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室温超导
不可否认的抗磁性验证,让原本持消极态度的我也不由得有些兴奋了,尽量控制自己不去遐想超导随处可见的未来,避免最后过于失望。 尽管目前仿佛利好的信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了,但整个事情的发展都给我一种强烈的既视感,仿佛读过这个故事一般。回忆下终于想起之前看化学史时看到的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风头无两的冷核聚变事件。1989年,两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研究员,偶然发现使用钯电极电解重水会出现强烈的反常放热现象,电解水是最毫无疑问的吸热反应,但实验结果表面其不但不吸热,甚至放热的数量级也难以用化学变化来解释,最终两位研究员认为其仅剩的可能性就是核反应,甚至还在后续实验中监测到了中子,氚等核聚变特征产物。用一个极其简单方式将学术界几十年毫无进展甚至几乎被认为不可能有进展的问题克服,一举将只能在超高温超高压下才能不可控发生的热核聚变变成了常压室温下就能可控进行的冷核聚变,如果成真人类将再也不用面临能源危机,核聚变装置可以随身携带,引起了科研界甚至民间的大地震,大家开始不可阻碍的遐想核聚变如此容易的未来。核聚变,一个甚至比超导名气更大的概念,金属钯电解重水,一个比真空烧结甚至更好验证的方式,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研究员,甚至,最戏剧化的是这次室温超导的理论解释是由于铜原子对铅原子晶位的不良替代导致原子间应力增大,这种原子间应力增大模拟了常规超导所需的低温高压。而冷核聚变提出了一个与之无比相似的理论解释,如果我没记错,他们解释的大意是:由于金属钯对重氢的强烈吸附,在钯电极中形成了足以达到核聚变密度的氢浓度,这种强烈吸附使得电极内部的原子结构应力超过了核聚变的压力阈值,从而触发了冷核聚变。同样是用原子结构间的微观压力代替外界压力,将极限条件下的反应拉到了常温常压。这些貌似既科学又复杂却同时又通俗到可以让一般民众理解的理论迅速吸引了大量民间拥趸,毕竟,哪怕对于不学无术的人来讲,这样的理论都足够有理,人们会天然相信自己可以理解的解释:“虽然核聚变我一点都不懂,但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觉得他是对的!”。当时的人们会不会说:上帝给人类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一个本能在蒸汽时代初就发现的壮举被拖到了200年后、由于验证过于简单,所以反而说明真实性极高等话语,顺便狠狠嘲讽一波严肃看待问题的科学家,认为他们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草包。开始满心期待的等待验证实验,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还真有一些人“复现成功”了。大家更高兴了,仿佛科幻即将进入现实。 毫无疑问,最终并没有成功,更多的大量的重复实验并没有观察到预期现象,能源部介入调查后认定实验不成立,两位研究员身败名裂淡出了学术界并从此上了耻辱柱。至今为止那两个研究员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学术生命伪造一个如此拙劣的谎言仍是一个迷题,那些“复现成功”是如何出现的也耐人寻味。而如今冷核聚变已经成了一个几乎无人研究的领域,正如在此事件以前的室温超导一样。历史总是不停的循环,如果室温超导最终被证伪,不过是大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的又一范例 。 看到民众对室温超导的反应如此激烈,甚至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热度极高的科研直播,最新的科研论文被以极快的速度传播,需要大量学习才能理解的艰深理论不能阻碍大家实时追踪其实自己并不能理解前沿发展。比起这样的社会资源被那些无意义的娱乐八卦占据,作为勉强算个科研工作者的人多少也感到欣慰。可失败永远是尝试的主旋律,更何况结果还要这么惊世骇俗。多年的理论学习让我难以对结果真正抱有正面的态度,尽管我并非超导专业,对凝聚态物理一知半解,甚至大物也学的勉勉强强,可我仍然知道实现超导的难度,仍然难以相信如此奇迹可以用如此简单的方式实现,并被如此通俗的理论解释。我同样强烈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经历工业革命级的巨变,希望自己用小半生下注的化学可以从天坑飞升,甚至偶尔还会遗憾觉得自己出生的不早不晚几乎注定要平淡经历一生。但科研仍需要理性,世界仍然不以意志为转移。过热的外部环境反而会阻碍这个需要做冷板凳的行业的发展,似是而非的现象并非一锤定音结果,娱乐化的实时科研讨论对于最终验证也并无益处。不如耐下性子,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在真正的关键数据出现前闭门造车,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