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农历略解

2022-02-18 16:38 作者:历算生筹人宇谦  | 我要投稿

农历略解


农历综述


中华传统阴阳合历历法,传统上称作皇历或黄历。现官称农历亦称夏历或汉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岁实(回归年)和月球围绕地球、太阳运行的朔策(朔望月),根据日、地、月天体运行的相互位置,整体协调而制定的历法。


节气、朔望(月相变化)、六十干支、五星运行预报、日月食预报都是传统农历的组成部分。


农历二十四节气作为农历中的节点式日期。


以立春正月节、惊蛰二月节、清明三月节、立夏四月节、芒种五月节、小暑六月节、立秋七月节、白露八月节、寒露九月节、立冬十月节、大雪十一月节、小寒十二月节作为节令。


农历十二节令表达季节分段,同时也作为农历正月到十二月的别称,即:


孟春、仲春、季春;


孟夏、仲夏、季夏;


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用以标示四季始末,便利安排生产生活。这称作农历月令用事,以时节管事。


以雨水正月中、春分二月中、谷雨三月中、小满四月中、夏至五月中、大暑六月中、处暑七月中、秋分八月中、霜降九月中、小雪十月中、冬至十一月中、大寒十二月中作为中气。


表达农历月建并作为排定农历月序和设置闰月的依归。


农历以朔日定历月,以十二中气定月序。


以冬至计算准确的岁实周期。


因此其平均历年就是回归年,平均历月就是朔望月,相互为整体是完整且不容分割的,属于阴阳合历性质。


农历通过定冬至无中气置闰法设置闰月。


自唐代《麟德历》之后就废除了固定置闰周期,当闰则闰。


农历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和朔望月之间的关系而设立,并非是因为存在误差。


农历闰月虽与前月共享一个月建干支,但却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历月。


农历闰月不是上一个月的简单重复,闰月的“闰”字是不可以省略的。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改用西方格里历,其是属于太阳历的一种,所以民间惯称为「阳历」。农历因为可以反映月相圆缺变化,被坊间错误的讹称为“阴历”,这是需要纠正的。


格里高利历中没有节气的概念。西方天文学中仅有二分二至的概念。


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太阳视周年运动,用来表达四时物候节律。


因为西方格里高利历属于太阳历的一种,但并非是惟一的太阳历,与农历节气同是表达太阳视运动,所以农历节气日期在格里高利历日期上相对固定。可见这祇是一个巧合,两者并没有对应关系。


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干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干支最初用来纪日。最晚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连续至今,保证了历史历日的有序记载。


那麽,殷商时代使用的是何历法呢?


殷商时代使用的《殷历》是农历的历法版本之一,亦属于阴阳合历。


《殷历》建丑为正,闰年时置闰月于年底,称作十三月。使用商王在位纪年和岁星纪年。纪月使用月序和十二辰纪月。十二辰则是农历中月建的来源,日月之会谓之辰次。


岁星纪年:


以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着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是为岁阳。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后来发现了岁星超辰现象,于是从汉代开始使用干支纪年。


但岁星纪年并没有消失,而是作为文化是和干支纪年并存。


十二辰纪月:


以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是为月阳。


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是为月名。


唐代时又采用干支来表达月建,但是十二辰纪月亦是保留的。


因此,从来就没有“干支历”或“节气历”。


建除用事


建除十二客,又称建除十二值。


历家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凡十二日,周而复始,观所值以定吉凶。每月交节则叠两值日。《御定星历考原》以除、危、定、执、成、开为吉;建、破、平、收、满、闭为凶。法则:正月建寅则寅日起建,二月建卯则卯日起建,顺行十二辰。


注意,按月令用事,以十二节令管事。也就是说立春正月节,正月建寅,所以立春正月节之后(含)干支纪日为寅的日子,为建日。其余以此类推。


三伏


《月令广义》伏日,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三伏者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为末伏。故曰三伏凡三十日(或四十日)。


“伏”从字意上讲便是表示天气极热,指所有动物要在阴凉地蛰伏少动的含义。伏,是避暑之意。自夏至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


三伏,最早可见于秦汉时期,源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五行学说认为:春季属木,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冬季属水。夏季最热属火,而庚属金为纯阳之金,火能克金,金最怕火烧熔,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伏的推算是根据农历的节气和干支纪日。


民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谚语。据《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三伏中的中伏有十天或是二十天。但是并没有“闰中伏”的说法。


浅析传统历法中的年与岁


《尔雅·释天》曰: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孰也。从禾。千声。奴颠切。古音在十二部。春秋传曰。大有年。宣十六年经文。谷梁传曰。五谷皆孰为有年。五谷皆大孰为大有年。


农历中‘‘年”和“岁”的概念在一般使用中是等义的,“年首”也就是“岁首”。


农历正月一日的前一天是除夕。传统习俗上要从除夕守岁到正月一日,谓之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正朔之日,每个人的虚岁都长了一岁。于是过年也被称为除旧岁、辞旧岁。正月一日则自然是元正岁首。所以有年岁一词。


农历仅在历算中,存在一个岁实概念。岁实是凭借冬至时刻作为起算点的,并且以下一个冬至时刻作为终点,这样的运算过程所计算的便是一个准确的回归年数值。


然历算中岁实的概念与日用里的年岁概念无关。数字积累纪年和干支纪年都以年岁为准。因此岁实(回归年)并不是历法中用以纪年的年岁。农历规定冬至所在之月为建子之月(夏正十一月),其中朔日是朔策的起点,冬至是岁实的起点。两者综合在一起推步,才能计算农历的历谱,即每一年的农历日历。农历规定正月建寅,正月一日是农历新年岁首。正月一日是使用回归年和朔望月综合计算确定的。因而农历是阴阳协调完整的。


月令用事、时节管事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节指节令,表达月令用事,时节管事,指示四季始末。中指中气,表达月建(斗建)。如节令有入前月法,交立春正月节,便当作孟春时节用事,指导日常生活和农耕。但农历作为阴阳合历,正月建寅。正月朔日开始正月,又有立春正月节表达孟春时节,雨水正月中斗指寅表达月建。这些都是相互完整协调不容分割的。


传统中有四维八干十二支二十四山,表达北斗斗柄方位。


同时二十四山可以表达太阳一日的运行方位和十二时辰对应,如寅初为艮,寅正为寅,以此类推。


农历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四山对应关系如下:


立春正月节(艮)、雨水正月中(寅)


惊蛰二月节(甲)、春分二月中(卯)


清明三月节(乙)、谷雨三月中(辰)


立夏四月节(巽)、小满四月中(巳)


芒种五月节(丙)、夏至五月中(午)


小暑六月节(丁)、大暑六月中(未)


立秋七月节(坤)、处暑七月中(申)


白露八月节(庚)、秋分八月中(酉)


寒露九月节(辛)、霜降九月中(戌)


立冬十月节(乾)、小雪十月中(亥)


大雪十一月节(壬)、冬至十一月中(子)


小寒十二月节(癸)、大寒十二月中(丑)


二十八宿全称


东方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历日只注第一字。二十八宿纪日。二十八天一循环。第二字对应为七曜日。与西方星期对应。


中华传统阴阳合历历法千年传承,正确理解和使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和发扬。


立表测景定节气者敬守仪象推步算历


壬寅岁孟春元夕(公历2022.2.15)识


农历略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