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17025 CX8.4 记录控制程序
大家好,CX8.4 记录控制程序内容如下:
1 目的
通过对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的记录的编审、填用、标识、归档、查阅、处置等进行控制, 为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相关活动有关的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
3 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负责记录控制活动的整个过程。
3.2 综合室主管:负责实验室往来文件、图纸、资料、记录的档案管理工作。
3.3 资料员:对实验室活动产生的相关记录和往来文件、图纸、资料等记录进行整理和归档管理。
3.4 检测原始记录审查人员:负责对检测任务完成后的检测原始记录进行审查。
4 工作程序
4.1 记录的类型
4.1.1 质量记录: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记录。包括:
1)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记录;
2) 不符合工作纠正、预防措施的记录;
3) 供应商评价、外部服务和供应品采购记录;
4) 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及外部审核记录;
5) 质量监督记录与投诉处理记录;
6) 人员培训和考核记录等。
4.1.2 技术记录:来源于检测及技术管理活动的记录。 技术记录是进行检测所得数据的积累,它们表明了检测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质量。
1)与客户签订的依赖书及评审记录;
2) 每项检测活动的原始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的结果;
3)检测相关工作记录:检测原始记录,报告书,检验报告;
4) 检验结果监控活动记录:实验室内部比对或能力验证记录, 检验结果比对数据分析报告,不确定度评估报告,年度质量监控计划;
5)设备检定/校准证书,计量溯源确认记录、期间核查记录。
6) 检测方法确认记录表;
7) 新开展项目评审记录,开展新项目确认表等。
4.2 记录的形式与信息量
1) 记录可以是文字、表格、图片;记录载体可以是纸质、电子信息或拷贝等。
2)每一项检测活动的技术记录要确保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可能时识别影响测量结果 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并确保能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复现。
4.3 记录的编号规则
1)耐久解体分析依赖书的编号规定见《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
2)检测原始记录编号与样品编号一致,样品编号规定见《样品处置程序》。
3)报告书编号由试验支援系统自动生成,具备唯一性。编号规定见《检验报告控制程序》。
4)检验报告编号,编号的规定见《检验报告控制程序》。
5) 其他记录表格的唯一性编号按照《文件控制程序》中“记录编号”规则进行。
4.4 记录的填写、修改 4.4.1 记录的填写: 各部门依据职责在质量管理和技术活动中按照规定的记录格式,认真、真实、齐全、及时 地填写有关记录,记录人须签名或盖章,有审核批准要求的应有审核、批准人签名或盖章。 记录生成后,归档至综合室保管。
4.4.2 技术记录填写:
1)实验室要确保能方便获得所有的原始记录和数据,每一项实验室活动的技术记录包含结果、 报告和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可能时识别影响测量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并确保能在尽 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重复该实验室活动。
2)每一项实验室活动的技术记录必须具有充分信息。只要适用,记录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以下信息:
- 样品描述(包括样品品番、规格、花纹)、 样品唯一性编号;
- 所用的检测标准方法;
- 检测的目的;
- 样品检测步骤和检测实施时间;
- 检测环境和技术条件;
- 检测过程参数
- 所用检测设备和量具的信息(使用设备集成表实现追溯);
- 检测过程中的原始观察记录以及根据观察结果所进行的计算;
- 实施检测活动的人员签名或盖章;
- 实施检测活动的地点(如果在实验室固定地点实施可省略);
- 检测原始记录审查人员以及审查时间
- 报告书或检验报告;
- 其他重要信息。
3)原始记录为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记录的原始观察数据和信息,原始的观察结果、数据和 计算应在观察或获得时予以记录,不得誊抄。并按特定任务予以识别。对于技术记录中的固定的、 每日重复检测的大批量样品项目,可将相同信息固化到原始记录中。
4.4.3 记录的修改
4.4.3.1纸质记录中出现错误时,应按规定的双横线杠修改方式进行划改,将正确值填在其旁边, 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盖章以及修改日期。记录修改应确保修改的记录可以追溯到 追溯到前一个版本或原始观察结果。
4.4.3.2 当同一样品需要进行重新测试时,不得在原记录上进行修改,填写的新版原始记录应 追溯到前一个版本或原始观察结果。将修改前的原记录和修改后的数据和文档一起存档。
4.4.3.3 记录的修改方法和正确修改的示例见《实验记录填写作业指导书》。
4.5 记录的收集与编码、标识
4.5.1 收集:管理体系的每一活动结束后,该项活动的负责人将各项记录整理,按职责分工由 专人收集。
4.5.2 各归口文件管理人员,依据记录编号规定,进行分类编码、标识、装订、保管。文件 中相关的记录,填写到《受控记录清单》。
4.6 记录的保存
4.6.1 管理体系运行中形成的所有记录,进行纸质化保存或纸质扫描后电子数据的方式保存。
4.6.2 计算机形成的检测电子记录,为了与纸质进行印证,由检测室主管每季度统一拷贝保存在 指定电脑上。
4.6.3 检验报告书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客户,检测室以纸质同版打印保存。 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实验室。确保其安全和保密。
4.7 记录保存期限
4.7.1 各类型记录的保存期限应符合合同义务。
4.7.2 实验室所有记录至少保存 6 年。如果法律法规、CNAS专业领域认可要求文件或客户规定 了更长的保存期要求,则实验室应满足这些要求,如吉利汽车要求记录保存20年。
4.7.3 实验室根据已经识别的客户要求,所有的技术记录,包括原始记录保存时间延长到15年。 当识别到客户要求保存更长时间时,实验室延长要求的保存期限。
4.7.4 人员和设备记录随同人员工作期间或设备使用时限全程保留。在人员调离或设备停止 使用后,相应的记录保存15年。 4.7.5 其它记录保存15年。
4.8 记录的管理
4.8.1 记录的借阅 记录应易于获得。原始记录原则上不得借阅,如特殊需要借阅时,填写《文件/记录借阅单》 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在资料员的视野范围内查阅。
4.8.2 记录的复制 原则上实验室所有记录不得复制。
4.8.3 记录的销毁 对于过期的记录,由资料员填写《销毁文件清单》后,经主管批准,实施销毁。
4.9 安全与保密
4.9.1 资料员负责归档记录的安全与保密工作,不得乱放。
4.9.2 所有记录应予以安全保护和保密,按《保密工作程序》进行。
4.9.3 因工作需要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进行记录传输时,应得到部门主管批准, 传输过程中应做好保密工作。
4.10 检测原始记录的审查
4.10.1 检测任务完成后,由经过任命的检测原始记录审查人员对检测原始记录实施审查,并记录 审查实施的日期和审查人员。
4.10.2 检测原始记录审查人员不能是实施当次检测的检测员,审查结束后,方可实施数据转移作成 报告书。
5 相关文件
ZY**-CX4.2:2023 《保密工作程序》
ZY**-CX7.1:2023 《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
ZY**-CX7.4:2023 《样品处置程序》
ZY**-CX7.8-01:2023 《检验报告控制程序》
ZY**-CX8.3:2023 《文件控制程序》
ZY**-ZY-03:2023 《实验记录填写作业指导书》
6 相关记录
ZY**-CX8.3-R04:2023 《销毁文件清单》
ZY**CX8.3-R05:2023 《文件/记录借阅单》
ZY**-CX8.4-R01:2023 《受控记录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