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点社会学相关小感想捏

2023-03-10 10:11 作者:狐狸本杰明  | 我要投稿

*平时会写点学习小感想,放在b站专栏权当记录。 *大一生才疏学浅,涉猎多但不精。 *想拥有旁征博引的功力,如有阙漏偏颇之处,还请指教。 为什么社会学学习不应忽略理论家的生平 我认为,每一个理论就像一场电影,我们平时学习理论就像在赏析电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了荧幕上的表演,如同只在乎理论家脑中灵动缜密的演绎推理,却给予幕后故事——即理论家的生平——以稀薄的关注。事实上,赏析一场电影,同时也应对它的幕后抱有兴趣,幕后的故事往往包含着与荧幕相映成趣的惊喜。就像艺术家的生命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得以投射,理论家的理论倾向与发展趋势也暗藏在他们的一生中。总的来说,诞生于人的主体的思想结晶总与这个主体相联系,不管描述的对象是偏向于主观感受的抽象或具象化(大部分文学艺术作品)还是偏向于对客体世界的理论化(如社会学),都包含了主体的生平与作品/理论两部分,可看作幕后故事与荧幕上的内容。虽然对于社会学来说,前者对荧幕上的内容的影响不比后者,但仍然不可忽视。 看理论家的生平,是为了更好地通过他的一生来渗透他的理论。人生经历会影响人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亦会影响之后人生的种种选择,进而影响人生经历,二者就像两条相互纠缠的葡萄藤,由二者一起挂着理论的硕果,若忽视其一,那理论便显得枯燥、单薄甚至于无迹可寻。而我们提到人生经历时,往往会提到时代背景,社会学理论,大体上是与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甚至以此为研究对象的。但在分析其弊端时,若仅以一句“历史的局限性”了结,那是既糊弄了理论的理解,也糊弄了自己。 仅用“历史的局限性”一言蔽之,相当于只关注了时代背景。时代的通病往往投射于个人的身上,个人相当于一个显示器,个人本身只是展现时代弊病而非制造这些弊病,单个人却容易受大环境的符号语系制约,误把大环境的弊病视作产于自身的问题,进而生发各种精神问题。一个理论家的理论体系,尤其是描述社会大环境的社会学家的理论体系,这种深入符号语系进而产生个人的认知误读,误读再影响理论体系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社会学家的理论一到现实改组、建设的部分就与先前的理论脱节,因为对个人的误读已影响他们用自己的理论视角对现实进行再认识。 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了解理论家们的生平,认识他们的人生有哪些时代带来的弊病,进而顺藤摸瓜,辅助我们找到他们理论谬误的部分根源,让我们对他们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远一点,像分析文学作品,大部分文学艺术作品主要是以各种形式重构、描述主题感受,这样的思维成果,个人的人生经历直接或间接的投射到作品中,或由经历导致的性格、潜在的心理暗藏在作品之中。如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对自己人生的“预演”。因此,在分析文艺作品时,作者的经历无疑是占比较大的重要辅助资料。 近一点,像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起源于“慈善法令”的专业,许多本专业的先驱都是在以“助人”为源动力探寻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的主观色彩较为强烈,其理论倾向也与他们助人的实践方式密切相关,而个人的生平所导向的人格又对这些实践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分析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体系时,我们会花许多时间了解他们的生平。对于社会工作的学者,生平就是他们理论的呈现。 回到社会学,社会学的理论比社会工作的理论更抽象一些,虽然理论家们的生平不可直接作为他们理论体系的呈现,但他们的生平仍然对其理论倾向与发展趋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若不知孔德一生坎坷,晚景凄凉,最后寄希望于自创的“人道教”,怎会理解他把“哲人王”换成“牧师”,怎会理解他的“以爱为原则”?若不知斯宾塞从小受父亲“激进个人主义”的影响,怎会理解他“限制国家对个人的干涉”的理念?综上,分析社会学家的理论体系时,应把个人的生平视作不可忽视的辅助材料加以研读,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把理论视作没有联系的僵硬死肉,才能品读出理论的膏腴与涩口之处,而非囫囵吞枣。

写点社会学相关小感想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