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教育学》考点大全系列

【第一节】教育的概述已完成知识点收录。
教育学整体学习内容框架一览

专接本教育学考试题目类型

第一二节 需背部分知识点。
画对勾处是爱考的知识点。

①教育的词源:
1.我国最早将“教”与“育”连在一起,形成“教育”一词的,出自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学”一词则源自日本。
3.《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末年。
4.“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出自于 东晋许慎 《说文解字》
②教育的定义:
1.教育 (背过)
1)广义上: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
2)狭义上: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育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2.教育学「正规教材中」(背过)
指的是一门科学,即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定义的类型「见图片」(可不背)

③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2.教育中的关系/地位:教育是主导,受教育者是主体
3.教育中的矛盾:
1)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2)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④教育的本质以及社会属性
1.教育的本质: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独立性包括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超前或滞后)」
4)长期性
5)生产性
6)民族性
7)阶级性
以下是教育的各种社会属性的解释——


⑤教育的功能:
按三种方式划分——按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1.按对象划分为:
1)个体发展功能「指的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2)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提领知识点:
「社会功能可分为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
现代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
现代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包括: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

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的解释:
横向(水平):只改变环境,不提升地位以及阶层。
纵向(垂直):改变提升地位、阶层、升级,也就是升职加薪。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属于纵向流动。
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1)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负向功能(消极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1)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2)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⑥教育的起源
顺口溜「单选题最爱考的三个学说」
(考法方式:考人与其主张搭配或者某一学说的地位等)
利息能生本,
心理仿孟禄,
米凯爱劳动。
解释:
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能生本(生物起源说)
心理仿(心理学说主张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模仿是为教育起源)孟禄
米(米丁斯基)凯(凯洛夫)爱劳动(主张劳动起源说)

课后习题易错知识点归纳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 ×
解释:教育是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
解释:这里需要练习教育的功能解释,教育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所以教育对人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第二节】已完成知识点收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外显)、教育问题(深层/矛盾/内在动力)
如果多选选两个,如果单选,选“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任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的特点:

5.教育学创立阶段:

6.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教育的发展历程 正在收录
我靠忒么收录这玩意儿好累,半天还收不了多少。( ᵒ̴̶̷̤໐ᵒ̴̶̷̤ )
第三节内容框架一览

①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不常考,可能作为多选题和简答题考查)
1)自发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公平性、广泛性。(绿色处为补充内容)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内容简单(更多涉及生存知识)、教育方法单一(因为文字尚未成熟应用,所以往往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

②古代教育(从此往后考查的频率变高)
①.夏商
从夏商到春秋战国都属于奴隶社会。
1)教育场所:
夏朝“序”:专门教学射箭的学校,
“大学”商代含义:级别比较高的学校, 现代含义:培养高等人才的学校。
“小学”商代含义:启蒙教育学校
商代另有“瞽(gǔ)宗”、“庠(xiǎng)”等学校。庠(老人):指年老的官员学者退休之后教学的场所。
2)教育目的(看图,基本不考了解即可)
3)教育内容(看图,基本不考了解即可)

②.西周
1.教育场所:
1)国学—在王城和诸侯国内(类似于今天北京之类的大城市里的学校);
2)乡学:设置在地方、郊区之类的学校(乡学最早出现在西周)
2.教学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选择题易考,体现了分科课程。)
1)礼:指礼记或者礼法制度,就是教育学生西周国内的一些礼仪,比如周天子用膳可达六十四菜,诸侯用膳只能达四十九菜。
2)乐:指音乐,如起源于西周初年的雅乐。
3)射:射箭。
4)御:可理解为防御,也可以理解为驾马车,战争时驾战车。
5)书:读书、识字。
6)数:算术。
7)特点:政教合一(政治与教育不分开),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③.春秋战国

(注意稷下学宫,可能会考,注意圈点及划线部分)
1.春秋私学兴起,战国私学兴盛。
原因:从春秋时期开始,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势力日渐强大,战争日益频繁,官府无暇顾及教育,却因各国争霸,对人才需求旺盛从而推动了私学兴起。
2.儒家和墨家被称为两大显学。
——————————分割线——————————
3.人物思想

1)孔子
对孔子的评价:孔圣人
康熙帝的评价:万世师表
性相近,习相远:指人生来都是一样的,后来因为学习而变得不一样。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孔子所认为教育的作用:
社会功能(注意可能考察)—庶(人多)、富(富裕)、教。
延展知识——为什么孔子那个时期很多人讲求人口数量的增加?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人口与近现代中国人口数量是差距很大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数量估算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
其次,虽然在当时世界上对比其他地区,中国的确算多,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极其动荡的时代,战争对人口的需求很大,而奴隶社会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并不算高,人口增量缓慢,供不应求,所以各国对人口数量问题十分关注。
最后,对比数据:现今日本人口1亿人,韩国5000万人。近现代中国人口数量则在4亿到14亿左右,我们要设身处地地考虑2000年前的衣食住行与现在的巨大差距,将当时社会情况联系在一起对当时的思想进行理解。
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2)孟子
评价:亚圣(孔子之后的第二个圣人)
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
人伦,五伦: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