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蒂(动漫)原型:Sofonisba Anguissola (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Sofonisba Anguissola 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杰出的画家,她最大的贡献就是她开启了女性艺术家进入艺术世界的先例。

索芙尼斯芭·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1532 年出生于伦巴第(伦巴第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北与瑞士相连,东接皮埃蒙特产区(Piemonte),其首府所在地正是鼎鼎有名的国际时尚之都米兰)的克雷莫纳(城建于公元前218年),她的父亲阿米卡尔·安圭索拉(Amilcare Anguissola) 是一个贵族,母亲比安卡·蓬佐内(Bianca Ponzone)也出身于贵族。索芙尼斯芭是家中七个孩子中最大的孩子。
她的父亲注重对所有孩子的教育并鼓励所有的孩子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索芙尼斯芭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在她十四岁的时候和妹妹艾琳娜(Elena)一起被送到伦巴第画家贝纳蒂诺·坎佩(Bernardino Campi)那里学习绘画,此后又跟随贝纳蒂诺·加蒂(Bernardino Gatti)继续学习绘画,并在那里待了三年左右。索芙尼斯芭的学徒身份开创了当地画家接受女学生的先例。
1559 年,索芙尼斯芭受邀到了马德里宫廷里,菲利普二世任命她为伊萨贝拉公主(Infanta Isabella)的侍从,同时她也成为皇后伊丽莎白的侍女。这一时期她一直在从事绘画工作。1572 年40岁的索芙尼斯芭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婚姻。索芙尼斯芭一生中经历了两次婚姻,但这两次婚姻都没有阻碍她的绘画事业和其他的文化活动。如果要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为她提供了新的绘画环境。
索芙尼斯芭最擅长的题材就是肖像画,在她的一生中她绘制了大量的自画像和家庭成员的肖像画,在她的作品里显示出她的绘画新风格及其对社会风俗的挑战。
一、索芙尼斯芭与自画像
在自画像中,或许也在生活中索芙尼斯芭在她的服饰和发型上,都把自己塑造成一位高贵的、庄重的、冷静的女人。从1554 年到1561 年索芙尼斯芭在自己的自画像中穿着黑色的或与黑色相近的深色短上衣,里面配有高领白色蕾丝边的衣服。她的发型是简朴高雅的,头发通常是中分,发辫整齐的盘在后脑勺,她和同时期的贵妇的画像是截然不同的。在那个服装和珠宝奢华的年代,这些都是贵族妇女炫耀的资本,索芙尼斯芭似乎在有意避免这些在传统上就被认为是虚荣的、奢侈的与女性紧密相连的东西。把索芙尼斯芭和她同时代、同阶级、同龄的那些同样是穿着高领礼服或者在她们的长裙外面套着马甲的女性相比,她的衣着相对来说也是非常简朴的。

索芙尼斯芭自我塑造的形象能令人联想到Castiglione'sⅡ Cortegiano(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诗人。其代表作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不仅享誉当时的文坛,还对以后欧洲思想文化的进程产生独特的影响。著作《廷臣论》,也有人翻译成《朝廷礼仪》 ) 时对黑色衣服的热衷。据华丽者朱利亚诺(美第奇家族成员,该家族的祖先原为托斯卡纳的农民,后以经营工商业致富,13世纪成为贵族)说理想的大臣应该穿让他们看起来更稳重和睿智的衣服,最好的就是黑色的衣服。索芙尼斯芭的装扮是从两性在衣领样式的不同来考虑的,而她更接近于这一时期的男性。就直立在咽喉下面的白色衣领来说意味着永不满足和旺盛的精力,这种衣着方式暗示着她的贵族地位和自由艺术以及对文化的追求。
在她的自画像里,索芙尼斯芭就把她自己表现得“像一个男人”,以避免人们把她和绝世美女和交际花联系起来,她使自己的形象显得庄重、独立、沉着、成熟。这种形象的展示对像索芙尼斯芭这种地位的人来说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未婚的成功女性容易引起男士们莫名的焦虑。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管是女艺术家还是女作家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创造的自我形象不要只像女人或不像女人。索芙尼斯芭的解决办法是果断地摒弃了只像女人的绘制方法,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别人对她的谴责。但是她淡化自己女性特质时,索芙尼斯芭需要在“没有女人味”和“像男人”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与其说有太多的阳刚之气而有冒犯之意,不如说是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出的对文化的追求。这种安全的空间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实际上,在这两种重叠的空间里也没有共同点。对于索芙尼斯芭的自画像,男性评论家对她的观点是模糊,所以在对她进行评论时就会有所收敛,这也使他们在某些观点上有些困惑。例如,她所宣称的处女身份,比较符合男人的观点,当然也符合她自己的观点。因此,像男人和不像女人这种立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可以被像安圭索拉这样的女人自由地选择使用从而进行有创造性扩大。而后者是男性建造的含有某些特质的被创造的女性,她们在视觉的某些形式上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文学表达性。
二、索芙尼斯芭及其家庭成员肖像
由于索芙尼斯芭的学习受到当时社会的制约,所以她很多时候都是在临摹老师的画和壁画。在写生过程中大多情况下都是在绘制家庭成员的肖像,由于对自己家人的了解,以及多次为她们绘制肖像,所以为她做模特的家人都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状态,这种轻松愉悦的绘画风格促使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这一时期的肖像画非常拘谨呆板,儿童或是僵硬、恭顺的姿势或是作为天使来表现。但是,索芙尼斯芭的肖像却是自然而又生动的[1]([意大利]I·S·佩林杰里. 索芙尼斯芭·安圭索拉———一位女画家的重新发现[J].凌晨译.世界美术.1989(3).)。

《被螃蟹咬到的哭泣的小男孩》(Child Bitten by aCrayfish,1554 年),这张画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痛苦的面部表情。画中描绘了一个被螃蟹咬到手指的小男孩正在哭泣,在他右边的小女孩一手搭在他的肩上,正微笑着看着他。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装着螃蟹的篮子。这幅作品看起来很优雅也更贴近现实。在1562 年1 月20 日托马索·卡瓦列里(Tomaso Cavalieri,卡瓦列里是罗马贵族,年龄比米开朗基罗小34岁。貌美,有良好的家庭和家庭生活规则。是米开朗基罗一生唯一的肖像作品的主人翁)给柯西莫·美蒂奇(意大利贵族)的一封信中明确地肯定了索芙尼斯芭的天赋,信中这样写道:“我把索芙尼斯芭的这幅作品寄给你,把它和其他作品相比,我相信这幅作品不仅是美丽的,而且也显现了她的创造才能。”这幅作品是根据伟大的画家米开朗基罗(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给索芙尼斯芭看的一副微笑的女孩而画的。
16 世纪50 年代,索芙尼斯芭离开克雷莫纳去罗马,以便在那里学习解剖知识,在这里她被引荐给了米开朗基罗。她虽然不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但是她在罗马期间经常得到米开朗基罗的指导。这在她的父亲给米开朗基罗的信里可以得到证实:“您对索芙尼斯芭的友好关照,我对此深表谢意……”[1](保罗·约翰逊.黑暗中诞生的黄金年代[M].谭钟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同时他说他更愿意看到一个哭泣的小男孩,这作为一个主题更难绘制。在看完米开朗基罗的信后,她把她的这幅作品送给了米开朗基罗。在这幅作品里她有意地描绘了她那正在哭泣的小弟弟。 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理论家。)称赞她的作品比其他女性画家的作品更优美。


在《下棋》(The Chess Game)这幅作品中,描绘了索芙尼斯芭三姐妹聚集在棋盘旁,保姆在一旁观看。这幅作品被看作是对刚出现的风俗画这种题材的一种革新,知道古代的国际象棋主要规则的变化是很重要的,这在15 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到1510 年固定下来;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这项游戏,形成了现代的形式,被国际象棋史学家称为“新的国际象棋”。不同点在于棋子在游戏中的移动规则:象棋中的卒在最初的只能走一步到现在的能一次走两步;象能沿着对角线任意得走;王后在棋盘中成为最有权力的棋子,不管是水平地、垂直地还是对角地,在任意方向上都可以任意地行走。王后在游戏中的地位和身份比国王要大得多,在新国际象棋中这种变化是值得注意的。国际象棋在很早以前就隐喻为战争,游戏规则给王后新的权力,从而把游戏中隐喻的权力带到了性别方面。索芙尼斯芭在她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很罕见的也可能是独有的,在作品中参与者和观看者都是女性,总之这幅作品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要表现女性的智慧。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派平静安详,生机勃勃的场面,生动的人物姿态,亲密的家人。右边的密涅瓦优雅地承认了自己输了这盘游戏,她的妹妹欧罗巴微笑着看着她,年长的姐姐露西亚微笑着看着观众,好像是希望得到观者的赞赏。作为画家,她们的姐姐索芙尼斯芭好像也在棋盘周围,在向我们展示她的棋艺知识和她妹妹们的气质。这组群像得到了瓦萨里的赞扬:“伟大的勤奋”、“关怀”、活泼的“情绪”。这幅作品被认为是一幅早期风俗画的范例。


索芙尼斯芭在1557- 1559 年之间画了《家庭成员肖像画》(The Family Group),这幅作品使我们又一次到了她既是这幅作品的创造者又是评论者。这个家庭的家长阿米卡尔·安圭索拉(她的父亲阿米卡尔·安圭索拉(AmilcareAnguissola))坐在画面中间;她的女儿密涅瓦(Minerva)站在他的侧边,这时的密涅瓦看上去大约十岁、十一岁的样子;他的儿子阿斯德鲁巴莱(Asdrubale)这时大概有六七岁。阿米卡尔面对着他的儿子并搂抱着他,他对子女的目光显示了他们男性的联系。站在一边的密涅瓦被她的父亲和弟弟忽视了。她似乎只是这幅画的陪衬,她紧张地从侧面看着她的弟弟,这种紧张的情绪从她用手拉紧裙子的褶皱而抽象地表达出来。在这幅画中宗族制度被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阿斯德鲁巴莱作为父母期待已久的男孩的优越地位,即使密涅瓦比弟弟大,但作为女孩也是处于附属地位。这符合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定义即重男轻女。阿斯德鲁巴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将会继承家里的所有财产,而女儿们只是得到一些嫁妆,同时也要受到丈夫的控制。因此阿米卡尔把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希望他的后代传承家姓并且继承家产。这些我们或许在画面的背景中能看得出来。

通过对《下棋》和《家庭成员肖像》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楚索芙尼斯芭的“风格”,她对家庭场景的描绘不是随便地一瞥,这种类型的形象都是有意义的。这也使她的题材在16 世纪中期的时候上升到一个更为严肃的境界。
三、小结
索芙尼斯芭的作品不仅被同时代的人欣赏而且也被他们所理解。我们可以列举两个方面:首先是她的肖像画如此谨慎和敏锐,除了不能讲话之外他们看起来就是鲜活的(瓦萨里),在伦巴第她是这一情景体裁的开创者。这首先在克雷莫纳时期的一些自画像和肖像画中显现出来,其次是画面的优雅和活泼,如《拉特兰·佳能肖像》、《画架前的自画像》以及她在布拉雷晚期的一些自画像,显示了她心理上的敏锐性以及对光的敏感性。索芙尼斯芭一直在努力地研究空间关系和透视规则,这或许与她没有接受传统的训练有关,但她的作品是吸引人的,而且看起来还是很精美的。



附加:

索弗尼斯瓦·安古索拉
尽管文艺复兴的社会环境比较中世纪更不利于女艺术家的发展生存,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有几个女性艺术家留下了她们的作品和名字。
第一个文艺复兴的知名女艺术家是索弗尼斯瓦·安古索拉,迄今为止,她至少有五十幅作品留存于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她创造了一种写实主义的风俗画和肖像画,她的艺术反映了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肖像画之间的联系,也对以后的意大利北部肖像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一生的自画像数量可与丢勒(阿尔布雷 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和伦勃朗(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媲美。安古索拉是瓦萨里的《名人传》录入的十三个女艺术家之一。
瓦萨里收入这些艺术家有他自己的选择性:他非常注重将出身贵族与名门的艺术家收入其中,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正在竭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力图拜托工匠阶层有密切关系,作为艺术家的瓦萨里无疑也有这个考虑,所以,这十三个艺术家也都是出身高贵的。安古索拉出生于意大利北方城市克里莫拉,她的父亲安米尔卡·安古索拉是当地的一个贵族。安米尔卡是一个人文主义的追随者,他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教育他的七个孩子:六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安古索拉是大女儿。他让孩子们学习拉丁文、音乐和绘画。最后,这个家庭的六个女儿都成为了画家,只有儿子是例外。
安古索拉自小就表现出不凡的天赋。她在一五四六至一五四九年跟本地肖像画家伯拉第诺·康皮学习绘画,康皮迁走后,她又师从另一个当地画家加蒂。她的学习进步很快,不久便可以教她的几个妹妹绘画。安米尔卡对女儿(安古索拉)的期望很大,他甚至写信给米开朗基罗介绍他的女儿,并希望米开朗基罗能寄一张自己的素描给安古索拉,因为米开朗基罗经常把素描寄给一些后起之秀以帮助他们。后来大师果然寄来一些素描给安古索拉,她用油画临摹了这些素描,并将之寄回给米开朗基罗请他批评。米开朗基罗要求安古索拉画一幅以哭泣的男孩为题材的作品,安古索拉画了她的弟弟的形象,这就是《被龙虾蜇哭的男孩》。后来米开朗基罗的朋友卡维莱利把这幅画和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一起送给了美第齐家族。这说明当时安古索拉的画得到了米开朗基罗的肯定。
安古索拉擅长肖像画,通常画家庭成员的肖像。她在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很出名,米兰总督把她推荐给阿尔巴公爵,西班牙王室通过公爵知道了她,一五五九年,年轻的安古索拉被邀请到马德里的菲利普二世宫廷作为宫廷御用画家。她在西班牙宫廷一呆就是十年,并且在宫廷受到丰厚的待遇。一五七O年,在西班牙皇帝的安排下,她和一个西西里贵族结婚,西班牙王室还赠给她丰厚的嫁妆。婚后,她与丈夫迁居派拉蒙,四年以后,丈夫去世,安古索拉又被招回西班牙宫廷。在回西班牙途中,她决定回意大利看看。
谁知在旅途中,她与同行的船长堕入情网。他们在热那亚登岸结婚,以后没有回西班牙。她的余生在热那亚和派拉蒙两地度过。一六二四年,佛兰得斯画家凡·代克拜访了她,她给了凡·代克绘画上的指导。在凡·代克的速写本上留下了一个老年妇女的形象:双目已经失明,但仍然充满活力。安古索拉画了大量的自画像,因为她在当时作为一个女艺术家已经相当出名,所以她的画像也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她的自画像包括各种尺寸和版式,表现她自己弹乐器、拿着一本书、画着一幅宗教画等,她也画其他人的肖像,如她的三个妹妹下象棋以及谈话场面,她很注意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争论。同时,在“自画像”中她并没有强调她的绘画才能,而是着重于
表现能体现她贵族出身的才艺教养,这也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时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出身贵族的不多见,但贵族阶级的渊博学识和才艺教养则是艺术家所羡慕的。为了与手工匠人划清界限,成为受教育和有知识的社会阶层,艺术家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在阿尔伯蒂( L.B. Leon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的书中便杜撰了古代艺术家都是来自上层阶级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安古索拉的自画像要突出她的高贵出身和才艺了。的确,由于贵族家庭对女儿的良好教育,使得贵族出身的女性更容易成为艺术家。而瓦萨里在《名人传》中收集女艺术家也比较看重贵族出身的女性。
安古索拉早期的作品强调黑色、绿色和粗粗地抹上一层暗色调的表面,在风格上接近十六世纪中叶意大利绘画,也就是盛期文艺复兴绘画的特点。有一幅《正在画安古索拉像的康皮》, 正是这种风格。在其中,安古索拉把自己画成正在被人画的画像,而老师康皮则持笔在画着。这说明安古索拉已经注意到作为获得成就的女性的价值,也可以看出她懂得师徒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在这种画者与被画者的表现中,她有意识地打破了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她与康皮既是画者,同时又是被画者。
她的艺术风格具有北部意大利的影响,北部意大利的米兰公国在十六世纪初由西班牙管辖,所以她的肖像画与北方以及意大利关系密切,她的作品常常与提香、达·芬奇、凡·代克、苏巴朗等人的作品混淆不清。她在西班牙宫廷有大量的作品,可惜在十七世纪都毁于普拉多的皇宫大火。从一五二八年西班牙王室收藏的绘画清单上可以看到:一幅由安古索拉画的,西班牙女王的肖像被称为由“当代最伟大的肖像画家”所画,由此可见,安古索拉在当时的西班牙宫廷所享受到的尊重。
安古索拉的成熟风格表现为温暖的色彩、活泼的细节和富有表现力的眼睛。她所处的时代,正是把表现、性欲和道德高尚等寓意与裸体女性形象相联系的时代。当时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主张:肉体的美可以引起灵魂对灵性和崇高美的沉思。所以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开始捕捉肉体的理想美,由此而产生了乔尔乔内、提香等人具有官能美的女人体。类似这样的女性形象通常与性爱有关,她们往往不是画家的模特儿就是画家的情人,所以有的诗人把提香的笔比喻成爱神的箭。
安古索拉的性别使她不会表现人体的官能美,但是在她的自画像中,却强调出她作为淑女的高贵身份。比如一幅画于一五六一年的“自画像”中,她穿着保守而正式,坐在钢琴前将双手放在琴键上。在暗色的背景中站着一个老妇人,可能是她的随身监护人。在这里,她把自己画成一个有教养而高尚、优雅的淑女,画中的乐器显示她出身的高贵以及所受的教育,因为在当时音乐素养成为贵族女子以及男女艺术家的文化特点。而且,她有意将自己的服装画得非常保守,可能就是在努力区别于那些有让人性爱联想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女艺术家,安古索拉在这样一个把绘画视为男性画家的性欲权力的美学对话的时代,多少有些尴尬,她不能直接表现自己对美的看法,但也不想迎合男性画家的时尚。在当时她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是非常的引人注目,她的自画像必须面对充满欲求的眼光,她的艺术家和单身身份都使她区别于当时的普通女性。所以,安古索拉的传记作者往往强调她的美德,而她的自画像主要表现她的女性气质更多的偏重于谦逊、坚忍、高洁等特点。
一六一O年的“自画像”刻画了晚年的女画家,她的左手握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献给天主教国王陛下,让我亲吻他的手。安古索拉”这幅画可能是应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之请而画的。一六二四年凡·代克曾拜访安古索拉,并为她作肖像(据说当时的安古索拉已经双目失明,但仍然充满热情)。

对于她的评价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瓦萨里在一五六六年拜访了安古索拉,并被她的艺术深深吸引,评价她创造了“好像可以呼吸的”形象。在以后的世纪,评论家认为:她的肖像画可以与提香相提并论。到二十世纪初,评论家通常把她的作品归结为情感化的。无论如何,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革新的肖像画家,她的国际声望激励了许多年轻的女性成为职业艺术家。
安古索拉的几个妹妹没有她出名,她的三妹卢西亚只活到二十多岁,但她的艺术技巧据说已经相当于安古索拉。现存的一件卢西亚的作品《彼埃特罗·马里亚肖像》是一件标准的文艺复兴模式的肖像。大半身的姿势被表现成坐着,背景是单色的。艺术家在他左手握着的手杖上画了一条缠绕着的蛇,以此来暗示他作为内科医生的身份。这幅肖像具有活泼和精致的感觉:人物的眉毛有一边扬起来,他的肩膀也不一样高,他凝视着观众的方向,所有的一切都暗示着他似乎正要从扶手椅中站起来。人物充满睿智的眼光和厚重而富丽的斗篷都使肖像具有一种高贵的人文气息。
安古索拉的创作对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波伦纳的著名女艺术家封塔那的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维基百科
Sofonisba Anguissola,1532年-1625年,生于义大利克雷莫纳的一个贵族家族,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及人文主义思想,并表现出绘画的天赋及兴趣,她拜贝尔纳迪诺·坎皮为师学习矫饰主义的绘画风格,她还受到当时年迈的米开朗基罗的培养及鼓励。
于1559至1579年她受到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赏识被聘请为宫廷画家,从此国际声誉大振。1580年她结束了宫廷画家生涯,与一位西西里贵族结婚并于巴勒摩定居,其余大部分时间她都在此生活及工作。她这一生大约创作了50幅画作,其中绝大部分是肖像画。[1](Sandra Sider.(2007). Handbook to Life in Renaissance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 ISBN 9780195330847 .)
安圭索拉的国际声望部分归因于她的贵族身分,她的出生背景再加上深厚的美术天赋使她克服了以前阻碍妇女从事美术职业的偏见与限制,这在当时的女子中是十分罕见的。[2](Matthews, Roy T. The Western Humanities [人文通识课III].卢明华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 2013 [2011]. ISBN 978-7-5100-6722-8 .pp. 128 -129.)
资料补充
Boullosa, Carmen. La virgen y el violín [The Virgin and the Violin]. Madrid: Editorial Siruela; Mexico: Debolsillo, Random House Mondadori (西班牙语) . (a novel on Sofonisba Anguissola's lif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209081158/http://www.mansfield.edu/~art/Papyrus2AnnabellaLajuzensofonisba_anguissola_the.ht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07182010/http://www-english.tamu.edu/pers/fac/phillippy/_women_artists/anguissola/


https://elpais.com/diario/2008/08/02/babelia/1217632636_850215.html


关于她的学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