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结--从Liz&Blue bird的结尾开始

本文不会涉及对Liz&Blue bird镜头的解读(毕竟有很多专栏已经说的很棒了),只是想从它片尾的场景出发去连接起几部作品与书。
具体的构思来自于我pyq里这样一条动态:
有时我在想,我看的一部分文学书到底和奶头乐有什么区别?<<长日将尽>>里史蒂文斯与我一同回忆过往,最后说出:”值得为之自豪和满足的就在于这献身的过程本身,而不应计较其结果究竟如何。”,<<浮桥>>里身患癌症的女人对丈夫的小小的出轨背叛,<<慰藉>>里最后”我”愤怒地播撒丈夫的骨灰,<<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父亲对我的一句晚安。他们什么都做不到,只能做到对失败者与受苦难的人的安慰。
哦,但是它们又与奶头乐有何区别呢?同样是面对自我不可战胜的敌人,同样给予的是一种情感的支持与安抚,带不来任何改变。
然而我又觉得它们是不一样的,也许是因为我的pride (日语),也许是因为它们讨论的领域不一样。
害,yysy 我最近看的文学都是这样的。它们有时实现不了改变世界的蓝图与期许,只是看了让我心中纠结的一些事情与问题得到展现与安慰。(所以我才会在想,它们和一些泛娱乐化的产品又有什么区别。我怎么告诉我自己,看这些东西有助于我正确认识周围,以及我看它的价值。
一、Liz&Blue bird


<<利茲与青鸟>>最后以霙与希美从disjoint到joint为结束。当她们说出自己心中所想时,她们相信,在学校这个“中介”之外;她们之中存在另一种,你说爱也好,说友情也好的情感使她们心灵相连。整部电影就围绕着两人才能的差异导致对于未来分开的害怕,到最后发觉她们之间早已有了其他的东西,让她们相信她们不会分离。
这部电影与其他作品,对于我,很大的不同在于,它给予我“宽慰”。虽然我们不能知道也无法确信她们两位的“未来”到底如何,但在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信她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情感连接起她们。
最近有在看一本叫做《男性的衰落》的书,其中在分析男性间的友谊时说:

...(但)总体来说,男人不如女人擅长维系友情。男性通常要在具体情境下才能交友,比如成为同学、室友或同事,拥有相同的兴趣,一起运动。情境一改变,朋友就失联了。...
...在网络时代,人们抱团时,地理因素容易被忽略,但距离确实会加大友谊维系的难度。我想,男人不重视建立良好的柏拉图式关系,原因之一在于这种关系欠缺最重要的驱动力:性。
首先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怀疑的,我从我身边看到的是交友都需要一个具体的语境,只是有的人拥有的语境比较多(比如他爱好桌游,爱好各种形式的电影)。同时,假如对方性格很好或者对方朋友也很少的话,即使很长时间不聊,他也会当你是朋友。当然我是靠直觉断定这一点的。(?)
但这段话在一定意义上指出了事实:我不知道别人身边如何,(也可能因为我身边朋友也比较少)不过的确我因为上面这个原因失去了一些朋友的交流。(当然我并不是像上面一样,我也与我很好的几位朋友聊自己的日常)对于我来说,因为本来就很少,所以有时突然无意识的回忆过往心中还是会有一点伤心的。(大概怀念童年的情感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Liz&Blue bird 给予我的就是“宽慰”。它从一个角度指出,即使是性格看上去很不一样的人(霙与希美),也可以在拥有长时间的交往后拥有一种“羁绊”。这一点就足够了。
(类似的感觉也在适用于玉响4部剧场版、看完数码宝贝、神奇宝贝等作品时)
二、卡佛《大教堂》->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对于这种“宽慰”或一种心灵上的连接写的最好的作品(?在我看过且有印象的里)就是卡佛的《大教堂》。《大教堂》是我无法概括的(反正是短篇快去看),它出色的地方在于营造了“我”这样一个失业在家,开场表现很暴躁,被妻子隔离化;同时构造了一位盲人,他是“我”妻子的朋友。卡佛用他惯常的手法——选取细节——的方式表现“我”在开始对他的不屑一顾与反感,到最后盲人领着我的手,闭上眼睛,画出心中的那座教堂,”我“说“真不错。”时的心中的”宽慰“。整部短篇没有过多的细节,对话紧凑,最重要的是,把结尾的“感觉”全留给了读者。
假如再举一部作品,我会举《杀死一只知更鸟》。
阿迪克斯的双手伸到我下巴下面,把毯子扯上来,帮我塞好。
“斯各特,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在你终于了解他们以后。”
他关了灯,回到杰姆的房间去了。整个晚上他都会在杰姆身边,早上杰姆醒来时,他也会在杰姆身边。
这个结尾也非常棒,我读到这个结尾就想到了一段评价莎士比亚与契诃夫的评语:
悲剧只有两种终结的方式:一是莎士比亚式,一是契诃夫式。莎士比亚悲剧结束时,尽管天空上也许盘旋着某种正义,舞台上却已经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与之相反的是契诃夫式的悲剧,结尾时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幻灭,苦涩,心碎,失望,精疲力竭,但是都还活着。
(其实这段话后面是评论巴以冲突的)
这个结尾让我直觉地感到有一种“天空上盘旋着某种微弱的正义”的感觉(正面意)(这部作品主要是写“正义”与反种族歧视的)。
这段结尾为整个故事画上一个“缓和”的句号,在此之前整个故事给我的感觉就是缺了点什么:正义没有得到声张,最后通过把反派写的刻板化而委屈求全的结束了。但是我们的主角呢?她的父亲看上去失去了威严(他试图通过法律的手段拯救他的被告人,结果最后判案的结果还是被社会所压迫)。她还没有成年呢!那么最后她到底还相不相信她父亲所为是“对”的呢?
小说这个温馨的结尾(我觉得)就是答案,整个略带悲观的故事突然多了一丝暖色,让我至少相信,她不会怨恨她父亲所作所为。
三、石黑一雄《长日将尽》。
对于石黑一雄我很早写过了(参见“克制、回忆与世界专门化”)。我这一段应该继续“世界的专门化”后面。
《长日将尽》是为“不可避免的浪费人生”给予慰藉。史蒂文斯跟错了人,他一心想做好一个“服务生”,而且确实他做的非常非常好。但是他跟错了人,作为管家的他于是在人们心中也就一败涂地。这就像一个暴虐的主君所用的器皿会被人们嫌弃一样,你可以认为是一种避免糟糕的运气,也可以认为是怀疑人品。
实际上,史蒂文斯他与他的主人就像一个19世纪的人被卷入了20世纪后半期的一场现代战争。他们都是“好人”与“绅士”,但他们避免不了被人利用,被人蒙骗。实际上他们也认识到他们做错了。
这里最大的问题,也就是整部作品的针结就在于:他们知道自己错了,可他们又如何面对这些错误呢?史蒂文斯的主人自杀了,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亲手犯下的错误。但是史蒂文斯不能,因为这甚至不能说“是他犯下的错误”。他只是想当好一个管家,可谁知道,他的管家服务,促成了一张又一张英国绥靖的协议,在暗中与世界大事相连。他无法思考,也没有能力思考这种事。
所以小说接近结尾的这句:“那么毋庸置疑,值得为之自豪和满足的就在于这献身的过程本身,而不应计较其结果究竟如何。”正是他反思的结果。作为一个管家,他已经做好了该做的,也没有伤害任何其他人(幸好二战胜利了,否则这篇小说里史蒂文斯定有其他的结局),他自问无愧。他应该接下去服侍好自己的美国主人。
(我想看到美国主人大家应该懂这部小说的另一个比较无趣的含义了)(因为我对政治不太感兴趣所以就不写了)
四、奶头乐(哇这个问题我的确回答不了)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要写可以写很多,因为都是短篇所以直接去看!我最前面提到的主要在《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
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认为,唯一的方法,要让全球80%“边缘化”的人安分守己,就给他们塞上一个“奶嘴”,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这一段大概就是“奶头乐”的定义。实际上你粗看(也许细看也是),它和上面这些文学/动画作品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一样都是安抚人的情绪,让人排解一部分注意力与不满。
作为一个混亚文化(指二次猿)和看小说和有志于混学术圈的垃圾人,我日常需要问自己这个问题:看这些小说/动画,真的能帮助我认识世界吗?我是不是只是追求从这些小说/动画中看到:哇,别人也这样,那我就高枕无忧了,不需要改进了。这些作品中写的都是“一个现实意义上的人的情感”吗?现实中的人会不会比这简单/复杂更多,以至于我错认为的同感只是一种幻觉?我应不应该花更多时间关心一些实事?(yysy我觉得最后这一点是确实,因为我不太关心周围的新闻。。。时常感觉就和很多人不处在一个世界里)
实际上我身边有不少人不看上面这些小说,他们一样让我感觉人很好,相处起来很舒服,当然也生活得很好(从我看来)。这一点说明看这些东西并不是必须的,只是一种娱乐方式。
另一方面,在电视机出现前,有些小说必然具有“奶头乐”的特点。毕竟不会只有现代才有“奶头乐”的。这一点说明的确有的作品是有这种特点的,但是我也说服不了我自己,我阅读或者选择的就是剩下那些“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