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期 | 贫穷的本质: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发展经济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莫,他们共同研究的课题是贫穷。他们第一次以科学的方式解答了有关贫穷的终极问题,为什么穷人无法摆脱越努力越不幸的怪圈?穷人如何致富?我们今天将结合自己的认知,对穷人摆脱贫困的话题进行深入的解读。
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句话,勤奋毅力和节约创造财富。穷人不喜欢教育,反而喜欢生孩子。穷人喜欢昂贵低效的私立医院,不喜欢公立医院。穷人沉迷于垃圾食品、赌博和游戏机。所有这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都是无数人讨伐的。穷人思维总结起来就是,懒。不努力存短事,穷人更懒吗?按照经济学家的看法,穷人不仅是懒,而且还更浪费。穷人往往比富人更容易沉迷垃圾食品、肥皂剧、手机游戏、短视频游戏机。而且让人跌爆眼镜的是,他们往往还会选择昂贵的私立医院,而放弃政府开设的公立医院。
穷人更蠢吗?看起来也是的,穷人经常会购买彩票、赌博。穷人也经常会陷入高利贷的被动境地,拖累自己和家庭陷入债务的泥沼之中。穷人也往往更短视。大多数穷人如果能够善于储蓄,把自己有限的财产节省下来,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去接受教育,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穷人往往选择短期目标,甚至没有目标的混日子。看起来这就是穷人的原罪。富兰克林那句话,做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勤奋、毅力和节约创造财富。而反观穷人,既不勤奋也没有毅力,甚至连节约都谈不上,几乎与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背道而驰。这也难怪他们陷入一个贫穷循环的泥沼之中。越穷,思维就越受限,思维越受限也越穷。这是不是就是某些专家总结的穷人思维?所谓的穷人思维,根本就是某些无良文人对穷人的污蔑。很多作者既不参与经济生活,也不懂社会的分配,又天生具有软弱性本能的腆富仇穷。我自己从白手起家,接受过最底层的穷人,也见识过互联网新贵和富过三代的老钱,穷人的智商根本就和富人没有差距,平民窟里有聪明决定的天才,富人里也有不学无术的废材,穷人所展现出的愚蠢根本不是愚蠢,而是他们那个阶层的生存智慧。我曾经在当年建议自己老家的一个一贫如洗的表叔,一定要让几个孩子好好读书念大学,将来改变命运。但是人家根本就不听,两个儿子一个学厨师,一个跟师傅学装修贴瓷砖,结果当厨师的现在是当地一家饭店的大厨,搞装修的现在是我们当地很有名的地板砖师傅,带着几个徒弟,每周都是上万的收入。
然后我又自作聪明,告诉人家一定要去郑州买房,别在我们家地级市买房了。但是人家就是不听,还是买房买在了我们那个 18 线城市。事后我思考过,他们表面上是短视愚蠢的选择,其实都是当时当地的最优选。而我的所谓高屋建瓴的抉择,其实都是何不食肉糜。世界上有两种智慧,或者说两种理性,一种叫知识理性,一种叫村社理性。穷人不是没有思考过,但是他们的思考不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理性,而是春色理性。受教育上大学固然好,但是学厨师学贴砖,村里有前辈经验,能找到老师傅带着,基本可以保证学出手艺。而上大学需要老师,学生素质都要过硬。
我的两个表弟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去郑州买房也好,但是他们的手艺在我们那个 18 线城市是稀缺资源,到了省城并没有多少优势,而自己的客户群体其实都在本乡,本土去了省城并没有好处,最房价的涨跌跟他们根本就没有关系。不然包括很多中产的很多思维习惯都是个体理性,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可以依赖个体和自己家族的资源搞定问题,能不假结外力,就不要假结外力。而穷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基于春色理性,他们必须依赖春色,依赖团体才能抵御风险。所以他们要考虑他们所在团体的考虑。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父母,明明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医院在份子钱、过节送礼等人情往来上投入很多的资源。
那么,穷人是不是最聪明?毛泽东有一句话,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实际上,这句话也同样有偏颇,穷人跟富人一样,既不最聪明,也不更愚蠢。穷人的充设理性、底层生存智慧确实有他们的合理性,但是同样也有他们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跟富人的局限性一样,都是愚蠢。但是在公众舆论中,往往对富人嘲笑中有更多的羡慕,而对穷人的嘲笑中夹杂着很多的恶意。
三位经济学者给出一个更科学的解释,穷人之所以没有那些富人应有的思维和美德,因为贫穷的人生活里往往有更多的烦恼,所以相对而言,比其他人更加需要那些让人减轻烦恼的工具,像电视、手机、垃圾食品和游戏机。而穷人之所以看起来更蠢,是因为他们随时处于决策的状态中,因为他们的生活如风雨飘摇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打翻,所以他们必须不断消耗精力去反复的思考决策,这就导致他们总是做出最错误、最短视的抉择。
三位经济学者把所谓的穷人思维的根源归结为五点,第一,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穷人的信息来源往往来自于自己信任的人,这也是充社理性的一个特征。穷人往往不相信科学,不相信知识,不信赖专业人士,而选择相信充社中最有经验的人,这种经验和智慧一旦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贫穷的本质中提到的很多贫困地区的穷人,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不明白基础教育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化肥以提高产量,不知道如何使用避用套以避免癌滋病?站在他们的角度其实非常正常。因为当一个不懂的术语摆在面前时,大多数人不是选择相信,而是选择怀疑。而穷人的经济又比较脆弱,他们无法承担冒险的代价,冒险的结果往往是崩溃,所以不会冒险相信陌生的信息来源。
第二,穷人比富人往往更容易面对逆境,更难做出正确的决定。正常人的生活都会面临很多决策,穷人和富人的差别是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正常人不会因为多花几块钱,人生就会出现什么转折。但是穷人会,穷人几十块钱就能影响他们的判断。所以穷人买东西总喜欢讨价还价,一件衣服几块钱的菜,用半个小时去讲价,一定要讲下来。而决策的经历和理性都是一种智慧。当穷人过多的把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用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当他真正遇到真正关乎命运的决策时,穷人的决策往往是错误的。
第三,穷人在金融杠杆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大多数国家,穷人不会轻易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但高利贷却触手可及,这往往使得他们被利息压得无法翻身,并增加更多不合理的借贷。金融是一个很重要的杠杆,所有正规的商业银行都不会轻易的把自己的贷款贷给没有还款能力的穷人。穷人不是不想变富,但是穷人缺乏启动资金,又缺乏杠杆,当他们需要使用杠杆时,经常能够使用的就是高利贷,而高利贷带来的可能只是对穷人的敲骨吸髓。
第四,穷人往往短视,无法延迟满足穷人的充设理性有时候会成为他们的阻碍,比如,他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杯茶吧。孩子读书是没有用的,反正他不够聪明,存钱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立刻就花掉。教育孩子有啥用,多子才能多福。穷人总是缺乏长远的规划能力,也更难以自我控制。中国人总是说穷人爱存钱,其实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例外。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世界大多数的穷人而言,储蓄的吸引力很小。越是穷人越不爱存钱,因为他们自认为目标太过于遥远,并往往因为心理的因素拒绝延迟满足。越是无法储蓄,越是无法摆脱贫困的循环。穷人的这种短视非常的魔幻,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在三位经济学者看来,穷人压根不相信有美好的未来。穷人还会把大把的钱花在婚纱嫁娶上面。在南非,葬礼花多少钱是有社会规范的,生孩子没有护理,完全靠命瞎养,死了就埋个坑。但是这些穷人老人的上礼,就得花掉死者一生的积蓄。因为艾滋病死去的年轻人是个穷光棍,家里人还得大操大办,花掉家庭 40% 的年收入。跟中国有些地方很像,活人过得井井巴巴,伤势照样大操大办。重复的差距不是智商的差距。那么,到底是怎么产生这样的差距呢?实际上,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带宽的差别,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经济学家跟踪过一个名叫肯尼迪的农民,他一直以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没有钱购买足够的化肥,他就不能通过施肥提高农田产量,之后便更不可能买得起化肥,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螺旋式的下降中。然而,有一天,肯尼迪得到了一份免费的化肥,因此当年的收成是前几年的 20 倍,他也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并用收入买入了更多的化肥,从此摆脱了贫困的促进。
有一个经典的问题,直接给穷人钱,到底能不能使穷人摆脱贫困?很多人潜意识认为不能,为什么?因为穷人有穷人的思维,给了钱,过几年还是穷,但是很遗憾,经济学告诉我们,给钱就有用。加拿大的一个贫困小镇,学者联合当地政府进行了一项计划,无条件保证穷人的基本开资,也就是直接给他们钱。看似荒唐的方法持续了两年。后来的调查发现,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个小镇的居民健康程度大幅提升,城市犯罪率大幅下降,连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而且再也不需要政府的财政援助了。为什么给钱就有用?在印度北部某农根区域,学者对丰收以前的农民和丰收以后的农民进行智力测试,结果显示,在丰收前夕,农民的智商就会降低 14 个单位。那么,对于农民而言,丰收前后的差异是什么?毫无疑问,他们拥有的财富发生了变化,这说明什么?即使是同一个人,贫穷导致的匮乏会导致他的智商受限,这就是贫穷的本质告诉我们的贫穷会限制人的思维宽度及心智带宽,也就是同一时间处理多个事件的能力消耗人的精力,让人的行为模式和视野缺乏整体性、长远性的目光。
印度农民和肯尼迪一样,在丰收前夕,农民的全部精力集中在作物耕种收益计算,而忽略了事物的长期价值及心理学的管亏效应。而肯尼迪长期一直处于贫穷导致的匮乏状态中,所以根本无暇做长足的打算。所以穷人总是陷入一个贫穷循环中,他们缺乏摄入有效信息的渠道,而即使他们得到了有效信息,他们也会进行错判。
正如贫穷的本质中提到的,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知道的。富人真正强于穷人的地方在于他们视野开阔,他们无意中接触到的信息,实际上是穷人根本得不到了的。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信息带宽的差距和处理信息带宽的差距。
那么到底怎么走出贫穷?关于穷富有个经典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同时也是富豪。他向孔子另一个弟子袁县看见。袁县坐着破茅屋,大惊失色,说,袁先生,您怎么这么穷?袁先生说,我听说无财曰贫,无路曰穷,我现在没钱,这是贫,不是穷。原线说的很对,贫穷我们总是连在一起说,但是贫和穷是分开的,用今天这个理论来说,贫是没有启动资金,穷是带宽受限。原限确实无才,但是他毕竟是孔子弟子,只要他想,他随时可以获得中产乃至贵族生活。普通穷人的问题在哪里?在于带宽受限。原先的原话用的甚至不是穷,而是直接用了另一个字,并无才,谓之平,学到而不能行,谓之并。贫穷的本意就是受控,是无路可走。甚至直接点说,贫穷是一种疾病,病态,一旦陷入这种病态中,就很难摆脱。如果想摆脱贫困,那么只有一种方法,就是以外力加强带宽,要么是信息的强输入,要么是金钱的强灌入。所以,何以解忧,唯有抱负是对的。
无论是经济的报复还是知识的报复,都非常有用,请我们暂时回到我的表叔和两个表哥,他们两个属于穷人辩富的典型,而他们家之所以发家致富,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或者更能干,而是无意中拓宽了自己的信息带宽。电视上的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广告让我的大表弟有了当厨师的梦想,而同村的其他装修师傅带二表弟进入了装修这个暴利行业,他们的充设理性无意中帮助他们拓宽了带宽,这本来就是教育应该起的作用,他们却信用的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很多人的春色理性只能把他们带到洗头房,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印度和非洲平民那么贫穷,跳出农门只需要那么一点点的努力,而对于更贫穷的人,诺贝尔奖得主给出的答案是考公务员。全世界的政府公务员都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可以为穷人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可以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心。对于穷人,信息带宽的扩充和处理,信息带宽能力的扩展都是一个质的飞跃,这跟穷爸爸富爸爸里的现金流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市面上解读穷爸爸富爸爸的很多,一般都会说几个词,税后收入、被动收入、房产投资。其实穷爸爸富爸爸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叫做老鼠赛跑的游戏,这跟房产投资没有一毛钱关系。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当你的现金流比较少的时候,你必须跟其他老鼠玩一个赛跑游戏,直到你的现金流扩充到工资收入的数倍,你就会坐上汽车进入快速通道,各种报复机会蜂拥而至。对于尚维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不谋而合。
怎么摆脱贫困,怎么变富,其实这是一个问题。有些人总是说阶级固化,其实要实现阶层跃迁,关键是要扩大信息带宽,或者更深入一点,在有稳定收入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扩大信息带宽。所以无非就是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保证你的工作有稳定的现金流,让你不至于影响对生活的判断能力,也就是你处理信息带宽的能力。
至于这份工作的工资有多少,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不是你能赚到多少钱,而是你能存下多少钱。这时候储蓄和节俭非常重要,也就是富兰克林说的节约创造财富,很多不必要的奢侈品和消费都可以减少。第二个渠道就是保证你的信息获取带宽。要获取有效信息,互联网的一大悲剧就是在信息极大丰富的同时,垃圾信息也极大丰富。我们这个时代,有效的信息消失在了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你所知道的很多垃圾视频软件必须戒掉,因为他们严重占据你的信息带宽。用这些时间去接受教育,学读更多有深度的书籍,多读一些高价值的文章。至于你父母劝你考公务员,要不要考公务员,完全取决于你获取信息的能力,报考的公务员职位是否能够拓宽你的信息带宽。点赞关注,进入首页,一定有你想要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