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一、任务群学习目标:对接核心素养中的思维提升的要求,主要培养以下能力:
一是思维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概括、推想等;
二是思辨能力,辩证地思考及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是思考习惯,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等;
四是理性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等。
“逻辑思维”课程目标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上位目标与内容取向。
学段目标:对于思辨性表达,围绕“看法、观点”的表达,
第一学段提出了“自由表达、充分表达”,旨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敢说话、说真话;
第二学段提出了“有证据地表达观点”,旨在学习积累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的方法与经验;
第三学段提出了“有条理地表达观点、鼓励评价文本”,旨在锤炼学生的理性表达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
二、内容选择:阅读哪些类型的作品
一是科普类文章,包括介绍日常事物、自然现象、语言现象等方面的文章,重在区分现象与真相;
二是说理类故事,包括中华智慧故事、科学故事、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重在学习道理与思维方法;
三是评论类短文,包括关于社会公德、传统美德方面的短论、简评,也包括简单的论说文,重在梳理观点与事实,学习明辨是非与实事求是的评论方法。
学会如何表达
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要素,形成一张结构化的“做事”清单,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主题
三、如何进行教学组织:如何设计活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可以归纳为三类学习活动:
一是阅读活动;二是探究活动;三是表达活动。
三类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突出三个要求:
一要突出“思辨性”。二要突出“连贯性”。三要突出“充分性”。
常用的思辨性学习工具有三类:
一是各类表格,将观点、事例、现象以及问题、推测、发现等分类填写,以梳理出其中的关系与变化;
二是思维导图,将文本结构、事物异同、思考路径等,用不同形态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
三是学习任务单,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具体的学习任务,作为学习活动的凭借,也可以作为学习结果的记录单,呈现可以评价的书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