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读书会第七期——品味《街角社会》
书香浸润校园,好书伴我成长。2023年5月17日下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春笋读书会第7期在文渊楼511教室进行了线下活动,阅读书目为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富特·怀特所著的《街角社会》,阅读范围是该书的第五、第六章,本次读书会由2021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阮婷同学领读。

读书会一开始,阮婷同学带领大家共同回顾总结了第五、六章的内容,主要围绕描述把科纳维尔的街角青年与非法团伙联系起来的科纳维尔社交和体育俱乐部,介绍了这个俱乐部的产生和改组的过程,包括非法团伙成员托尼和街角青年卡洛维控制社交和体育俱乐部的斗争。以及 作者通过克利夫兰俱乐部的解体过程的观察,发现了贫民区政治与社会结构的联系,阐述了了科纳维尔政界与街角青年和非法团伙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的情况,介绍了科纳维尔的贿选和政治腐败,以及政界、非法团伙、街角青年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此图片不得转载,不得用于他用,不得下载,仅用于本文章
紧接着根据所读内容,阮婷同学带领我们梳理作者怀特是如何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大致是选择了科纳维尔作为研究地区之后,此时研究焦点并未确定。他开始着手制定研究计划:首先选择研究人员,然后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进展情况调整研究计划、将原本宽泛的研究问题狭窄化。
围绕这个议题,就有同学提出:参与观察中我们需要观察的“点”有哪些?这是我们很多人在做科学研究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陈霞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我们参与观察的过程当中,可以观察实地环境:例如家具的摆放、周围的物品等或者人的外形特征(年龄、性别、身材、穿着等)以及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j姿态、面部表情、动作、手势等作为特定社会内容物质载体的物化社会信息,如文物古迹、人们的互动方式与次数等。杨翰琪同学补充到:我们还可以观察事件发生的脉络:发生了什么、发生的事件、事件产生的原因。
然后我们接着这个问题延伸,阮婷同学向我们抛出一个议题:如何理解“文化顿感”与“文化敏感”? 怀特无疑是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的,面对相关的质疑,怀特自信地解说到“我们也许承认任何局外人都无法充分了解某一文化,不过,我们接着还应该问一声,是否任何局内人都能了解他或她的文化呢?所以局外人也可以做出重要的贡献”。
针对这个议题,魏蜻蜓同学对文化敏感发表了看法:“文化敏感强调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下作为一名社工应该提供适合当地民众的服务;当社工从事社区工作时,会进入一个异文化社群,对当地文化产生一种陌生感觉而出现的心理上的一种不适,即“文化震撼”;每个社会工作者都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在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它成为自己看问题、看事物的视角,这就是“文化负载”或是“理论负载”;“文化识盲” 是指当我们对社区的文化了解不足或产生离异时,就像不识字的文盲,会用自身的文化视角去看待服务对象及其文化体系,从而陷入和盲区,失去正确的辨别和选择能力。” 王燕青同学也赞同魏蜻蜓同学的观点,认为:“在参与式观察中,理清文化敏感与文化钝感的概念是很重要的,作为被观察的主体,被观察者长期处于观察环境中,对周围的风俗、行为、发生的事件习以为常,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钝感”;而观察者进入观察场域,参与观察对象的日常生活,他的所见所闻定是与自身有所不同,也便具有了“文化敏感”。”

此图片不得转载,不得用于他用,不得下载,仅用于本文章
但是“文化顿感”这个词大家比较陌生,阮婷同学带领大家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文化顿感”是指局内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司空见惯,很可能会丧失对周遭人事的敏锐嗅觉力与洞察力,易产生“文化钝感”的现象,对周围的人事机理与运作机制的反应较为迟钝。这让我们大家开拓了一个新的概念。

此图片不得转载,不得用于他用,不得下载,仅用于本文章
在街角社会这本书当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例如诺顿帮这样的自治组织,那我们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杨翰琪同学就提出了一个相应的问题:“社区自组织的发展过程如何?社工是如何推动自组织的发展的?”对于杨翰琪同学的这个问题,胡润佳同学利用自己的专业实践认为:“作为一个社会工作在推动居民自组织建设和发展时,首先第一个是要学会利用“势”,通过居民共同的兴趣点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发现具有参与意识的居民骨干;第二步在发现了居民骨干后,要帮助他们规范化,主要是制度规范化和团队规范化,制度规范主要是协助成员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团队规范化主要是去在地社区或相关部分报备、方便开展活动。第三步就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对于组员的能力各方面进行培训,推动他们增能。最后就是在社会工作者的支持和协助下,推动自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冯广凌同学还额外补充道:“在我的专业实习过程中,我认为社会工作者推动自治组织发展资源链接是社会工作者为解决服务对象多样化问题的重要专业方法和技能,社工机构作为独立于社区之外的组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整合社区内外的各类资源,引入包括志愿者、专家、机构研究员、社工督导等外部社会力量,促进形成社区自助互助的资源网络。”
读书会在同学们积极的分享中进入了尾声。此次读书会,同学们根据本书五、六章的内容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受益匪浅。并且对于《街角社会》这本书从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工作的角度有了更深的学术讨论和理解,并且在积极的讨论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启发对于自己专业实习和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