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啊,就是小说
余华的小说,语言简洁而细腻,情节时而离奇,时而现实,充满了黑色幽默,读时让人忍俊不禁,但马上峰回路转让你眼泪不自觉流下来。近日连着读了三部小说,分别是《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这几本书,风格各异,但主题一致,都是我们普通人,在大时代洪流中,如何安生。 《活着》是余华最为人所知的小说,连余华自己都说,他靠《活着》活着,但余华自己最喜欢的小说却是《兄弟》。《活着》讲述富贵一生的遭遇,大时代的变革中不断得到又失去,最后只剩下一头老黄牛陪他;《兄弟》讲述重组家庭的异父异母两兄弟宋钢和李光头在变革中,从小相依为命,最后因机缘际遇而不同的人生遭遇,最后也是宋钢穷困身死、李光头成了巨富的孤家寡人;《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主人翁许三观靠卖血度过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因好奇而第一次卖血,因家人而豁出命不断卖血,一生卖血12次,最后一次,因为想吃猪肝和黄酒,其余都是为了家人,而恰恰是为了自己,血却卖不出去了,卖不出血的许三观哭了。 几部小说,不同人物,归根结底都是我们普通人,在时代剧烈变革的滚滚洪流中,如何安生,富贵从富家子弟到落魄贫困,遭遇再大打击也不曾失去对继续活着的信心;宋钢和李光头两兄弟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比亲兄弟还亲,相互扶持活了下来,最后因性格和选择不同而有不一样的人生;许三观为了家人,一次次的卖血而度过了难关,环境所迫,生活所逼,在那变幻莫测,未来不可预料的时代下,普通人能支配的也只有自己的身体了。 小说,是另外一种历史的存在形式,古代说稗官野史,小说也是历史的一种。所以有人说,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以外,其他的都是真的,而历史可能除了人名是真的以外,其余的都是假的,正如胡适曾幽默形象的说的“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多么波澜壮阔、荒诞离奇的人和事,留在史书上的就只是文字而已,没有细节描写,没有人物心理活动,也没有普通人的如何度过苦难。而史书上的文字,如王立群教授说的,历史就是一种有选择性的书写。当年明月曾经也在采访中说过,历史上多少精英、多少大事,在史书上就是一带而过,可能就是一句话,一个名字,但就是这些许文字,就是多少人奋斗的一生。 读余华的小说,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粉墨登场,鱼贯而入,他们经历的时代、面临的环境和困难、度过苦难的方式等都是基本相同的,都是普通人如何生存,简而言之就是,怎么活着,余华自己也说,活着在我们汉语中,是比其他任何词汇都更有力量的词语。 写小说,我想啊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人物原型,二是故事情节,三是灵感,四是妙笔。伟大作家往往能将这四个要素融会贯通,并以简单直白的文字,将复杂的故事情节、社会背景、人物心理等勾勒出来。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更难,更考验功力,毕竟将道理讲得人人都懂那才是真的大家,不然也只是一家之言,小家子里面凑热闹罢了。 小说,就是人生,读不同的小说,就是观察和体验不同的人生。所谓事不经历不知难,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机遇和困难都是不同的,面对同样的事情看法也是不同的,这很正常。读《兄弟》时,李光头母亲头痛时的解决方式,让我联想到,幼时自己母亲也经常面临头痛脑闷等,而她每次都是吃头痛粉,这种药现在可能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但当时,头痛肚子疼,母亲都是靠吃头痛粉来解决,每想到此,我就很心酸。我读余华的小说,很被其中某些情节打动,就是因为,时代虽不同了,但人生面对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努力好好的活着,而这正是伟大小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的人物、情节中,找到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一生都是有限的,好在有文字,有小说的存在,有伟大作家的存在,我们可以不断阅读,在他们的文字中,去体验百味人生,更可以去反思千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