而是仰赖于贮藏在人们脑子里的语言,世世代代口耳相传,这是非洲黑人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口头文学由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保存、讲述,这些人是非洲“活的记忆”,活的百科全书。在非洲家庭中父母或长者是第一任老师,他们传授知识不仅通过经验,而是借助故事、童话、传说、格言、谚语等。非洲的口头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传述黑人各族的文明成果,使黑人文明得到继承和发展,被视为“非洲的社会档案”,殖民时期黑人各族的口头文学受到极大摧残。谚语:黑人各族的大量谚语生成于丰富多彩的口述故事中,口述者在故事叙述中情节转折或发展到高潮时往往要来一句警句、格言或总结性的谚语。非洲谚语有闪烁真理光辉的警句,有道德训诫式的谚语,有关于自省与修养的,有关于勤奋求职的,有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如“踢人的马,在马厩就要当心”;“自己的半截斧子也比借来的强”;“狼头伸进羊圈,决不会谦逊地把身子留在外面”;“狮子不会出售牙齿”;“露水不能与太阳共事”;“和平即富裕”;“黑夜再长,天总是要亮的”;“不要用脚踢开帮你渡过河的小船”;“保持你的尊严比保护你的财产更重要”;“令人痛苦的老实话远远胜过恶人的甜言蜜语”;“逆风撒灰,灰一定撒入自己的眼中”;“不听训诫的孩子要遭殃”;“在哪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智者的全部错误合起来,也会堆成大山的”;“畏惧大海的人不会成为航海家”等。雕塑:一些享誉西方世界的艺术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甚至认为黑人雕刻是现代立体主义之源,有木雕、石雕、铜雕、泥塑和骨雕。木雕在非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热带气候和虫害的影响,保存的木雕作品据推测最多不超过200年。最常用的有铁木、红木、乌木等硬木,工具主要是宽刀和短柄横口斧。石雕是非洲最古老的雕刻艺术,铜雕的大发展时期是16、17世纪,骨雕主要指象牙雕刻。音乐舞蹈:非洲各族的音乐有很大的独特性,最突出的特征是强烈的节奏感,其次是声音音色的力度和其社会性、大众性。乐器分打击乐器(包括体鸣乐器和膜鸣乐器)、吹奏乐器(也称气鸣乐器,包括笛、簧管、号角、喇叭等)、弹拨乐器(也称弦鸣乐器,主要有齐特琴、琉特琴、竖琴和里拉琴4种),非洲各族的音乐和舞蹈是浑然一体的。南部非洲祖鲁族的跺脚舞就是以强烈的腿部律动来表达炽热情感的,以腿部动作表现节奏的舞蹈还有“踢跶舞”(茨瓦纳族、祖鲁族、索托族)、“大跨步舞”等。黑人各族共有上千种舞蹈,几乎每一种舞蹈都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律动性,当舞蹈表达某个主题或一个连贯性故事时就演变成戏剧形式。

(十六)人体装饰艺术:面具主要流行范围在西非,东非除个别民族外大多不熟悉面具,非洲的文身艺术主要分布在苏丹南部、刚果、坦桑尼亚等国家。宗教与伦理习俗:非洲各族人民信奉的宗教主要有三种,即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其中伊斯兰教是非洲信封人数最多的宗教,占40%左右,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有15个左右。基督教传入非洲比伊斯兰教早,早在1世纪基督教兴起初期就传入埃及等地。思想意识与科学技术:黑格尔之后西方学者对非洲文明的认识深受“含米特理论”影响,认为非洲各族人民从来没有自己的历史,一切具有文化成就性质的东西统统是从亚洲来的移民带给他们的,1945年在刚果(金)传教的比利时牧师唐普尔发表《班图哲学》一书对黑人哲学加以肯定。对于非洲的历史直到20世纪还有很多人认为非洲没有历史,但非洲丰富的口头传说否认这一说法,口头文化也是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农业方面非洲共培育出200多种农作物,构成一个庞大的农作物体系,其中有稻子、高梁、粟、豇豆、大豆、地豆、芝麻、蓖麻、油棕、卡里特油果、西瓜、柯拉果、胡椒等。非洲黑人技术的缺陷在于任何一个黑人传统社会都没有学会使用轮子,都没有使用犁耕,都不会烧砖制瓦。饮食:在非洲受气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非洲食物以调味艺术而闻名,将各种各样的香料及调味料如肉桂、辣椒、豆蔻、丁香等运用到淋漓尽致。从北非到南非由于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饮食的主要风格在于以烤煮烩炖等方式下的各种食物的“杂烩”。非洲大地原产的香料、蔬菜、水果品种繁多,所以非洲人自古以来就形成将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习惯,对肉食大多采用烤制后再用上咖喱、番茄汁、奶昔等淋拌的制作方法,面食则多采用与水果相拌过油微炸的烹饪方法。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叶末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从黑非洲掳走大批黑人,将其远程贩运到美洲等地,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隶贸易。由于奴隶贸易主要是在大西洋东西两岸进行,西方国家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奴隶贸易延续4个世纪之久,使亿万非洲人丢掉生命,给非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是非洲历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时期。奴隶贸易为西欧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十七)在非洲历史上奴隶买卖很早就出现,1世纪的《红海回航记》一书就有关于来自非洲之角的奴隶的记载,7世纪末阿拉伯人进入北非后也曾把抓来的黑人贩运到阿拉伯国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欧洲的14世纪已经有西班牙人贩卖从北非带来的黑奴,尔后葡萄牙人也开始这项贸易。1441年葡萄牙人贡萨尔维斯率领一艘船沿非洲西海岸向南绕过布郎角上岸,从那里带走10个黑人回到欧洲,从此葡萄牙经常派出一些船只去西非海岸进行掳掠。进入16世纪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和美洲大陆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杀害大批印地安人,迫切需要廉价的劳动力来开发殖民地,于是公开鼓励从非洲输入奴隶。1510年最早的一批非洲非洲黑人(约250人)被带到西印度群岛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从此贩卖黑奴的规模就越来越大。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在海上称霸的时代,奴隶贸易为他们带来巨额的财富,因此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竞插手,英国、荷兰和法国力图打破西、葡的垄断。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歼灭,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优势一落千丈,荷兰取而代之,荷兰从16世纪以来到17世纪中叶几乎垄断海上的奴隶贸易。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下半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的高潮时期,奴隶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赚钱最多的行业,成为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活动,参加奴隶贩运的国家除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外还有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以及美国、巴西等。到18世纪80年代中叶从非洲输出的黑奴隶平均每年近10万人,欧洲殖民者把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有机地串联起来,成为当时盛行的三角贸易。三角贸易由三个航程组成:第一个航程为从欧洲国家的港口到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欧洲人以廉价的制成品如酒、军火、棉织品以及各种装饰品等换取奴隶,或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奴隶;第二个航程是把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各地,同其交换矿产和农产品;最后一个航程是从美洲回到欧洲,把从美洲带来的工业原料和种植园农产品在欧洲市场出售。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大西洋奴隶贸易逐步走向衰落,18世纪末欧洲废奴运动蓬勃兴起,英国于1807年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其他国家也相继宣布禁令。但追求暴利的欲望使奴隶贸易实际上并未终止,走私贸易随之猖獗。19世纪上半叶起美国成为主要贩卖黑奴的国家,大批非洲黑人从那里被贩卖到红海、波斯湾沿海国家,并长途贩运到西印度群岛和美洲大陆。

(十八)19世纪50年代黑非洲每年向古巴、巴西等地输出的奴隶达5万以上,19世纪下半叶奴隶贸易基本被刹住了,但并没有最后绝迹,零星的贩卖活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初。被掠的奴隶在贩运到美洲以前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从内地贩运到沿海集中地;在集中地接受奴贩挑选;转运在贩奴船上。奴隶从内地送往沿海的集中地一般都有一段长距离路程,奴隶贩子为了防止奴隶逃跑而给奴隶带上沉重的脚镣,有时还有铁链把奴隶双双拴在一起,也有的奴隶贩子让奴隶扛上几十千克重的商品,如象牙、兽皮、高粱、蜂蜜之类,找不到合适的产品时甚至让他们背上一块大石头或一袋沙土。最后一个阶段是装载贩奴船上,从尼日河三角洲一带起程到西印度群岛,顺风时要七、八个星期,奴隶们挤在闷热的船舱里,卫生条件极差。17、18世纪奴隶贸易即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的谴责,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团体也纷纷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蛮性质。18世纪下半叶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对奴隶贸易同废除奴隶制度的呼吁汇合在一起,形成波澜壮阔的废奴运动,参加这个运动的人有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但也有从经济角度出发的,后者认为种植园奴隶频繁暴动和过高的死亡率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有效地制止奴隶贸易,英国派遣海军在海上巡逻。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又分别同欧洲主要的贩奴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签署协定,规定对载有奴隶嫌疑船只可以拦截检查,以惩罚从事奴隶贸易的商人,1862年美国同意签署这份协议。19世纪80年代美洲输入奴隶最多的古巴、巴西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和解放奴隶的法令,在1885年柏林会议和1890年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西方国家又通过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这样长达4个世纪、使非洲遭受无法估量损失的世界性奴隶贸易才逐步被废止。南非人民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20世纪90年代彻底埋葬种族隔离制度,这标志着非洲人民长期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在新世纪之初相聚在具有光荣的反对种族主义传统的南非,探讨和制定反对种族主义的战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意义。殖民主义、外国侵略、奴隶贸易和种族隔离制度都是种族主义的典型表现,在历史上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亚洲中无辜百姓深受殖民主义和外国侵略的蹂躏,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从东南亚到中东,没有一个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能够幸免于难。在非洲中殖民主义的铁蹄几乎践踏每一寸土地,奴隶贸易以无数非洲人的血泪写下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十九)在美洲中新大陆的发现打破土著人纯朴平静的生活,大批印第安人惨遭屠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几乎被剥夺殆尽。然而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经过亚非拉人民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后近百个国家挣脱殖民主义的统治,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联合国成立后连续发动向种族主义作斗争的三个十年活动,并于1963年通过《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重要文件,极大地推进全球范围内反对种族主义的进程。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1956年领导蒙哥马利城黑人成功抵制当地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行为,1963年8月马丁·路德·金组织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自由进军”运动,率领20多万名黑人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8月28日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发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正义呼声。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兰士瓦省沙佩维尔镇的非洲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南非当局推行种族歧视的《通行证法》。通行证法是南非当局颁布的几百项有关种族歧视的法令之一,规定年满16岁以上的非白人必须随身携带通行证,证件不全者随时会遭到逮捕。游行群众遭到南非当局的野蛮镇压,有70多人被枪杀,240多人被打伤,造成震惊世界的惨案。1966年11月9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把每年3月21日定为“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这是为了纪念1960年3月21日南非沙佩维尔惨案和反对种族歧视而确定的。在涌入北美的移民中非洲人群体是不情愿的,他们当中有50万人是在1619至1808年间被作为奴隶贩运来的。随着美国内战在北方的自由州和南方的奴隶州(其中有11个已脱离联邦)之间的爆发,结束奴隶制的进程于1861年4月开始。1863年1月1日战争进行一半,亚伯拉罕·林肯总统颁布《解放宣言》,宣布在那些已脱离联邦的州中取消奴隶制。随着1865年《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的通过,奴隶制在整个美国被取消。但是即使是在奴隶制结束后美国黑人也仍为种族隔离和低水平教育所阻碍,为了寻找机会,美籍非洲人掀起一个国内移民浪潮,即从南方的农村迁移到北方的城市。但许多城市的黑人却无法找到工作,根据法律和习俗时他们必须与白人分开居住,生活在被称为贫民区的破败街区内。2002年白人家庭净资产是8.8万美元,是拉美裔家庭的11倍,接近非裔家庭的15倍。据统计显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黑人人数是白人的3倍,黑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白人少6岁。

(二十)美国的少数民族受到就业和职业歧视,2003年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收到有关工作场所种族偏见方面的指控达2.9万件,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11月黑人的失业率为10/8%,白人是4/7%,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来自于至少38个国家的未成年人从事着奴隶性劳动,在美国无力负担医疗保险的4500万人中700万是非洲裔美国人,占美国非洲裔人口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这个比例比白人高77%。根据《2005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显示在美国的司法、医疗、就业和职业等领域存在着种族歧视现象,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2005年1月28日一群来自亚洲的青年在美国纽约参加反对当地电台播放“海啸之歌”的抗议活动,数百名亚裔人士、部分纽约州议员、纽约市议员聚集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狂热97”广播电台所在地,强烈抗议该台在前一周连续4天播放侮辱海啸灾难遇难者并带有种族歧视内容的“海啸之歌”,要求结束“早晨的琼斯小姐”广播节目并呼吁联邦政府对该电台进行制裁。美国种族偏见和偏执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仇恨犯罪增加,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在2004年11月22日公布的对16%的执法单位有关报告的统计显示2003年美国发生的总共7489件仇恨犯罪案中有3844件与族裔仇恨有关。《洛杉矶时报》2004年5月3日报道称受“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影响,2003年全美共发生针对穆斯林的仇恨事件1019起,同比增长69%。加州针对穆斯林的仇恨事件共221起,同比增长近3倍。美国司法领域种族歧视司空见惯,既然白人歧视黑人,同时也有歧视白人的逆向歧视。《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ABC)联合展开的调查显示只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国人仍然把种族主义视为“大问题”,这比1996年的54%少了一半以上,同时有很大部分的受调查者相信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的种族关系会改善。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是指1998年8月7日美国驻东非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大使馆几乎同时遭遇汽车炸弹袭击的事件,这两起共造成224人不幸遇难,超过4500人受伤的恐怖袭击,被认为是由奥萨玛·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的当地成员所为,同时也第一次引起世人对本·拉丹和“基地”的注意,美国联邦调查局很快便将本·拉登置于十大通缉要犯之列。与此前发生在纽约的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和发生在沙特阿拉伯的1996年阔巴尔塔楼袭击以及之后2000年发生在也门的美国海军科尔号爆炸案一样,这次的大使馆爆炸案也是发生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之前一起主要的反美恐怖袭击。对于这次袭击在当时正卷入莱温斯基丑闻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仅仅作出一些相对克制的回应,例如使用巡航导弹袭击被美国指责为“基地”服务的一家苏丹工厂和“基地”位于阿富汗的营地的“无限延伸行动”以及逮捕这次炸弹袭击的嫌犯等。

(二十一)这些克制的举措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基地组织实施“九一一恐怖袭击”,同时在美国国内也引起应该对恐怖主义采取军事还是法律行动的争论。1998年8月7日放置在两个大使馆附近的汽车炸弹在当地时间上午10:45相继爆炸,在内罗毕的美国大使馆由于位于一个繁忙的市中心区域而造成213人死亡和4000人受伤。在达累斯萨拉姆由于离市中心较远,此处的爆炸造成12人死亡和85人受伤。两座大使馆的建筑破坏严重,必须重建。恐怖分子的目标显然是使馆内的美国人,但是除了几名外交官外几乎所有的遇难者都是当地的非洲平民。在内罗毕中有32名肯尼亚籍使馆工作人员和12名美国人遇难,在达累斯萨拉姆中8名坦桑尼亚使馆工作人员遇难,其余的遇难者都是访客、过路人或者在附近建筑物中的人。伊斯兰恐怖组织“基地”宣布对两起爆炸案负责,“基地”组织头目艾曼·扎瓦希里是绝大多数恐怖袭击的最高策划者,其中包括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以及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立即下达在1998年8月20日对苏丹和阿富汗境内恐怖分子目标进行巡航导弹袭击的命令,并在一次黄金时段的电视讲话中向公众宣布这一代号为“无限延伸”的行动。FBI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当局立即展开爆炸案的调查工作,一份嫌疑人名单被列出来,并且有数人被控涉嫌参与这次炸弹袭击。在伊拉克中萨达姆·侯赛因的官方通讯社赞扬本·拉丹为“阿拉伯和伊斯兰的英雄”,稍后克林顿政府的最高反恐官员理查德·克拉克则宣称萨达姆在爆炸案后为本·拉丹提供庇护,在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中一个法庭于当年11月20日宣布本·拉丹在爆炸案中没有犯下罪行。法祖尔生于科摩罗,自1990年起追随本·拉丹,后成为“基地”组织东非地区行动负责人。除策划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袭击外他还被指涉嫌策划2002年肯尼亚蒙巴萨天堂饭店爆炸袭击,索马里过渡政府总理高级媒体顾问(阿卜杜拉赫曼·奥马尔)在2011年6月11日证实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事件主谋、“基地”组织东非地区头目法祖尔·阿卜杜拉·穆罕默德已被索政府军击毙,这是索马里过渡政府官员首次正式承认索政府军将法祖尔击毙。奥马尔当天接受新华社报道员采访时说法祖尔及其一名随行人员在驾驶车辆行经首都摩加迪沙一处检查站时遭遇索政府军阻拦,后者欲将其逮捕,但遭遇上述二人抵抗,政府军随后对其开火并将其打死。政府军还从他们的车辆中搜出笔记本电脑、地图、移动电话等物品,并缴获大笔现金。当天早些时候肯尼亚警察总长马修·伊提尔宣布法祖尔已在索马里境内被击毙,但他同时又表示相关人员正在就两名恐怖主义嫌疑人身份进行DNA检测。

布基纳法索

(一)布基纳法索是位于非洲西部沃尔特河上游的内陆国,东邻贝宁、尼日尔,南与科特迪瓦、加纳、多哥交界,西、北与马里接壤。全境大部地区为内陆高原,地势平坦,自北向南徐缓倾斜,平均海拔不到300米。北部接近撒哈拉沙漠,西南部奥罗达拉地区地势较高。纳库鲁峰海拔749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穆温河、纳康伯河和纳齐农河,国土面积为274122平方公里,首都为瓦加杜古。全国划分为13个大区、45个省和301个市镇,人口总数为2210万,共有60多个部族,分为沃尔特和芒戴两个族系。布基纳法索为西非文明古国,境内约有60个不同部落。摩西族为该国内主要种族,原名上沃尔特,1984年改为“布基纳法索”,意思是“正人君子之国”,结合当地主要语言摩西语的burkina(意为“正人君子”)和班巴拉语的faso(意为“国家”)。布基纳法索境内早期居民是塞努福人、博博人、古龙西人、萨莫人和布桑西人,12世纪达贡巴人的一支由今加纳北部迁居黑沃尔特河、白沃尔特河上游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莫西人,并先后建立丁滕科多戈、亚滕加、纳滕加和桑杜马4个莫西王国。纳滕加王国的历代国王在礼仪上被确认为各莫西王国的最高统治者,称莫罗·纳巴,意为“大君主”。这个以纳滕加王国为中心的联合体,通常被称作“莫西帝国”,各王国盛行奴隶制度。13~16世纪除亚滕加王国外其他莫西王国都长期与外界隔绝,18世纪伊斯兰教渗入莫西地区。1896年时法国人来到上沃尔特地区,并声称此地为法国属地,但长久以来统治该地的摩西人顽强反抗。直到1919年时首都瓦加杜古沦陷,一些原属科特迪瓦北方的省分被并入新成立的殖民地里,合称“上沃尔特”,是法属西非联邦的组合单位之一。1932年法属西非因为经济上的考量被拆散成较小的单位,直到1937年时上沃尔特与周围地区才被重组,并改称为“上科特迪瓦”。1956年时法国通过新的法案重新检讨该国的海外属地政策,上沃尔特也在两年后的1958年时被升格成法国底下的自治共和国,并在1960年8月5日脱离法国独立。独立后的上沃尔特历经长达数十年的政治不稳与多次政变,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始有所起色。1896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布基纳法索,190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886年,德国探险家G.A.克劳塞进入瓦加杜古。接着,法国人进入莫西地区。1895年,法国分别取得了对桑杜马和亚滕加的保护权。1896年,法国殖民军入侵布基纳法索,法军占领纳滕加王国的首都瓦加杜古后,通过与各地国王、酋长签订条约,先后使古龙西、多里、滕科多戈、博博-迪乌拉索等地区接受保护,从而布基纳法索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二)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布基纳法索几经肢解,1896~1904年法属西非领地总督对布基纳法索实行军事统治,1904~1919年它被划归上塞内加尔和尼日尔殖民地(包括今马里、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基纳法索人民为反对殖民当局的横征暴敛,举行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法国为加强统治于1919年建立上沃尔特殖民地,1932年布基纳法索又被分割成3部分:北部划归法属苏丹;东部划归尼日尔;中部、南部和西部划归象牙海岸(即今科特迪瓦)。1947年布基纳法索重新成为法属西非领地中一个单独的殖民地,在法国殖民者统治下布基纳法索的传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数十万人流入科特迪瓦、尼日尔等地做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基纳法索的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1951年布基纳法索工人罢工,1952年工人们又参加法属西非各领地反对种族歧视和强迫劳动的罢工,迫使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海外领地劳动法。1956年博博人韦赞·库利巴里领导的非洲民主联盟与莫西人领袖萨加纳巴领导的教育非洲群众社会党合并,组成统一民主党。1957年3月布基纳法索成立以韦赞·库利巴里为首的第1个非洲人政府,1958年布基纳法索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5日独立,定国名为上沃尔特共和国,同年11月颁布宪法,1961年法国军队被迫撤出上沃尔特。自独立以来军队已发动过5次政变,接管政权。独立后由于政党、工会和传统领袖3股势力的矛盾,政权几经更迭,形成文官政府和军人政府交替执政的局面。独立初期亚梅奥果任国家和政府首脑,为第一共和国时期。1966年在工会罢工浪潮的冲击下军队接管政权,陆军参谋长拉米扎纳出任总统兼总理。1971年军人和政党领袖联合组成“还政于民”的过渡政府,由韦德拉奥果任总理,为第二共和国时期。1974年2月拉米扎纳宣布禁止政党活动,解散议会,废除宪法,恢复军人执政。1978年4月举行立法选举,拉米扎纳当选总统,建立第三共和国。1980年11月一批军官发动政变,推翻拉米扎纳政权,由争取国家进步复兴军事委员会执政,泽博任该委员会主席。1982年11月泽博为首的军政权被下级军官推翻,以韦德拉奥果为首的临时救民委员会执政。1983年8月再次发生军事政变,青年军官托马斯·桑卡拉接管政权,1984年8月4日改国名为布基纳法索,在当地语言中意为“正人君子之国”。1984年8月31日组成新政府桑卡拉任总统兼政府首脑,1987年10月15日总统府负责司法的国务部长布莱斯·孔波雷上尉发动政变推翻桑卡拉总统(在政变中被打死),出任国家元首。1990年5月成立制宪委员会,12月召开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和修改宪法草案。布基纳法索独立以来对外奉行不结盟、睦邻友好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政策,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三)2011年4月15日布基纳法索总统孔波雷在首都瓦加杜古发布解散政府的总统令,2011年4月14日夜至15日凌晨总统卫队一些士兵在瓦加杜古发动兵变,造成一些人员受伤,孔波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宣布解散政府的。他同时发布总统令,任命特拉奥雷为全国武装部队参谋长,任命凯雷上校为总统安全团的特别参谋长。根据军方消息来源称2011年4月14日夜至15日凌晨数十名总统卫队士兵因改善待遇的要求未得到满足而走上瓦加杜古街头并向空中射击,并以打砸抢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特别是砸毁和焚烧总统安全团特别参谋长和另外两个军官的住所,打劫市中心和中央市场附近的商店,在他们的打砸抢过程中有多个平民受轻伤。孔波雷在2011年4月15日凌晨曾一度离开瓦加杜古总统府,前往北部老家避难,但几个小时后他又返回总统府。很多在当地经商的人已经陆续撤出该国,请有打算前往经商的生意随时注意该国动态。2014年10月30日已经执政27年的布基纳法索总统孔波雷打算通过议会修宪来延长其任期的计划,引发该国大规模反政府示威,示威者要求他下台。随后布基纳法索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诺贝雷·奥诺雷·特拉奥雷在瓦加杜古发表声明宣布暂停执行布基纳法索共和国现行宪法,解散国民议会和政府,全国进入“和平过渡期”。声明称由于该国出现大规模反政府游行及全国性的罢工、罢课活动导致事态发展严重,因而决定解散国民议会和政府,暂停执行布基纳法索共和国现行宪法。布基纳法索是位于非洲西部沃尔特河上游的内陆国,国土面积为27.42万平方公里。东邻贝宁、尼日尔,南与科特迪瓦、加纳、多哥交界,西、北与马里接壤。全境并无沙漠,但西部有广大地区土壤多沙,十分贫瘠。布基纳法索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年降水量介于500-1000毫米,南多北少。气温介于17℃-39℃,年平均气温27℃。5至9月份为雨季,10月至次年4月份为旱季,北部接近撒哈拉沙漠,布基纳法索境内主要河流有穆温河、纳康伯河和纳齐农河。布基纳法索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金、锌、铜、锰、锑、磷酸盐、石灰石、大理石、铁矿、高岭土、滑石、花岗岩、铝矾土等,大部分矿产勘探不足,尚未被开发。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黄金矿石150万吨,锰1亿吨,磷酸盐2.5亿吨,锌银合成矿1000万吨,石灰石600万吨等。布基纳法索为非洲大陆第四大黄金开采国,目前有17座金矿。布基纳法索下辖13个大区,13个大区下辖45个省。布基纳法索全国人口总数约2151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78人,平均寿命约56.7岁。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5.33%。布基纳法索是西非人口大国,但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成人识字率约36%,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比例较低。

(四)基纳法索大部分人口集中在瓦加杜古、博博-迪乌拉索等主要城市,特别是瓦加杜古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约占布基纳法索总人口的12.5%,西南部和中南部的瀑布大区、西南大区和中南大区人口密度最低。布基纳法索全国共有60多个部族,分为沃尔特和芒戴两个族系,在北部地区还有一些从事游牧业的颇尔人和经商的豪萨人。沃尔特族系约占全国人口的70%,主要有摩西族、古隆西族、古尔芒则族、博博族和洛比族。芒戴族系约占全国人口的28%,主要有萨莫族、马尔卡族、布桑塞族、塞努福族和迪乌拉族。孔波雷上台后对前政权过激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于1990年实行多党制。1991年通过选举成为合法民选总统,并于1998年11月、2005年11月、2010年11月三次蝉联。2014年10月底孔强推修宪谋求连任,引发“宪政危机”。以原总统卫队副指挥官雅各巴·伊萨克·齐达为首的布军方接管国家权力,孔波雷被迫辞职,流亡科特迪瓦。经国际社会多方斡旋后布基纳法索各方推举前外长米歇尔·卡凡多为临时总统,卡任命齐达为总理。11月布过渡政府成立,过渡期1年。2012年以来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地区恐怖主义势力向布基纳法索境内渗透,布基纳法索部分地区安全形势持续恶化。1991年6月2日全民投票通过独立以来第四部宪法,宪法规定:布基纳法索是一个民主、统一、非宗教的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部长会议主席、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须从年满35岁的布基纳法索公民中直选产生。2000年4月国民议会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任期5年,可连任一次。总统临时或最终不能行使职权时由议长代行,解散国民议会时总统需与议长协商。2002年1月布国民议会修改宪法,撤消代表院,将议会两院制改为一院制。国民议会有127个议席,行使立法权,每年举行两次例会,议员经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2002年7月布基纳法索对司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国家最高司法委员会为最高司法机构,主席由国家元首兼任,司法部长为副主席。取消最高法院,设立高等法院、行政法院、审计法院和宪法委员会。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构,由民事、商事、社会和犯罪4个法庭组成。行政法院主要审理国家行政机关之间的纠纷和公民对行政机关的控告,下设两个法庭。审计法院是对国家财政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最高专门机构,审理国家企业、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财经违法案件,下设三个法庭。宪法委员会监督和保障宪法的实施,解释宪法。布基纳法索国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矿产和农牧业,金矿产值占GDP的11%,金矿和棉花是主要外汇来源,二者占布出口总额的95%。

(五)工业基础薄弱,生活用品严重依赖进口,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尚未规模开采。人口压力分散经济增长,贫困率居高不下,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将近4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系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棉花是布主要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产品。工业基础薄弱,资源较为贫乏,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8%,主要为农牧产品加工和轻工业,包括纺织、屠宰、制糖、皮革、啤酒、塑料制品及少量电力、机械工业等。现有矿业公司24家,其中外资公司11家、合资公司8家、本国独资公司5家。建筑业发展迅速,自1991起44家国有企业实现私有化。近年来以金矿为代表的布基纳法索矿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境内黄金开采总量价值占GDP的比重为23%以上。作为传统农业国家,布基纳法索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牧业生产。农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5%,全国有耕地327万公顷,可灌溉土地15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高粱、玉米、小米和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和大豆。棉花是布基纳法索主要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产品,是继黄金之后第二大收入来源。布基纳法索全国棉花种植面积达64.5万公顷,全国约有棉农25万人,棉花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10.8%。然而因缺乏棉花深加工产业,棉花产业附加值不高成为其发展短板。此外布基纳法索谷物、油料作物和水果等产业也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尤其是芝麻、乳木果和芒果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高粱和谷类种植面积达240万公顷,约为棉花种植面积的4倍,但产品主要供给当地市场,很少外销。全国共有旅馆4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1.5万人,年平均收入超过4000万美元,主要旅游点有阿尔利、波城和国家公园。布基纳法索旅游业在2000年以后快速发展,每年吸引外国游客约25万人次(主要来自欧洲和非洲),逐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其西南部的科莫埃省以河马湖、Karfiguela瀑布、法贝杜古丘陵及大片甘蔗田等景点著称,博博-迪乌拉索清真寺、辛杜石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洛罗佩尼遗址、帕马国家森林公园和阿尔利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布基纳法索著名的旅游景点。布基纳法索货币名称为西法(FCFA),布基纳法索是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成员国,该联盟由西非央行统一制定货币政策。布基纳法索保险业发展稳定,设有专门的保险公司协会。有17家大型保险公司,其中包括8家非生命保险公司、8家生命保险公司及1家再保险公司。

(六)主要进口国为中国、科特迪瓦、法国、美国、俄罗斯,主要出口国为瑞士、印度、科特迪瓦、新加坡。主要出口黄金、棉花和腰果,进口生产工业品所需的生产资料、石油制品和食品等。外资主要来源国为法国、黎巴嫩、利比亚等国,上述三国在布基纳法索投资占外国投资的70%。主要集中在工业、物流、银行与保险、建筑等行业,主要投资公司有布依格集团、法国兴业银行、Castel集团等。在布基纳法索投资的跨国公司绝大多数集中于金矿开采,且为加拿大公司,主要为加拿大西非矿业公司、加拿大Roxgold矿业公司、加拿大奋进矿业公司、加拿大Orezone Gold公司等。外援是布基纳法索建设资金和弥补预算赤字的主要来源,主要援助国和国际组织为美国、法国、德国、丹麦、荷兰、日本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非洲发展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世界银行、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机构,其中世界银行为最大多边援助来源,双边援助主要援助来源国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布基纳法索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主要民族语言有摩西语、迪乌拉语和颇尔语。布基纳法索全国50%的居民信奉原始宗教,30%信奉伊斯兰教,20%信奉天主教。布基纳法索民风淳朴,人民素以朴实诚恳、热情好客著称,见面时总是主动热情打招呼,一般情况下握手相互致意,说一些友好和祝福的话语。布基纳法索社会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习俗,把是否尊老敬老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讲礼貌的基本道德标准。遇见年长来客时彬彬有礼,冒犯长者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布基纳法索各部族人民都有佩戴饰物的传统,而且历史悠久。传统饰品多以金属、宝石、动物角骨等为基础加工,现代饰品加入了玻璃、塑料元素,色彩艳丽受到当地女性追捧。节日有:1月1日元旦;1月3日人民起义纪念日;1月24日先知诞生日;3月8日国际妇女节;复活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耶稣升天节;8月5日独立日;8月15日圣母升天节;11月1日万圣节;12月11日国庆节;12月25日圣诞节;开斋节;宰牲节,每周六、日为公休日。1960年11月1日建军,全国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正规军6600人,其中陆军6400人,空军200人;警宪部队4200人,民兵4.5万人。各类型号的军用飞机10架,军费预算占政府支出的的5%。布基纳法索公路总长约1.4万公里,其中沥青路2300公里;国家级公路3299公里、省级公路1446公里、地区级公路1524公里。

(七)铁路全长622公里,全国45%的进出口货物依靠铁路运输。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铁路运营状况不佳。为摆脱困境,1994年布基纳法索政府同科特迪瓦政府和法国博洛莱公司决定共同组建非洲国际交通运输公司,实行私有化,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分别占有15%的股份。1995年8月正式运营,2001年布基纳法索与科特迪瓦共同设立铁路投资基金,计划每年投资20亿非郎用于改善铁路基础设施和火车提速,当年布基纳法索铁路货运量达31.3万吨。2002年9月科特迪瓦危机爆发后布科边界关闭,铁路停运,2003年9月恢复运行。全国有各类大小机场49个,其中12个委托非洲和马达加斯加航空安全局管理,其余37个由布基纳法索国家民用航空局掌握。瓦加杜古、博博迪乌拉索机场为国际机场,可供大型飞机起降。瓦加杜古国际机场为全国最繁忙的机场,位于瓦加杜古市区,占地约400公顷,跑道长约3000米,年客运量60万人次。有土耳其、摩洛哥、突尼斯、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布鲁塞尔、法航、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非洲航空等国际航空公司入驻,开通瓦加杜古至伊斯坦布尔、卡萨布兰卡、突尼斯、亚的斯亚贝巴、阿比让、布鲁塞尔、巴黎、达喀尔、洛美、尼亚美、巴马科、阿克拉、科托努和博博迪乌拉索等14条国际、国内航线。布基纳法索航空公司成立于1967年3月,由布基纳法索政府、法国航空和部分私人参股组建。2001年实行私有化改造,由阿迦汗基金控股(56%),美国公司近期亦购入部分股份,目前已开通至科特迪瓦、加纳、贝宁、塞内加尔、多哥、尼日尔、马里等西非地区国家的航线。瓦加杜古和博博-迪乌拉索各有一个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国际机场,布基纳法索有一家合资航空企业“布基纳航空公司”,现有一架福克28型飞机和一架空客A319,目前法航巴黎往返瓦加杜古航班在每周执飞三次。布基纳法索为内陆国家,无海港。境内有沃尔特河三条支流流经,分别是黑沃尔特河、白沃尔特河与红沃尔特河。其上源支流穿过萨瓦纳草原进入加纳境内,并贯穿其全境,最终汇入几内亚湾,布基纳法索境内无大规模内河运输。布基纳法索医院的医疗设施多集中于首都瓦加杜古等大城市,农村地区医疗条件简陋。正规医院配备X光机、CT机等大型进口医疗设备,核心医务人员多为赴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布基纳法索实行医药分开,患者凭处方在药店自行买药。布基纳法索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不足10%,主要覆盖对象为在正规公共部门或私营企业就业人群,其他非正规就业人群和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反而无法覆盖。

(八)根据布基纳法索法律规定时0-14岁儿童、残疾人、公务员、现役和退役军人及其家属、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以及极贫家庭可享受50%或100%的药费减免,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政府财力短缺,相关人员身份无法界定,部分医院因得不到补贴而拒不执行政策等因素影响,上述优惠政策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社会医疗保险的缺失使得医疗互助机构在布快速发展。布基纳法索疾病致死病例中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死亡的头号杀手,占总死亡病例的14.3%;其次为疟疾,占总死亡病例的10.3%;艾滋病排名第十,占总死亡病例的2.8%,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布基纳法索人均寿命为61.89岁。布基纳法索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学制与法国类似,小学6年,初中4年,高中3年,大学一般院系学制3年。布基纳法索有小学3368所,在校学生约70.6万人;中学293所,在校学生约14.7万人;高等学府3所,即瓦加杜古大学、博博工科综合大学和库杜古高等师范学校,其中瓦加杜古大学为综合性大学,注册学生约1万人。除本国学生外还有非洲9个国家的数百名留学生,成人识字率为36%。此外还有各种扫盲、培训中心3978个,学员总数约11万人。其中瓦加杜古大学成立于1974年,是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设有9个系和3个学院,9个系:语言、艺术与传播系;社会科学系;法学与政治学系;经济与管理系;应用科学系;医学系;生命与地球科学系。3个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人口科学高等学院;泛非媒体、信息与传播研究学院,共有学生4万人。布基纳法索公立小学和初中全面实行免费教育,私立学校教学质量较好,但收费昂贵。法国、美国等国在布基纳法索都办有学校,这类学校的学费也非常昂贵。但由于国家政局、北部安全形势、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收入水平等制约因素,布基纳法索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科技人才缺乏。布基纳法索电力资源匮乏,全国电力供应的45%需要从科特迪瓦、加纳和多哥等国进口。布基纳法索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为327.3兆瓦,其中火力发电294.9兆瓦、水电32.4兆瓦。电网长度为18870公里,进口电力为108726.6万千瓦时,布基纳法索全国电站共发电75225.7万千瓦时,主要电力进口来源国为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国家电力公司负责全国电力生产、输送工作,该公司共有员工2000人。近年来随着布基纳法索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日趋严重,部分地区每天停电时间长达15个小时。

(九)布基纳法索经济与邮政部下设的国家邮政公司,负责布基纳法索邮政业务,但布基纳法索快递市场基本被外国快递公司如DHL占领。布基纳法索有1家固定电话运营商,固定电话用户为75291人,渗透率为0.36%,覆盖全国353个市镇,年营业额达74.44亿西法;3家移动运营商,用户为2036,4508人,营业额为872.31亿西法。布基纳法索奉行和平、发展和全面开放的外交政策,强调务实的经济外交,同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保持密切关系。近年来注重加强同美国及亚洲国家交往,积极参与地区事务,努力调解多哥、几内亚、科特迪瓦和马里等国危机,并向中非、马里等国派遣维和部队。同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和乍得成立萨赫勒五国集团(G5),组建联合反恐部队,共同应对地区安全威胁。中国与布基纳法索于1973年9月建交,1994年2月2日布基纳法索与台湾当局签署“复交”公报,2月4日中国宣布中止与布基纳法索的外交关系。2018年5月24日布基纳法索与台湾“断交”,2018年5月26日下午中、布复交。1973至1994年中国向布基纳法索提供经济援助,建成医院、政府办公楼、体育场等项目。两国复交后中国向布方派出农业技术组和职业培训专家组,并向布方提供紧急粮食援助。从中布建交到1994年中止外交关系期间中国共向布派遣9批163名医疗队员,接收23名布留学生。法国是布基纳法索前宗主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援助国,孔波雷总统曾多次访法,2004年11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布并出席在布举行的第十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2010年孔波雷赴法出席第25届法非峰会和法国国庆活动,2011年法国接待布总理和外长往访。2012年法国外长朱佩、军队总长吉约和新任外长法比尤斯分别访布,2014年10月布“宪政危机”后法国积极参与调解斡旋,支持布基纳法索过渡进程。1962年签署布、美合作协定,美国每年提供约1800万美元援助支持布基纳法索经济发展,并多次同布举行联合军演。2012年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访布,2013年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罗德里格斯访布,孔波雷总统赴美国出席第68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美国防部长哈格尔。2014年孔波雷赴美出席首届美非峰会,10月布“宪政危机”后美积极参与调解斡旋,支持布基纳法索过渡进程。布基纳法索与欧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欧盟在减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司法、国防和安全体系改革等领域向布基纳法索提供大量援助。孔波雷总统执政期间布基纳法索积极参与调解几内亚、科特迪瓦、马里等地区热点问题,同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加纳等西非国家保持频繁往来,关系密切。


非洲历史之布基纳法索篇(第一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