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后记

2023-07-13 16:43 作者:我是常驻歌手  | 我要投稿

至此,我们终于基本学完了古代汉语的所有语法点,让我们为自己的坚毅和耐心点个赞!但请暂且按耐性子,冷静片刻。要知道,“光说不练——假把式”,落实知识远远重于知识本身。有这么一个语段,其涵盖了本小文的所有重要语法,是一块不折不扣的古汉语水平“试金石”。

我们先来看语段:

贾某,贾人也,倡文明经商。店中之物皆封志彰明,略无缺损,有价悬于上。虽稀物,亦不昂其值;凡赝品,咸不之售,故乡人悦之,竞趋以买。尝嘱其子曰:‘君子之爱财,取之以道,岂可背义耶?’妻猝然病,寻殁,乃誓不复娶。期年,媒人盈庭,而竟见谢。邻人不善生计者,债台高筑,其遂邀至家,授以致富术。翌日,出金曰:‘予佐汝贾。’河水暴溢,决堤毁田,捐资财以兴水利,是以乡人甚德之。”——《贾人贾某》(内容有改动)

接下来,我会基于该语段,提出九小问(参考答案和参考译文已附在最后)。如果我们能够答对这九问,那恭喜了!这说明我们已经将古汉语语法的学习落到了实处;如果不能,倒也不必气馁,只要我们复习重温,继续努力,总会有所收获的。

现在,让我们试着回答:

“亦不昂其值”“尝嘱其子曰”中的“其”与“其遂邀至家”中的“其”虽都是人称代词,但二者的区别何在?

“岂可背义耶”中的语气词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

“妻猝然病”中的“然”是什么词类?

“故乡人悦之”的“悦”属于词类的活用,若具体来讲,则是什么用法?

“君子之爱财”的“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到了什么作用?

“贾某,贾人也”是什么句式的什么形式?

有人认为“而竟见谢”的“见”是副词,他说的正确吗?为什么。

“邻人不善生计者”为定语后置的倒装句,“有价悬于上”“取之以道”“授以致富术”俱为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咸不之售”和“是以乡人甚德之”则为什么类型的倒装句?

“竞趋以买”中的动词“买”后,省略了什么句子成分?

相信我们一定答对了这些问题。可是,在掌握了这些语法之后,是不是就已经通晓古文,无所不知了呢?当然不是。在我看来,我们至少还应先了解音韵和历史文化常识,再增强语感。

有人认为汉语不是拼音文字,即使不了解字的读音,只要懂得字义就可以学通古汉语。这种说法是极其片面的。举个例子,“平仄”“押韵”都属于音韵学的一部分,古人写诗讲究平仄调和,而且近体诗和词曲还有固定的平仄格式,这种格式必定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况且不啻诗词曲,还有些文体如“铭”也都是需要用韵的。因此,音韵学对于古汉语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要了解古代音韵学常识的原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

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即“雁去衡阳”,然而范文正公却倒装了这个短语,写作“衡阳雁去”,对比之前所讲的倒装句,不难发现这不符合任何一种需要倒装的情况,所以,这里的倒装并不属于语法范畴,单单掌握语法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句。其实,此处的倒装是为了符合词牌名“渔家傲”的格律,不得已而为之。“渔家傲”第二句的正体格律为:中平中仄中平(“中”指平声仄声皆可,加粗字需押韵)。根据与这首词同时期的《集韵》,“阳”为“十阳平声”,“去”为“八未去声”,简单来讲就是“阳”平声“去”仄声,若写作“雁去衡阳”则刚好与格律相反,故倒装为“衡阳雁去”。

除此之外,音韵学常识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通假字。在今音中,单论读音,蚤=早,懈=谢;然而论通假关系,蚤=早,懈≠谢。这就是因为古音“蚤”“早”相同,但“懈”“谢”不同的缘故。如果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常识层面,深入去研究,就会接触到“蚤”“早”“懈”“谢”的古汉语拟音,大致是“tsau”“tsau”“kai”“zĭa(四者皆选用王力先生据《广韵》的拟音)以及“等”“摄”这些概念——当然,这是后话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探索。

语言折射出历史,也是文化的载体,绝大多数古汉语作品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像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朝代名等都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文化常识迅速判别出来,否则无法读通文章,也无法串联所学,更无法品味文学之美。例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壬戌”是干支纪年,结合历史背景,在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于是我们马上联想到了《记承天寺夜游》的开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望”是“望日”,指月圆之日,即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日,所以“既望”就是农历十五日之后;“斗牛”不为字面之意,而是指天上的星宿——“斗宿”和“牛宿”,二者分别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一宿和第二宿。再讲得具体些的话,“斗宿”又称“南斗”,由六颗星组成,均属人马座,而“牛郎星”与“织女星”则均属于“牛宿”。了解了这些文化常识后,就能让枯燥乏味的“(月)徘徊于斗牛之间”,化为一幅生动形象的星象图,体悟到苏东坡的浪漫情操。

那么,“语感”是什么呢?学习古汉语毕竟是文科,光靠抽象的理论是无法读懂文章的,我们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感性认知,这就是语感。其实,不光是学习古汉语,学习任意一门语言也应当是这样的,这也是学习语言“铁律”,所有语言都是“整体大于部分”,若语感看做所谓“整体”,语法则只能看作所谓“部分”。语感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词句间的关系,体会字面之外的隐藏含义,从而真正学会古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这篇文章我们都学过,故事我们都了解,不再提了。关键在于选句,“问今是何世”是源中人提出的问题,但之后的内容“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并不是渔人的回答,通读句意后不难发现,这二句其实仍然是在描写渔人。这就叫做利用语感解读词句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语感,就连句子的描述对象都分不清,怎么能够读懂文章,又怎么能够说学会了古汉语呢?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子路说:“凡事仅凭听说就能行动吗?”孔子回答他:“你的父亲和兄长都健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他:“凡事当然应该听说就行动。”这是什么意思呢?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孔子会有不同的回答呢?想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必须依赖语感体会字面之外的隐藏含义。其实,这段选文和之前介绍主语省略时,列出的第二个例句出自同一篇——《论语·先进》,这就说明二者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讲解那句时,我就已经采用了括号的形式,将言下之意挑明。让我们来简单重温一下:子路狂妄自大,好勇逞能;冉有为人过于谦逊,缺少担当。于是,再回到这段选文来看,正是因为子路和冉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孔子做出了不同的答复。分析到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用自己的话回答了公西华的疑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而结合孔子给出的“官方”答案:“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可以知道第一个“退”指冉有遇事退缩,即冉有为人谦逊,缺少担当;“进”可引申为激进,这里指使冉有遇事能略激进敢拼一点,即激励冉有;“兼”有“加倍”意,这里指子路自以为才能倍于他人,即子路狂妄自大,好勇逞能;第二个“退”又由遇事退缩引申出使子路遇事能“三思而退”,这里指使子路为人谦逊些,不要逞能,即打压子路。由是我们再推进一步,联系古代的文化常识,便推出本段选文体现孔子“因材施教”。

以上两例的分析过程,全是建立在语感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必须增强语感;而语感又建立在语法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先巩固了语法之后,才接触到语感,这就叫做先“理性”后“感性”,最终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

话说回来,能增强语感的最可靠方式只有一个——海量的阅读积累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也就是“活读”。阅读多者语感自然好,没有为什么,这可以说是“公理”;至于独立思考,则是我一贯强调的,“前言”里已多次提到,这里不必重复。

文末,忠心地祝愿我们大家能够学有所成!

附4:参考答案和参考译文

(1)参考答案

区别在于前者表领属,而后者表人称。

“耶”。用以表示疑问语气。

形容词词尾。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消除句子独立性,并指示该句为后一句的表条件的分句。

判断句的“……,……也”的变体形式。

不正确。“见”用以标识被动,是助动词。

宾语前置句。

宾语。

(2)参考译文

贾某是一位商人,倡导文明经商。他店中的商品都粘贴标志颁示,完全没有缺损,并有标价悬挂在上面。虽然是珍稀商品,但是他也不会抬高售价;凡是赝品,他全不销售,所以同乡人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愉快,竞相跑到店里来购物。他曾经嘱咐他的儿子说:“君子如果喜欢财物,就会通过正道获得,怎么可以背弃道义呢?”他的妻子突然病重,不久就去世了,他竟然发誓不再续弦。过了一整年,前来为他说媒的人挤满了他的庭院,但最终被他谢绝了。不擅长谋生的邻居债台高筑,贾某于是邀请邻居回他家,传授邻居致富的方法。第二天,他又掏出金钱说:“我资助你做买卖。”河水暴涨,冲断堤坝并涝毁田地,他捐出资金来重修水利工程,因为这些功绩同乡人非常感激他。

(完结)

看上一篇请点击此处

后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