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鸦片战争

2022-09-16 22:52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两次鸦片战争

概况: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由英国挑起的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的殖民侵略战争,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古老帝国闭关而治的时代的结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开端(国情)。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世界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开辟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鸦片战争前夕的清王朝,已从其发展的顶峰“康乾盛世”跌落下来,国势日衰,整个封建制度日暮途穷。自嘉庆以来这个封建王朝已经走上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文化专制的衰败道路,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衰弱落后的封建中国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重要目标。

  当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日趋没落的时候,欧美资本主义却在蓬勃发展。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拥有发达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掌握着海上霸权,具有打开中国大门的物质条件。英国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积极对外侵略,争夺殖民地。而中国恰恰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大量工业原料和潜在巨大市场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英国对中国侵略的必然性。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由于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抗,英国试图通过商品输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殖民扩张的如意算盘始终难以奏效。

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借口。1839年10月,英国内阁决议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海军少将乔治·懿律为与清政府交涉的英国国王的全权代表,兼出任中国的远征军的总司令,任命其堂弟、驻华商务监督、陆军上校查理·义律为副全权代表。1840年6月,懿律率“东方远征军”相继从印度、开普敦等地到达中国广东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的性质和战争的起因密切相关。马克思斥责:这次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深刻地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2.闭关政策

  清朝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政策。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界,前期禁海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势力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后期则严防“民夷交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外贸通过“公行”进行,约束外商行动,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实行限制等。它是封建经济以及国内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虽具有民族自卫性质,但隔绝了中外必要的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该政策的破产。

3.虎门销烟

钦差大臣林则徐奉命到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作,厉行禁烟,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率领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鸦片全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清除烟毒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4.林则徐反对英国侵略的策略思想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抵抗外国侵略的杰出代表。在清政府浑浑噩噩、闭目不看世界的时候,他能够从实际出发,睁眼看世界,冷静地提出一整套反侵略的策略思想。

  (1)相信民心可用,动员人民群众起来与侵略者斗争。林则徐能有这种认识,难能可贵。这是他能够风云一时,使侵略者为之胆战心惊的一个主要原因。

(2)以守为战,以逸待劳。林则徐在禁烟的同时,积极备战。会同邓廷桢、关天培整饬海陆军,督促官兵认真操练。下令加强虎门一带海面安设的木排铁链,添设炮台炮位,并购买西洋大炮布放于珠江口一带。根据中英的实力对比,林则徐主张发挥本土优势,避实就虚,以守为战,以逸待劳。

(3)了解夷情,以夷制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开世界”的第一人,注意了解和研究夷情。他组织人员搜集和翻译西方国家书籍、新闻,了解西方情况。《四洲志》就是他组织幕僚翻译英人慕瑞《地理大全》,经他润色后编成。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制定了一套对付外国侵略者的策略,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口号,以分化瓦解侵略者,争取外交上的主动。

5.鸦片战争时期爱国官兵的著名抗英斗争

  1839年6月,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1841年1月7日,英国侵略者突袭广东沙角、大角炮台,炮台守将陈连升父子及600余名官兵英勇还击,以身殉国;1841年2月25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400余人战死虎门;1841年8月27日,英军进攻厦门,总兵江继芸力战阵亡;9月在浙江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官兵5000余人与英军血战6昼夜,最后壮烈牺牲;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海,两江总督裕谦率众与敌浴血奋战,镇海失守,裕谦悲愤投水殉国;1842年6月,年近七旬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官兵坚守吴淞口牺牲;7月,满足副都统海龄在镇江战死。

6.广州三元里抗英

  广州三元里抗英是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民一次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9日,一股英国侵略者到广州城北三元里抢劫、行凶,当地群众奋起反抗。三元里附近103乡数千名农民,围攻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打死打伤英军数十名。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武装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个胜利战斗。它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同敌人斗争的英雄气概,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官兵不可恃”,“鬼子不可怕”,只要人民团结战斗,侵略者完全可以打败。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直接影响下,广州人民烧洋馆、反租地、反入城等一系列斗争延续了10年。

7.鸦片战争的过程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抵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为标志正式爆发,到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历时两年零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始,至于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7个月。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岛。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到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历时四个月。第三阶段:从1841年8月英军扩大战争到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战争结束,历时一年。

鸦片战争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和反动。①客观上,敌人强大。战前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科技进步、武器精良,是世界头号强国,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准备充足。②主观上,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是战败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难以抵抗新兴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坚持“闭关政策”、闭目塞听,对英国侵略意图全然不知,无应战准备;战争爆发后最高决策者战和不定、指挥失当;妥协派占上风,爱国官兵的抵抗孤立分散,得不到有力支持;清政府长期与人民对立,防民甚于防寇,更不敢组织群众进行抵抗。

【中国通史】鸦片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