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倪海厦——祖师留下法,惜无传法人


倪海厦老师生于1954年,出生在中国台湾省,祖籍浙江瑞安,他在美丽国创立了汉唐中医诊所,被誉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卜、山、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支持他的人尊称他为倪师,反对他的人也骂他骂得厉害,「智者学而后疑,愚者疑而不学」,我想这句话可以用来送给所有支持他或者诟病他的人。
懂得学的人永远在进步,不懂得学的人永远原地踏步。好坏只有在自己真正去用的时候才知道。

倪师毕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经方,他著书讲学,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经典著作和影像资料,天纪、人纪、包含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等,倪师说他要完成三个部分的学术研究:天纪、人纪和地纪。前两个我们有幸能够参读和研究,关于第三个,我希望老师是隐世去写地纪了,我更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在某一城市,某个乡村,某个地方,能够见到倪师,我并不会去拍照,或许见到点头微笑下便足矣,然后相忘于江湖,不会与人谈起,让倪师能够专心的去研学地纪,能够为我们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化财富。正如倪师说希望的那样,不去打扰便好,也是我唯一能做的。

人们常感叹中医式微,为中医的没落而扼腕长叹。幸好,最近几年中医在疫情的预防与治疗上大放异彩,重新让不少人认识到了中医的高明之处。很多对中医有着浓厚兴趣的医学学子,加入研读中医书籍的热潮之中。不过中国的中医流派纷呈,老一辈的中医名家所处时代和现在不同,他们的经历很难再现,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老中医们传下的经验,就能成为中医大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而医名远播海外的倪海厦老师的经历和学术经验就比较容易让现代人借鉴,在业界内也被称为“中医鬼才”,他的一生颇为传奇,令人敬佩。

倪海厦老师认为古典中医由于朝代的变迁,门派林立,大家各立山头让中医学习变得越来越复杂,让想学的人看得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学起,就无法对此感到兴趣,有学下去的动力。先从《笔花医镜》、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决》)等这类著作入手,慢慢学习,然后逐渐深入到中医的重心,再进入《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第二个途径就是由浅入深。先看中医经典著作,等脑子里有一个整体概念,再去学习其他的中医书籍,只有掌握了重心,才不会被带偏。

倪师的人纪课程,之所以从《针灸大成》开始,然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中医的重心,把中医的框架搭起来,然后呢,再读其他书籍的时候,就有了去伪存真的能力。经典中所缺少的、没有的,可以往里面补;跟经典原理不符的,我们可以辨别真假,逐渐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备,最终达到自然天成的效果,就像张仲景看病一样,看到某个病,开出的方子,自然就是经方。这也是倪师希望中医人能够达到的水平。一个医生应该有良心,这是倪师对学生的期许。

古人云“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是为人子女者还是为人父母者,都应当懂一点中医,不然的话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孝,如何慈。中医就像中国文化,文化不言,润物无声,已不知几千里也!它不去固定答案,然答案却随机应变,处处是机,不像西方教条,似精实糙,中国文化是一种大智慧,中医亦是,它从来不规定某种药专治某病,但它却有一某病,但它却有一套灵活应对措施。

今天我们知道的中医的一切,都是先人赐予我们的,是历史中的每个人战斗、痛苦挣扎、牺牲生命,坚决地保护下所得来的。 倪师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让中医在全世界盛行,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让所有的病人都能够得到最正确、最及时的中医治疗。作为中国人,这样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珍惜、继承、发展,实在是很可惜……

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我们必须用我们的双手,给予后人更光明的未来。传播中医文化,发扬国医国粹,让中医药学以及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