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演讲修辞中的危险一面

2020-05-09 23:43 作者:_不破愛花_  | 我要投稿

谈论一个热点现象总是不合时宜的,因为这是对其的回应,它表明了是跟随议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而不是自己创造议题。当一个议题是争议性的时候,跟随它就更不合时宜,因为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动权。


争论的一个要义在于抢夺话语权,而谁先设定议题,谁就常常在斗争中获胜了一半。议题不但设定了主题,而且限定了话语。谈论议题必须在议题给出的话语范围内进行论证,而话语的设定,很轻易地就通过设定了前提中暗含的立场,来阻止谈论对其的反对力度。这就是为什么要建立理论体系的原因(之一),体系的自洽性,恰恰通过其前提排除掉对体系有威胁的内容。


用不着在多么严肃或高端的层次去考察,对日常生活中的争吵经验考察就足够证明以上。争吵如果是为了获得话语权,首先就是给对方“扣帽子”,直接用议题和议题语境锁死对方的反驳,抢得优势局面。(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强调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得自证其罪,是重要的原则,提出控告的人必须出示控告的理由和证据,而不是只提出控告让对方举证辩解。)


正是因此,对待赞美,也要如对待谴责一样警惕。就言辞发挥的作用来说,赞美也是一种操控方式,而且是不容易被发觉的操控方式。它在被不正当地使用时,往往是对那些缺乏自信、感到迷茫的人,起的效力最大。对于这样的人,他们渴求获得认同、获得认可的心理需求,让洞悉弱点的人,很容易通过赞美的悬赏来操控其行为。赞美在这里,就起了规训动物园里动物的那个食物的作用。


除了赞美之外,期待也同样可以操纵人。期待是一种为别人设定目标的行为,它是用期待者的愿望去替代当事人的愿望。同样,它与赞美一样,在操控人的效果上也非常隐蔽。与赞美不同的是,赞美可以在低信任度上发挥作用,或者说,赞美是博取信任的方法;而期待则是在信任基础上发挥作用。


很显然,行为的合宜性没法仅仅通过行为本身来确定。在习惯的评判里,“赞美”“期待”都是褒义的,但在实际的实践中,它却并非必定如此。因而,这里其实涉及的是伦理层面判断的不同方法,这些方法展现了,一件行为的合理性,并不在这件行为本身,而与实施行为的那个具体的情境相关。


这些也是伦理判断的多面性所在。在具体的行为里,我们不但要考察【行为】本身,也要考察行为意图达到的【目标】,还要考察实施行为的人的【意图】。 这些不同的考察又与不同的行为存在的【情境】相关联。赞美可以是真诚的,可以是援助的,可以是习惯的,也可以是操控的。期待可以是真诚的,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习俗附带的,也可以是操控的。不同的目标、意图、情境会赋予行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在这里面辨别出那些有害的就极为关键。


演讲是通过言辞来影响听众的说服论证,它发挥作用的方式一般是:通过演说者的个人魅力;唤起听众的情感;发言的内容本身带的论证效果。这些方面可以混合在一起,也可以单独地发挥作用。任何领域的知名人物、明星,都自带有个人魅力效果。情感则可以通过言辞内容的修辞效果来达成。论证则需要给出符合逻辑的证明过程。除了演讲的言辞内容以外,演讲人的声音,背景音乐,画面的视觉效果,都在不同层次增加了演讲的说服效果。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演讲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对于缺乏信心,没有话语权,社会经历不多或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演讲者的个人魅力和演讲的情感唤起效果是比较重要的,论证则相对不那么重要。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社会阅历多,并且在各自领域有话语权的人,演讲则更注重内容本身的逻辑论证,在这里,个人魅力起着相对弱的作用,情感唤起只作为调剂发言论证过程带来的沉闷气氛时起作用。


演讲者在面对没有话语权,或缺乏信心的听众时,如果能够替他们表达出他们想说但没机会说的话,或者说出他们说的但是没有人认同的话,就能够获得听众的认可。代表制就起着这种作用。如果演讲者原本就属于在平常的阶层分类中,在听众对立的那一阶层,但却为听众代言,那么效果会更好。


就此而言,已经大致列举了作为一种说服方式的演讲活动中隐藏的危险一面。这么讲并不是要说演讲本身就是别有意图的,因为作为一种实践技艺,它本身并没有价值评价。它的价值评价必须根据它所服务的内容、目的、意图来判断。以上所有提及的要点,都可以在向善的一面来运用,也可以在向恶的一面来运用,这是技艺本身的中性特点。

 

附: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拥有的自由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他人的影响力上,这种影响力始终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因而,具体的实践中,请不要放弃真诚的、礼节的、援助的赞美,因为它的价值不在于赞美者的衡量,而在于被赞美者的衡量;请小心克制自己的期待,因为它会给信任我们的人施加不必要的负重。

演讲修辞中的危险一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