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连元评点新《水浒》 名著不能30年一改 50年一变
记者:您说过《水浒人物传》,又是老版《水浒传》的顾问,现在电视上正播的新《水浒》您关注了吗? 田连元:没特意去看,前两天偶尔瞄了一两眼,正好看到鲁智深和林冲干起来了,林冲质问鲁智深,你怎么没把我娘子看好。后来还看了一场戏,烧了一把火,酒坛子一扔,遇火就着了,我就没再多看,明显不合理呀,那是水酒又不是汽油,热闹倒是真热闹。 记者:这次翻拍《水浒》,为了强化以宋江为主线的戏剧结构,编剧在情节上做了些加工、调整、演绎。现在争议比较大的是对潘金莲新解,加了些她和武松的感情戏。好像易中天教授就很不认同,觉得平反了潘金莲,却毁了古典文学名著里的一个经典荡妇形象。您怎么看? 田连元:我常常不大懂现在的编导是咋想的,或许他们想要标新立异,展示想象,创造收视率,但缺少真知灼见。《水浒传》里,武大郎、潘金莲、武松三人的故事交代得很清楚,无懈可击,既然是拍古典文学名著,为什么要改了作者的本意呢? 记者:老版《水浒传》基本是按原著来的,如果新版完全不改,翻拍又有什么意义呢? 田连元:我是说基本的东西,思想情节人物,不能随意改变。你当然可以用今人的思想来审视古人的作为,我说《水浒人物传》时还编了一段潘金莲外传,讲她的前史,讲她是怎么被大户人家凌辱才嫁给武大郎的,又倒霉没遇上好邻居,西门庆是个流氓色鬼,加上王婆的设计、教唆,才走到这样的。后面又加了一段评论,我讲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夫权社会,女人没有自己的权利,潘金莲原本是无辜的底层妇女,更因为长得漂亮心有不甘才酿成了悲剧。我觉得,电视剧也一定能找到它的表现手段,在不随意改变情节、人物的同时,不脱离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的想法。 记者:的确,很多改编翻拍观众并不欣赏,但因为新鲜有噱头,还是能带来收视率和票房。今年很多古装剧开拍,应该有些也找您参与编剧、顾问了吧。 田连元:有一些,但通常谈完后就不敢去了。所谓“顾问”,就是“顾得过来就问,顾不过来就不问”,图你一个名声罢了。我发现,现在的编导人员不是站在一堆理论上创作,一些作品违背了他们的理论前提的,他们就改编,改成符合理论的,可那些编出来的东西不真实,观众不喜欢。作家在构思一部作品时,都是先有人物,在人物的基础上发展情节,创作多了逐渐形成理论。人物性格定在那里,任何理论都不能改变和阻挡他。《水浒传》之后又有部《荡寇志》,是为官府说话的,但流传不下来,为什么?老百姓不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